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

工艺虽然与人类社会的创造和生活表达息息相关,但历来都跟艺术有所区分。自18世纪工业革命起,工艺又或者“应用美术”(applied arts)因其为市场服务的实用性而被西方艺术界普遍认为不如美术(fine arts)纯粹、自由和具有原创性。这种观念随着抽象艺术在20世纪初的诞生进一步深化,直到1960年代装置艺术兴起,让现成物、非传统媒材和一些原本归类为工艺的手法开始被纳入当代艺术话语,两者的界线才变得流动起来。由旧日纱厂保育改建而成的CHAT六厂本身也在荃湾勾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不断活化艺术与社群的联结,其春季展览“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则如题所示,在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和工艺之间多元的关系,打破民间工艺只属于过去而当代艺术更为注重创新的刻板印象。

exhibitions|展览 “我们”交错的目光:人类学与当代艺术的双重镜像

“近年在学术界,有一些关于视觉人类学的感官转向的讨论,包括感官人类学和人类学的多模态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当代艺术领域也有很多艺术作品出现‘民族志转向’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有些艺术家在用类似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去到一些特定的社区、特定的社群中去做实地调研。在这样的对比观察中会发现,这两个领域的交互转向中既有关联又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大多数这类与田野相关的作品都选择以影像为媒介,虽然这些研究对象、调研方法和记录媒介有部分交集,但是艺术家和人类学家通过作品要呈现的问题和表达方式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非常有启发性。”

exhibitions|展览 “二手时间”:让“深藏者”在时光流变中现身

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深圳藏家展“二手时间——深藏者之二”延续四年前的首届展览“另一种注视——深藏者们”的主旨:非盈利机构以自发姿态为默默耕耘的深圳藏家搭建平台,让藏家得以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与脉络,从而以收藏为切口链接本地艺术生态的多方参与者。如果说首届展览更着重于让深圳藏家的行动 “亮相”,那么在“二手时间”展览中则可看到一种越发清晰的收藏价值取向叙述,即在市场的迷雾与泡沫之外,收藏应当滋养藏家的生命与精神家园,并因其与个人生命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而拥有历久弥新的韧性。

exhibitions|展览 “造林者”法布里斯·伊贝尔的山谷来信

出生于法国西部旺代省的法布里斯·伊贝尔有着多元交叉的身份: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国家林业局“护林行动”基金会大使、诗人、创业者……他长达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涵盖绘画、行为艺术、装置和商业项目,并将艺术融入数学、神经科学、农林学、历史、天体物理学,以及爱、身体与物种进化。曾是数学奇才的伊贝尔在绘画中找到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这些绘画的灵感在一片“山谷”(La Vallée)中孕育而生——这是他自90年代初期起用30万颗种子在故乡播撒出的一片森林,他的艺术工作室和思想实验场,他为探寻新的可能性而展开的生态行动。

exhibitions|展览 光散落在此处:巴塞尔之外的香港艺术复调

每年三月香港为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搭建舞台。国际艺术探照灯投向香港,亦照见了艺术家和机构丰富、校正与重写在地论述的努力。近期亮相的实践者中有近年于艺坛初露头角的影像艺术家冯可贝(Colbie Fung)和刘清华(Jess Lau),也有早在九十年代初便开始尝试录像艺术实验的麦海珊(Anson Mak),呈现出香港影像实践浪潮的延续与更新。中生代艺术家如苏咏宝(Wing Po So)和许方华(Phoebe Hui)的新作展现出一种稳而有定力的创作节奏,以既往积累为养料,探索纵深处与新面貌。我们亦能看见生长于北美、拥有香港背景的艺术家王浩然(Adrian Wong)和单慧乾(Sin Wai Kin)在本地机构的支持下带着他们的作品回到这个城市。他们成长背景和创作的多元与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无法从一单一的本地性维度来理解香港的当代艺术景观。

