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边缘进入中心:生态、非裔艺术与后殖民议题如何拓展全球艺术景观 原创

Mar 14, 2023   TANC

从加州的沙漠,Desert X国际艺术展探讨贫瘠的大地如何由“水的记忆”(the memory of water)所塑造,为主题的第14届光州双年展则从《道德经》中提取出“柔弱如水” (Soft and Weak like Water)的概念,到芬兰的小岛,以水作为联通,人与自然的关联被深入体验与探究。

在威尼斯的河道畔,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以非洲大陆将成为未来的实验室;在中东,沙迦双年展从已故尼日利亚策展人奥克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提出的“后殖民星丛”(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为启发,反思殖民史,并催生出对未来的新想象。

延续对于殖民史的重思,非裔艺术家群体的创作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展示,非裔女性艺术家的个展在本年度活跃在欧美重要美术馆。

2023年对国际艺术界而言,生态、后殖民、非裔艺术家等议题,从边缘逐渐进入中心舞台,经由全球性的视角的关联与观察,通过历史性的框架被探讨。

微信图片_20230315165354安吉拉·庞塞(Angela Ponce),《阿亚库乔》(Ayacucho),2017-2022年,图片来源:第15届沙迦双年展

急风骤雨与润物无声:

以水贯通自然、人文与生态

2023年伊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恶劣的天气影响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洪水。仅在一年前,加州却遭遇了百年来最干旱的一至三月。哪怕本次的强降水都未能扭转美国西部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去年夏季,洪灾也将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国土淹没,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被摧毁,千万人的流离失所也将代代相承的传统与习俗割裂。人类的文明史即是与水为伴与水共生的历史。但如今,水已不再是我们可视为理所当然的资源与存在。一边是山火,一边是暴雨,极端的旱涝交替逐渐成为新的常态。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之下,这番生命之源不仅岌岌可危,也变得不安分和难以驾驭。近年来,艺术界也愈发将目光投向水,用水贯穿对生态、文化、政治与经济在内的生命系统的探讨,比如以“水体”为名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以及去年以“河流”为主线的悉尼双年展。

微信图片_20230315165327费利佩·贝扎(Felipe Baeza),《在我的肉体中寻找家园》(Finding Home in My Own Flesh),2021年,图片来源:Desert X 2021

在南加州刚经洪水冲刷的沙漠里,把水作为关注点的Desert X 2023国际艺术展显得格外合乎时宜。本届展会探讨贫瘠的大地如何由“水的记忆”所塑造。策展人戴安娜·坎贝尔(Diana Campbell)对本届展会的构思即源于她本人在孟加拉国生活时对当地洪水的体验。面对气候变化,我们该培养何种适应性?又该打造怎样的社会形态?Desert X仿佛一片荒芜中的乌托邦,试图在这生态日益脆弱与动荡的背景下,建立起跨地域的联系,共同思考我们在极端条件下生存所需的坚韧和想象力。


 

“ 沙漠充满了神话,这些神话让人们拥有强大的生存意志,在一些人认为不可能的条件下生存;而这种坚韧的精神通过故事被讲述出来,让‘沙漠’在世界各地的众多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双年展的众多挑战之一是,不要把这种‘坚韧’过度浪漫化,而要用艺术、艺术家和故事来解决生活在科切拉山谷中的人类和非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戴安娜·坎贝尔

(Desert X 2023策展人)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14达安妮塔·辛格(Dayanita Singh),《莫娜与我》( Mona and Myself)(静帧),2013年,图片来源:第14届光州双年展

以“柔弱如水”为主题的第14届光州双年展则从东亚文化对水的思考出发,将我们共同的星球想象成一个抵抗、共存、团结和关爱的场所。主题的灵感来自《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有转变和修复的潜力,在承载了历史变革浪潮的光州,本届展会将水视作一种隐喻,一股力量,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无论是滴水石穿还是涓滴成河,以水作为思考的框架意味着持长期主义的视角,明白变化往往不是立竿见影,也不可急功近利。润物细无声,水性的权利模式是普世与柔和的,它不以征服为导向,而在缓缓流动中跨越分歧、包容差异。此外,双年展试图唤起艺术如水般的特质,希望它可以深入渗透进社会的肌理,作为一种微妙而诗意的力量,润泽我们的感官与意识,修整彼此间的关联,塑造河同水密般流动的整体性,引领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航行。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19戴安娜·波利卡波(Diana Policarpo),《灵魂伸展的海洋#4》(The Soul Expanding Ocean #4),摄影:Matteo De Fine,图片来源:第2届赫尔辛基双年展

