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来自深度时间的低语,在边缘涌动的多物种(质)之流

Jul 13, 2023   TANC

在被社会话题与知觉情感包裹的七月上海艺术现场,步入曹舒怡与龙盼分别位于“蜂巢·生成”上海空间及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的个展时所面临的短暂错愕,或许均来自这两位艺术家将自己的“人类”身份放诸退后、下沉的自觉体验:与自我、人类乃至生命体相关的熟悉对象以及相关的功利主义诉求让位于陌生的形体与方法,取而代之的于重金属污染区、垃圾填埋场等被遗忘或期待被遗忘之地(尽管它们往往比大多数张罗其鼓的建造都要持久)的行走与穿越于时间与肠道的矿物、微生物与古老菌群,相互交缠,状态含糊,无时无刻不准备投入下一秒的坍塌、分解与新的生成。

正如曹舒怡为其叙事影像《茫茫微光贯穿一切》撰写的长文中所援引的地质学家与古生物学家Jan Zalasiewicz的想象:“未来的外星挖掘者面对我们的地质遗产,或许并不会像我们重建侏罗纪地貌时将巨型的恐龙骨骼供奉在博物馆中央那样,将人类作为地球的统治者精心予以修复与膜拜。或许这些未来探索者更为关注的是那些在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复杂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功能的角色——无数微小的无脊椎动物、细菌与它们更古老的表亲古细菌——没有它们,星球上将不存在生命。”

640曹舒怡,《茫茫微光贯穿一切》影像静帧,2022

两人在展览名称的选择上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变化中、未定型的状态——龙盼的个人项目“尘间涌流”通过金属在技术物、土地与植物之间的流动,揭示出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互渗的涌流,以及背后的当代炼金魔法——化学与资本主义下地理分散化的后勤基建;曹舒怡的个展“软流”借助“软流圈”这一位于地底深度约平均70千米至220千米处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地带,暗指其创作中不同时空尺度的拼接杂糅,以及更深远的地质、历史、生物与非生命体之间的缠绕。

640-1“龙盼:尘间涌流”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3

展览“尘间涌流”中的两件作品《千叶集》与《花火》源自龙盼始于2020年的系列调查。通过对中国主要电子垃圾拆解地的调研,龙盼将目光锁定在广东省贵屿镇,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地之一,这里自90年代开始接受来自海外的电子垃圾,通过粗放式的冶金技术从中冶金,与之伴随的是化学物质、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大量释放。渗透于环境中的重金属易转移而不易移除,尽管已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曾经的污染痕迹仍被龙盼在如今呈现为空白区域的卫星地图、等待(或永远不会)被移走的旧土堆与沁着锈黄的芦苇根中被寻见踪影。

640-2工作中的龙盼
640-5“龙盼:尘间涌流”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3

在《千叶集》中,龙盼将生长于贵屿镇的植物根系从土地中拔出,燃烧制作为灰烬釉并涂抹在叶片形状的瓷片表面,植物体内的金属粒子被转换为肉眼可见的彩色渐变,又在显微镜下被还原为闪烁的尘埃。《花火》则呈现了铜在经历提炼、液化后,以中国传统打铁花的方式再次回到土地的绚烂时刻。而与影片中转瞬即逝的火花所不同的是,作为重金属的铜在人类一瞬间的抛洒后于自然界中世代的留存,却需要从更大的时空范畴来进行考量。

640-3“龙盼:尘间涌流”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3
640-4“龙盼:尘间涌流”展览现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3
当龙盼将目光投向周身、进入田野,以纪实的、在场的行动将经由开采进入人类文明叙事,又跟随全球资本漫游、跨越于星球不同系统,再又重归于自然的矿物叙事可见化,曹舒怡将自己遁入由实证、推演、新闻、事故、偶然交织的更加稠密的世界故事集,借由流动的材质与文本,从深时尺度讲述自然物与技术物的游走与被定格的刹时。
640-6工作中的曹舒怡
在《离岸的形状》中,如同琉璃工艺品般精致小巧的雕塑表面光滑闪烁,如果从这些雕塑中最为常见的、呈现为啤酒瓶的绿色,边缘被磨得柔和光滑的玻璃碎片入手,能够更快找到创作者埋下的题眼——它们均由曹舒怡捡拾自布鲁克林死马湾的废弃海滩,这里曾是处理动物尸体与城市垃圾的工业遗址与前垃圾填埋场。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风暴侵蚀和海平面上升,作为逐渐曝露的填埋物,动物残骸和半个世纪前被埋葬的物体的碎屑重新浮现在死马湾的海岸线上。由于在露出的部分人造物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该区域于2020年向公众关闭。
640-7“曹舒怡:软流“展览现场,蜂巢·生成 | 上海空间,2023
640曹舒怡,《离岸的形状》,2023年,混合材料雕塑

