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主编来信 | 为了此刻所建的庇护所

Jun 07, 2022   TANC

 “建筑针灸不仅是建一个新房子,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恰当且准确的载体和介入点以及内容,进行少量的干预,让原来可能貌似进入困境的状态有新的转化。”在2月底到访缙云石宕的改建现场之后,徐甜甜在和我所进行的关于石宕项目的谈话中这样提到。

1左图:8号石窟竣工,照片:王子凌©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右图:DnA设计与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主创建筑师徐甜甜

徐甜甜及其事务所DnA(Design and Architecture)以“小量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设计原则,对浙江缙云当地沿袭的采石传统留下的石宕,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山中石宕被转化为书房、剧场等新型公共空间。这个对废弃的山中采石场以“建筑针灸”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的案例,今年三月在柏林Aedes建筑论坛以“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从经济开发到生态再利用”为题进行了展出。

29号石窟婺剧表演,照片:王子凌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施行“建筑针灸”时对原有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体察,以及展开环境修复时的精微手法,也体现在徐甜甜此前所作的松阳项目中,对原有节点中不畅通的部分进行刺激,从而让当地整体的循环重新活络起来,陷入停滞的地方生活方式与生产状态被激活,原有的形态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最小干预”是建筑师徐甜甜和艺术修复师贾鹏在着手进行不同的“修复”项目时不约而同的选择。正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尽精微 致广大——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将艺术修复放到展览的核心位置。《妇人倚窗像》是徐悲鸿1922年在旅居德国柏林期间,对荷兰油画大师伦勃朗同名画作进行的一次临摹。画作诞生至今的百年之间,这幅作品“经历了托裱、补色、重涂上光油等数次比较粗糙的修复,留下了不少影响作品艺术性与保存状态的痕迹”。

3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贾鹏团队《妇人倚窗像》修复进程中
4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作品图像采集,图片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

对于一件已经诞生了一百年的油画来说,浓缩的不仅仅是中国现代艺术与西方经典作品之间的文化联系,在这件油画的艺术生命中,也留下了不同时代修复观念与方法的痕迹。贾鹏在法国与中国之间往返多年,作为同时具备中国艺术教育和法国艺术修复背景的修复师,他和团队近年也接手了诸多海外大型展览在中国展出的艺术品维护工作。与展览的高度活跃相比,对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的管理,在新兴的中国艺术机构还有待完善。更为迫切的是,在经过了四十年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由于物质条件与观念所限,不少创作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期的艺术作品,目前也面临着大量的维护问题。与艺术市场的繁荣相比,对于艺术修复的认知和专业应对,可谓冷门。

从物品、个体身体和精神,乃至社会与自然环境遭受的创伤,都可以被视为修复介入的对象,2022年第十二届柏林双年展任命了长期以“修复”(repair)作为其艺术核心的法籍阿尔及利亚裔艺术家卡德·阿提亚(Kader Attia)为总策展人,并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修复形式”作为理念,在以艺术回应当下危机的同时,使“修复”概念本身得到了延展。

5左图:法籍阿尔及利亚裔艺术家卡德·阿提亚肖像,摄影:© Michael Danner
右图:艺术家在卡塔尔多哈马塔夫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最新个展“卡德·阿提亚:论静默”(KADER ATTIA: ON SILENCE,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

卡德·阿提亚是柏林双年展少见的艺术家背景的策展人,他长期以来对治疗与修复进行研究,并以此展开创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于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神秘参与”中的核心作品就是卡德·阿提亚的《反观记忆》(Reflecting Memory),在这件48分钟的纪录片中,艺术家采访了多位外科医生、神经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探讨对幻肢症的理解,以及这一病症所引发的对失去与空白之处的想象。

阿提亚还将与另外六位/组策展人一起于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 a r t i n – Gropius-Bau)在今年9月带来群展——“照护,修复与疗愈(On Caring, Repairing and Healing)”。既深入辨析具体的身心修复行为,也编织广义修复的内在联结,已经成为多个国际大型展览与艺术项目的共识。

出自东晋的《桃花源记》,长久以来就是中国文人与艺术家们寻找理想世界的精神出口,艺术家周力五月在坪山美术馆所造的粉色的“桃花源”,将数组带有隐喻性的装置作品建筑在残垣废土之上,展场四周被不同层次的粉色画作笼罩。建造在废墟之上的暖色“桃花源”,并非无欲无求的完美超脱,这一抹带有生命力和情感强度的女性色彩,也给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弱德之美”指向了另外的生机。这个粉色的“桃花源”,是回到内部的再生之所。

6周力“桃花源·迹”展览现场,坪山美术馆,2022
7左图:艺术家周力; 右图:周力“桃花源·迹”展览现场,坪山美术馆,2022

周力的个展“桃花源·迹”在深圳坪山美术馆开幕后不久就是5月12日,这一天也是汶川大地震14周年纪念日。2009年,建筑师刘家琨为在地震中去世的女孩胡慧珊建了一个小小纪念馆,纪念馆内部的粉色的房间里保留了女孩生前诸多的日常用品。

8左图:胡慧珊纪念馆内部; 右图: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

在动荡的外部世界与封闭的现实中,受困的身心如何能够得到安放?这两相呼应的小小粉色空间,如同记忆的胶囊,也好像一个温暖的子宫,是艺术家们为了孕育新生创造出的母体。

如何穿透物理空间的重重束缚,艺术家陆明龙提供了另一个去向,他最新创作的NFT作品《忘忧谷》以希腊神话中的忘忧药命名,在元宇宙中,他将“忘忧谷”移植到了绿意葱茏的热带岛屿之上,这个神话般的无忧国度,能在赛博空间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庇护所吗?

7陆明龙,《忘忧谷 (The Treehouse)》,NFT系列,2022
9左图:艺术家陆明龙;右图:陆明龙,《忘忧区》,视频游戏, 2021
去往“桃花源”或者“忘忧谷”,回到过往的文化母题或者投奔虚拟的未来世界,也许不全是逃避危机的无奈选择,也许那里将有新的再生之地。屏幕快照 2022-06-14 下午6.18.27副本

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

修复、疗愈与艺术实践

系列报道@TANC

IMG_5984

IMG_5985

IMG_5986

IMG_5987

IMG_5988

IMG_5989

“时代”休眠,民营美术馆遭遇“前进”之困

“模式的探索作为一项倡议,引起了同行的诸多讨论,它的失败作为一个案例,也值得被记住”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