距赫尔辛基15分钟船程,被水环绕的壁垒岛(Vallisaari)是第2届赫尔辛基双年展的主会场。这是一个融合了野生自然风光和都市遗迹的前军事岛屿。在首届双年展围绕“同一片海”开展后,本年度的展会继续以可持续的价值观为核心。借“新方向可能出现”( 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的主题,它将探讨对这个时代有着重大影响却似乎暂时无解的重大议题,比如环境恶化、政治冲突和技术的演变。这个主题出自著名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的一句话:“随着交染改变了创造世界的计划,共有世界(mutual world)与新的方向可能会出现。”来自全球的三十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将对他人、动植物、环境、数据和我们周围的其他实体进行细致与密切的关注,探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理解该世界的新方法。

将视野投向西方之外:

在当下历史性地思考,想象未来

对生态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不仅须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西方中心化的维度被进一步打开。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后殖民语境下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想象。正如本年度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莱斯利·洛克科 (Lesley Lokko)所言:“在关于脱碳的讨论中,我们很容易忘记黑人的身体是欧洲帝国扩张的最初燃料,而现代世界由这般扩张所塑造。种族平等和气候正义实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她还提到非洲是如今地球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大陆,但这种增长往往是以牺牲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21费斯图斯·杰克逊-戴维斯(Festus Jackson-Davis),《阿克拉》(Accra),图片来源: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以“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为主题,而非洲正是标题中的“未来实验室”。洛克科也是威双历史上的首位非裔策展人。“有这样一个地方,一切涉及公平、资源、种族、希望和恐惧的问题都汇集和凝聚在一起。”她在策展宣言中写道,“这就是非洲。在人类学层面上,我们都是非洲人。在非洲所发生的终会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作为一个“实验室”,本届双年展希冀建筑可以作为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关乎非洲与全球发展的议题可在此发酵与试验,跨领域的实践者可共同设想未来的道路。

“一个现代、多元和包容的社会的愿景是诱人和有说服力的,但只要它仍然是一个图像,它就是海市蜃楼。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表象;而建筑师历来都是将图像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角色。我们设想我们的展览是一个车间,一个实验室,建筑师和实践者从他们的当代实践中提取案例,为观众绘制一条路径,想象未来可以拥有什么。”

——莱斯利·洛克

(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


对未来的勾勒和对当下的认识必须基于对过去的反思,已故尼日利亚策展人奥克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坚信这一点。以“在当下思考历史”(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为主题的沙迦国际双年展是他于2019年去世前构思的最后一个项目。本届展会的策展人即沙迦双年展艺术基金会主任胡尔·卡西米(Hoor Al Qasimi)从恩维佐提出的“后殖民星丛”的概念出发,对他的构想进行了延展与深化。展览把过去置于当下的中心,从而将各段后殖民的历史串联与整合,形成对如今这个时刻的新的认知谱系。为了纪念沙迦双年展成立30周年而委托的30件艺术作品分别探讨了诸如殖民主义余留的回响、文物归还、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引发的政治冲突等主题。个人的历史与集体的回忆,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目前的全球政治与社会情境。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24曾庆(Kent Chan),《未来热带》(Future Tropics),2022年,图片来源:2023利物浦双年展

2023年的利物浦国际双年展同样着眼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那些被掠夺的和被湮没的东西。本届展会的主题为“uMoya:失物的神圣回归”(uMoya: the Sacred Return of Lost Things)。“uMoya”在南非祖鲁语中意味着灵性、呼吸、空气、气候和风。曾几何时利物浦是英国最大的奴隶贸易口岸,船只顺着海风驶入这座港口,卸下数百万的黑奴。踏上英国的土地后,他们再也无法触及故土的家园与精神归宿。多少家庭四分五裂,哪些代代相承的知识与传统就此不再?本届双年展呼吁个体与群体身份的回归,重拾被遗忘的先祖的知识,并探寻过去及原住民的文化、技术和思考体系能帮助我们塑造怎样的未来。


 

“风往往代表着稍纵即逝、难以捉摸和无形的事物;同样是风,使利物浦成为奴隶贸易的中心,并通过每艘‘商船’建立起了城市。我想知道,这股风如何重新绘制地图上的航线,使历史得以发生?它如何通过建立关怀机制来治愈,并完成一场神圣回归?在这场回归中,人的自我回到天界与祖先,所有丢失或被盗的关系都将被承认、记住、阐释、点燃和归还。”