海岸上被冲刷、侵蚀为多孔的石块、贝壳、啤酒瓶、塑料、橡胶与皮革碎片相互粘连、吞噬,如同与生俱来就是共生的,或者是已经呈现为化石形态的、凝固压缩的当代生活与死亡的沉积碎片层。被巨大外力长时挤压而变形的皮革中镶嵌的指甲盖大小的半透明塑料碎片,从高处看也像一汪被极目远眺的岩间湖泊,亦让人想起人类第一次在高山中发现一枚来自海洋的细小贝壳,那是人们意识到脚下被认为坚实、岿然不动的大地同样处于变动不居的时刻。

《帕布利特》系列为生物间的纠缠锚定了更为可视的证据,记录了远祖痕迹与持续转化的环境中的激进变质相遇时,一个不可思议的瞬间。“帕布利特”作为一项古生物学研究提出的术语,用以描述早侏罗纪时期的一块混合化石,其中甲壳动物、比目鱼和脊椎动物在相互吞噬、消化的过程中由于外力因素,被凝固为一个相互嵌套的整体。被脱落的动物皮肤拓印与如菌褶般凸出起伏的纹理模拟的自然侵蚀景观共同形成表皮的褶皱,与来历不明的消化器官组建为无法被定义的身体,它们与《当它们折叠并渗漏时》系列雕塑中末端呈现为鳞片、卷须与鳃,或者藤壶与海藻的炻器均对部分观看者构成了不自觉的威胁之感——尽管它们看上去小巧敏锐——这或许来自其中暗示共生、突变、寄生或是增生的流动的身体,冒犯到了人类作为独立自足体的肯定。

640-1曹舒怡,《帕布里特(卷曲的牙)》,粗釉陶,2023
640-2曹舒怡,《亲密无间的陌路人(四)》,手工吹制硼硅酸盐玻璃,2023

叙事影像《茫茫微光贯穿一切》以开展于微生物与地质构造之间的穿越,讲述了曾经被视为“生命”边缘(作品亦指出,以“碳想象”定义的生命本身已存在巨大局限)的物质的共同纠缠,并指出,“无论我们接受与否,这些力量先于我们而存在,因人类物质实践的加速而进化或衰变,并不会因我们的消失而终结。”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下,无限进步的现代化幻想与世界终结的末日悲情得以无效化与被解放。然而,作品中为25 亿年前酝酿行星生命的光合细菌、随冰川解冻在一百万年的中断后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微生物所赋予的按捺不住的拟人化视角,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抒情且坚定的光影,《茫茫微光贯穿一切》中在多重时间与物种的纠缠里被边缘化的人类,或许也是作为亚裔女性工作于欧美系统的创作者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找。

事实上,曹舒怡的作品中为人类留下的余地,或许比笼统地以去人类中心的视角去理解其表述要更加温柔。在曹舒怡自己的讲述中,她的作品中时常呈现为粘稠脆弱、可穿透的湿漉漉的表皮,来自其居于美国对已七年未归的广州家乡潮湿空气的怀恋。展厅里,朝向外滩主干道的沿街落地玻璃被覆上半透明的彩色薄膜,其中的图像来自《离岸的形状》的同名影像,在当中,被推溯海滩的垃圾被以极微观视角进入与观察,敞向影影绰绰的异世界,伴随展厅外呼啸而过的车水马龙的阴影,在琥珀色的显微镜头下,曹舒怡在工作室中模拟地球孕育之初岩浆翻腾的煮粥声噗噗作响,如同来自深度时间的低语与共鸣。

撰文/胡炘融
* 本文图片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与艺术家提供

 

正在展出


“曹舒怡:软流”

蜂巢·生成 | 上海空间

2023年6月10日至7月18日

“龙盼:尘间涌流”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2023年6月20日至8月20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