exhibitions|展览 突破边界、全城联动:香港巴塞尔再度激活国际艺术新版图|ART IN HK 2025

 “艺术是超越”(Art is transcendence)、“艺术是视野”(Art is Vision)、“艺术是无界的”(Art is boundless),随着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在即,上述的三个宣言在陈福善、金守子和苗颖的作品上则透露出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下文简称香港巴塞尔)的重要风向——跨越时间、连接国际的艺术版图;亚洲移民的游牧与迁徙;以及借助网络突破的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

exhibitions|展览 ART IN HK 2025|对话、回溯与新生:香港三月展会及15档重点机构展览推荐

在紧凑的展会日程之外,每年三月的香港之行也是对艺术到访者脑力及“脚力”的锻炼,身在香港这处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及文化枢纽之中,不同的艺术机构将带来展现其鲜明面貌的展览或项目。对话、回溯与新生,是香港这个混杂了多元文化和多重思考的“Culture Hub”将在本月呈现出的艺术面貌。在这趟旅程开启之前,《艺术新闻》将以三档展会,以及15场重点展览,为读者勾勒出今年三月香港艺术之旅的高光与亮点。

exhibitions|展览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在孔窍丛生的空间中打开对话的通路

“阿荣询问这位老人,每天有多少《春光乍泄》的粉丝光临他的酒吧,以及他是否知道其中一位演员已经过世。他吐出一大团烟雾,用浓重的当地口音说:“对,对……这小子还欠我一杯咖啡呢。”
这段话摘自Para Site展览“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的引言。话中的老人是电影《春光乍泄》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酒吧Bar Sur的经理,“阿荣“是策展人向在荣的自称,亦巧合地滑向他与老人谈论的对象——是一代巨星张国荣,亦或他于戏中的角色何宝荣。而对于展览题目的出处,大陆观众或许比香港观众更加熟悉——来自张国荣的歌曲《我》的国语版歌词。在这篇以回忆作为主体的展览引言中,数个具有差异的文化世界短暂相通,同属一个文本空间,召唤出展览的英文标题所抛出的问题:“How to Be Happy Together——我们如何(与“他们”)快乐地在一起?” 

exhibitions|展览 “异路”:胡晓媛的决绝选择

步入胡晓媛当前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异路”这一展题就已在分叉的路径中分晓。在入口处的装置《心皮 一》左侧,白昼似的沉静亮光,通过两面白色展墙包围而成的锐角角落向观众散射而来,通向装置《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一》;而右侧则是黑色的、由绡制成的黑色纱幔,隐隐地透出后方装置作品的形态——但你无法直接穿越纱幔见到它的“真身”,只能沿着纱幔所指引的路径行走,看见一枚小小的绘画《遗忘小屋 一》在墙壁上投下暗暗的阴影。

exhibitions|展览 沙漠之中,“承载前行”: 第16届沙迦双年展编织的多声部奏鸣曲

第16届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 SB16)“承载前行”(to carry)的开幕将海湾国家日益增长的文化影响力再度烘托到台前。不久前,第23届年度ArtReview Power100榜单公布沙迦双年展总监、沙迦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霍尔·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为年度榜首,让这个原本在世界艺术版图上略显黯淡的阿联酋酋长国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在霍尔·卡西米这位沙迦酋长国国王之女的影响下,沙迦基金会联合多方文化艺术机构,将来自全球多数(Global Majority,对原住民、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族裔的统称)群体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推向前台,改写了以西方为中心视点的全球叙事。本届双年展则是在同一语境下的一次重要实践。
如其标题所示,“承载前行”是一个没有主语的开放不定式,指向的并非是某个单一结果,而是不断扩展的“承载什么”与“如何承载”的命题清单。承载的对象可以是庞大、厚重、超越个体尺度的有形或无形之物,也可以是一道伤口、千百次开始(Te Pō),或者挟带肉身感性的蓬勃朝气——如策展人所述:一种能够无所畏惧地迎接清晨的阳光的力量。换言之,尽管“承载”是这样一个抽象而又宽泛的语词,但承载的姿态是可亲可感的,且其行动是具体的。在这一背景下,与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建立旷日持久的对话成为了双年展工作者的一项朴素但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