——卡尼西尔·姆邦瓦

(2023利物浦双年展策展人)


非裔艺术家成为焦点

延续对于殖民历史的反思,对于非裔艺术家的关注成为多个欧美机构展览的焦点,其中非裔女性艺术家尤为受到关注。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现年56岁的西蒙妮·利(Simone Leigh)姗姗来迟的首个博物馆个展。她代表美国参加了去年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并荣获了最佳艺术家“金狮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展览随后将巡回至华盛顿的赫希洪博物馆(Hishhorn Museum)、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和加州非裔美国人博物馆(California African American Museum)。展览会回顾利20年来的职业生涯,由她的青铜、陶土、玻璃等雕塑展示她如何将本土建筑与女性身体相融合,塑造黑人女性的经验与主体性。

微信图片_20230315165335旺奇·穆图,《在两只独木舟中》(In Two Canoe),2022年,图片来源:纽约新美术馆

纽约的新美术馆则将带领观众进入肯尼亚裔美国艺术家旺奇·穆图(Wangechi Mutu)的奇幻世界(3月2日至6月4日)。这个名为“交织”(Intertwined)的展览将呈现艺术家最新的雕塑实践,并追溯她二十多年艺术生涯中以大型的拼贴画、照片、影像等媒介对全球化、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非裔移民群体文化传统等议题的探索。她作品中的形象奇诡而多样,将神话与民俗故事融合,再叠加以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影射。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27卡丽·梅·威姆斯,《饭桌系列》(部分),1990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而在伦敦,非裔美国艺术家卡丽·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将成为巴比肯艺术中心夏季大展的主角。这是她在英国的首次个展,也是她迄今在欧洲规模最大的展览。这位1953年出生的艺术家的创作涵盖摄影、移动影像和装置,长期以来挑战对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表现,并于2013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展览将叙述她三载以来的艺术实践,囊括从早期探讨性别政治的经典摄影作品《饭桌系列》(Kitchen table series,1990)、斥责种族主义的《从这里我看到了发生了什么,我哭了》(From Here I Saw What Happened and I Cried, 1995-1996),到反思美国当下政治气候的2021年的影像装置《事物的形状》(The Shape of Things)。行动主义是威姆斯创作的根基,她以原创性的视觉语言诉说着复杂的人类经验,反抗着各种形式的压迫,致力以艺术推动政治和社会变革。

微信图片_20230316151329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胡安·德·帕雷哈》(部分),约1609-1670年,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特展《胡安·德·帕雷哈:非裔西班牙画师》(Juan de Pareja, Afro-Hispanic Painter)则关注历史上的黑人艺术家及欧洲绘画中对非裔群体的描绘。胡安·德·帕雷哈作为被奴役的画工在17世纪的西班牙绘画大师委拉斯开兹的画室里工作了20余年。他在之后获自由之身并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这段时期在艺术史上往往被赞誉为西班牙艺术的黄金时代,但那时西班牙的绘画、雕塑、银器中不仅常出现黑人的形象,也往往掺杂着奴隶们的劳作。展览会展出帕雷哈极少见的画作,并追问被奴役的手工艺者在这个“黄金时代”视觉与物质文化中的角色与地位。

撰文/赵文睿

相关展览

Desert X 2023

科切拉大峡谷,美国

3月4日至5月7日

第14届光州双年展:柔弱如水

光州,韩国

4月7日至7月9日

第2届赫尔辛基双年展:新方向可能出现

赫尔辛基,芬兰

6月12日至9月17日

第1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未来实验室

威尼斯,意大利

5月20日至11月26日

第15届沙迦双年展:在当下历史性地思考

沙迦,阿联酋

2月7日至6月11日

2023利物浦双年展:uMoya:失物的神圣回归

利物浦,英国

6月10日至9月17日

西蒙妮·利

波士顿,美国|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

4月6日至9月4日

华盛顿,美国|赫希洪博物馆
11月3日至2024年3月3日

旺奇·穆图:交织

纽约,美国|新美术馆

3月2日至6月4日

卡丽·梅·威姆斯

伦敦,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

6月21日至9月3日

胡安·德·帕雷哈:非裔西班牙画师

纽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月3日至7月16日

 

主编来信 | “RE”之循环:创刊十年间的融合、断裂与再重逢

2013年3月创刊十年以来,《艺术新闻》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流变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