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 /中文版》每年都会涉足科技艺术领域,所关注的内容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以及艺术家对其展开的批判性思考等不同面向。从去年到今年以来,过山车一般起伏的加密世界呼啸而来,与此同时,加密艺术、NFT、元宇宙等等新名词也纷纷涌入艺术界。
尼日利亚加密艺术家Osinachi的Across the face系列PFP头像生成类NFT,旨在探讨黑人身份与平权问题
在这期刊物中,我们尝试梳理被认为是数字乌托邦的“ 元宇宙”在试图建立新规则时,依然面临的老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新转机;也通过访问艺术界的重要声音,寻找加密艺术与 web3和艺术世界的接口与链接;对于新一代华人科技艺术家及其创作的观察,则能看到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切换中,他们以新的技术重塑的过去与未来,以及对于 “人”的主体性的追问。
2017年,在第一次体验虚拟现实世界时,我们也开启了名为“未来志异”的艺术&技术的跨学科讨论 叶滢供图
在对伦敦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采访中,他对加密艺术承接的艺术价值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当访问者黄韵奇提到,艺术家特雷弗·里斯 -琼斯(Trevor Jones )的作品《比特币天使》(The Bitcoin Angel ),与NFT平台 Async Art上的《最初的晚餐》(The first supper )等颇有影响力的加密艺术作品都以艺术史上的经典风格或意象为灵感,他提到,“ 正如法兰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 )为吕克·图伊曼斯 (Luc Tuymans)、玛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等当代艺术家带来灵感一般,数码时代的艺术家也在同样的重访艺术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未来。”
特雷弗·里斯 -琼斯(Trevor Jones )的作品《比特币天使》(The Bitcoin Angel ) 公众版
Async Art 《最初的晚餐》(The first supper )
对于加密艺术的大众认知,来源于2021年Beeple的 NFT作品在拍卖会上创作出的惊人价格,这也让当代艺术界对于 NFT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其被追逐炒作的效应,当市场追捧的潮水退去之时,如何重估加密艺术的价值?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认为,“ 与其执着于讨论如何在当代艺术的框架、尤其是艺术市场的框架内评判加密艺术,不如讨论加密技术可以如何支持艺术系统的建立。从技术的应用上,区块链技术可以纪录艺术家及作品真实的履历;去中心化与透明的机制可以大大地促进与慈善募集、二氧化碳减排经济等议题相关的艺术项目的传播与效率。例如,Beeple, 雷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 ), Andres Resigner等知名加密艺术家共同发起了《Carbon Drop 》项目,通过拍卖作品募集促进解决气候问题的慈善资金。”
《Carbon Drop》项目官方主页
过去广受争议的区块链挖矿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新一轮的技术迭代中,已逐渐成为历史。9月15号,以太坊从原本极其耗能的 PoW(工作量证明)模式,转换成为基于 PoS(权益证明)的共识机制,使得区块链中节点验证消耗的能源减少了99.95%。更清洁、对于艺术家更友好的Tezos区块链生态,亦在蓬勃发展。“ 除了市场之外,PoS权益证明与取代了耗能较大的 PoW工作量证明,我们仍可以通过艺术去继续呼吁可持续发展、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他提到。
伦敦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KAWS:NEW FICTION》 在Fortnite游戏平台中,蛇形美术馆的空间进行的展出
从加密艺术的艺术价值、对于社会公益的支持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更新,从“ 向善”的诸多方面,可以看到加密技术和区块链为艺术界带来的种种可能,但它们也并不能完全覆盖加密经济与 web3世界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基于现实的社会状态产生的种种投射。
以非洲、南美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由于资源的紧缺、传统金融体系的缺失,反而成为了接轨加密经济与 web3最为激进的地区。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已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非洲的加密货币市场在最近一年增长了1200%……但吊诡的是,这些地区仍然无法摆脱落后的基础设施带来的限制,一旦出现电力系统瘫痪,上述的 web3大冒险就可能骤然停止。
全球不同地区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看似在给第三世界在加密经济中后发超越的机会,但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性别问题,仍是加密世界里难以逾越的鸿沟。根据麦肯锡的统计,加密企业家中只有5%是女性,在三大 NFT交易平台之一的 Nifty Gateway上,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占比不到 16%。
在虚拟的世界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吗?这也是2022年林兹电子艺术节试图回答的问题。
Botond Kelemen, Balint Budai, Daniel Haas,《黑噪音》(Schwarzes Rauschen),摄影:Tom Mesic
2022年林兹电子艺术以“ 欢迎来到B星球” (Welcome to Planet B )为题,聚焦当下的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以突破传统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 B方案”(Plan B )提示可供我们持续生存与发展的“ B星球”(Planet B )。
丹·特尔(Dan Tell), 《寻找行星B:天文学可视化与遥感如何引导我们走向人类的未来》,摄影:Tom Mesic
“ B星球”的概念长期以来象征着现代科技对未来的想象,也往往意味着对于目前人类居住的地球的抛弃。在本次电子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主题展览 “(反)乌托邦工作室:人类的巅峰”(STUDIO(dys)TOPIA – At the Peak of Humankind )中,会看到人们向亚得里亚海中倾倒的废液导致水体中含氧量的降低,威胁了海胆的生存。而苏联境内的大豕草在苏维埃政权解体后,仍不断吸收着废弃厂房释放的有毒元素。
PDNB,《B星球的后数字化自然环境》(Postdigital Natures of Planet B)
由此,“ 没有 B星球”( There Is No Planet B )也逐渐成为生态主义的口号。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在2020年为英国《卫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作为一个多年来思索我们该如何在火星上生活的人,我可以向你保证,没有 B星球”。
Charles Amirkhanian, Carol Law,《异想时刻》(Hypothetical Moments),摄影:Florian Voggeneder
艺术家们以显微式的观察,描述人类世带来的地层变化,在我们本期所关注的新一代华人科技艺术家的群像描述中,艺术家郭城在创作中时常尝试捕捉那些沉入人类世地层的技术物件,以及人类活动的技术对地球的塑造,艺术家2017年在荷兰完成的项目“ 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中,一方面探寻人类对于地层累计的痕迹,最后他“ 将一块填海的人造土地中的建筑残渣、微塑料等人造物去除,使得这块土地达到一种 ‘用人工方式去除人工痕迹’的状态”。
回到林兹电子艺术节创造的这个 B星球,在这里,艺术家们和前沿技术合作,尝试塑造其他形态的共存方式,在我们无法逃离的地球中改善生态环境。
林茨电子艺术节年度电子艺术大奖颁奖典礼现场
联合国环境署提出,2021-2030这十年的关键词将是“ 修复”(restoration ),既要修复受创的环境,正如本期报道林兹电子艺术节的文章所提倡的,还需要“ 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与自然、与不同物种、与其他人类社群的关系。
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