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快进:中国艺术界的急速转型

May 14, 2014   艺术新闻/中文版

 

艾未未作品《Map of China》,2006年

香港。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开幕不失为一个观察良机,借此可评估在短短数年内、在当地环境中亚洲尤其是大中华区的“艺术生态”演变到了何种程度,未来又将发展成怎样的态势。

作为艺术生态的组成部分,艺术家、画廊、收藏家、策展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拍卖行等要素在亚洲大部分地区起步都远远晚于西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才开始出现,不过,它的变革速度却迅猛得惊人。

在过去,收藏家也是投机者,他们会毫不顾忌地绕开艺术商,直接从有意向的艺术工作室和艺术家本人手中批量购买作品;上世纪90年代,批评家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戏谑地称其为“无比疯狂的东方”。今天的情形与过去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去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开幕剪彩仪式

遵守游戏规则

经过这几年,艺术家对他们的画廊变得更有诚信,艺术商更注重培养和提升艺术家的职业生命,收藏家则更尊重游戏规则,而中国兴起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也加入进来,共同成就了中国艺术景观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所说:“这个(艺术)生态正走向成熟,现在已经有了真正为艺术家利益服务的画廊,和愿意遵守更正式的游戏规则的收藏家群体。”

在西方,收藏家绕过画廊而直接向艺术家购买作品的做法会被嗤之以鼻,但此类事情仍在不断发生。画廊竭力阻止收藏家“倒手”艺术品——买入后迅速投入拍卖——甚至会将如此行事的买家列入黑名单。

在这个问题上,秦思源(Colin Chinnery)站在艺术家的一边,他是正在建设中的当代艺术中心“武汉艺术总站”(Wuhan Art Terminus)的艺术总监。“我一直觉得,因为艺术家在画廊间跳来跳去,就对他们横加指责,这不太公平。”他说:“那个时候,画廊并没有能力真正保护好艺术家的利益。”艺术门画廊(Pearl Lam Galleries,1D09)的经营者、活跃于香港与上海两地的艺术商兼收藏家林明珠同意秦思源的看法。“基础建设都没有完成,本地画廊也不知道如何让旗下的艺术家在国际上亮相。但西方画廊来了,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变革,并树立了一套标准。”林明珠说。

同 样改变了的还有艺术家自身的形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中国艺术家都无法随意旅行,然而,年轻一代却能够做到了。波拉克说:“他们去过更多的地方,也 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结果是他们能够更专业地做艺术家,也能更专业地与画廊合作。“艺术家开始认识到画廊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价值。”维多利亚·米罗画廊(Victoria Miro, 3D05)驻北京代表Simon Kirby说。活跃在香港的艺术商、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1C15)的主人EdouardMalingue认为,年轻一代艺术家更理解画廊的运作,知道它会主动地通过展览、出版物、艺博会等渠道推动他们的艺术事业,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创作。

艺术家和画廊

许多人认为,这个艺术系统仍处于过渡期,正如Simon Kirby所说,艺术家通常只会授予某个特定项目或系列作品的独家代理权。“我曾在北京管理前波画廊(Chambers Fine Art),2011年 我们委托赵赵创作了一个很出色的项目。”他介绍道:“我们为这件作品制作了很棒的目录,原则上来说,我们拥有它的独家代理权。有趣的是,我们眼睁睁看着邻 近两家画廊借我们的展览东风展出了赵赵的其他作品。”情况似乎是,那位艺术家不合规则地私下把那件作品卖给了一位国外大收藏家。Simon Kirby的话听起来像是警示。“真正能帮助中国画廊变得高效的是中国艺术家本身。利用画廊来打响知名度,然后直接由工作室卖出艺术品,这仍然很常见,但真的不够好。”他说。

毋庸置疑的是,国外画廊进入香港和中国内地,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艺术领域的专业化进程。乐曼慕品画廊(Lehmann Maupin, 1C09)的Rachel Lehmann说:“这些画廊中有多家的会员是各大艺博会和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这一点势必推动艺术系统的正式化。”长征空间(Long March Space, 3D09) 的梁中蓝则表示:“越来越多的画廊在按规则行事,因为如果想进入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展这样的大展,就必须遵守规则。”香港策展人赵令勇说:“我们正走向 一个更平衡、更健康的生态系统。”他介绍道,过去市场完全被大拍卖行和艺博会主导,只有一些大牌的海外画廊,但现在中小规模的本地画廊陆续开了起来,形成 了制衡。

2014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孙逊在Encounters单元的作品《鲸邦实习共和国》

这个地区的收藏家形象也在改变。与过去“快速倒手”的投资者不同,今天他们看上去要谨慎、有远见得多。他们的足迹分布更广了:比如今年3月纽约的军械库艺博会(Armory Show)上,有数百名来自中国的参观者,部分是受会议期间举行的中国研讨会的吸引。另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新现象是涌现了一批更年轻的收藏家,甚至不乏二三十岁的新势力。郑志刚(Adrian Cheng)是其中之一,这位零售业财团继承人在艺术领域相当活跃,尤其是通过他的非营利机构K11艺术基金会。在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期间,郑志刚在K11举办了中国艺术家张恩利的作品展(至7月13日)。“像郑志刚这样的收藏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佩斯画廊(Pace gallery, 1C07)的冷林评论道。

艺术验证

北京的收藏家、律师刘钢说,2010年以前他很少从画廊购买艺术品——不超过5%,但这个比例现在已经上升到了70%。究其原因,他称,是因为以前画廊与艺术工作室的报价差距很大,但后来逐渐持平了。

他说:“我和几家画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时他们给我的价格甚至低于市场价。”同样,作为一个收藏家,他很感激画廊帮助他买到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还帮助他寻找尚未大红大紫的年轻新锐。

验证(validation)是艺术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西方,主要由博物馆、策展人和大收藏家来完成。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验证与估价目前主要发生在商界,这一情况为权力的滥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拍卖行在严格的艺术评估中占据了过于强大的主导地位,这令北京艺门画廊(Pékin Fine Art, 1B23)的马芝安(Meg Maggio)感到不安,和许多人一样,她也担心市场会被某些艺术家和画廊操纵。

中 国新涌现的博物馆不能再依靠投机性的艺术项目,而应该转型为值得尊敬的机构,但这需要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馆长、策展人和董事会,还需要审慎制定的购买政 策。但在中国内地,由于缺乏允许减税的体制,令维持这些新制度变得困难重重。有些私人博物馆分明就是变相的销售场所——这显然不利于严格的艺术评估。

那么,亚洲的艺术生态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有人认为它会不可避免地选择西方模式。林明珠并不期待这样的结果。“我不觉得西方模式对亚洲是好事——我们将遭遇又一轮的殖民。”她说。

期待意外发生

秦思源认为,收藏家是中国艺术生态的中流砥柱,因为公共领域和私人慈善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的资金扶持都非常有限。在金融家、收藏家弗兰克·杨(Frank Yang)看来,这个发展中的系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仍保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而马凌则相信,变革将是剧烈且超出所有人预期的。“这不仅是艺术系统的问题,”他说,“审美标准也会改变。未来将出现一波巨浪。看看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如何扶持本国艺术家的,再看看现在他们的地位。我发现这里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中国在扶持他们自己的艺术家——这势必将影响世界的其他地方。”撰文/Georgina Adam 译/朱菲

被撤展的巴尔蒂斯:令人不安的暧昧

巴尔蒂斯所描绘的青春期少女提出了艺术表现的界线的问题,并且考验了观众的反应。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