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主编来信 | 新潮流,反潮流

Jan 31,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对于全球重要的画廊与收藏家来说,整年的艺术之旅基本会在迈阿密结束,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现场,不难感受到拉丁美洲“新钱”的流动,与此同时,收藏家新建的艺术空间也在参与塑造这座城市的艺术景观,收藏家Rosa与Carlos de la Cruz夫妇、Martin Z.Margulies、鲁贝尔家族都于近年在此地建立了以自己的收藏为主体的美术馆。

在诸多的新兴艺术区域,收藏家基于藏品建立的私营美术馆正在成为全球新兴美术馆的主导力量。在中国,2014年的年度景观也与收藏家的美术馆分不开,上海收藏家刘益谦、王薇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创办的同名美术馆在2014年上半年先后开幕;在下半年,年轻藏家林瀚则在北京798打开了M.Woods美术馆的大门,这个名为“微暗的火—打开收藏的国界”的开幕展,集结了乔志兵、周大为、陆寻等新一代收藏家的藏品,也直接声明了收藏家在艺术体系发声的意图。

2014年10月,M.Woods美术馆在北京798开幕,从左至右:路易·比弗、陆寻、乔志兵、徐震、赵友厚、林瀚

除了在中国显示出收藏家对于艺术体系的态度,2014年由收藏家及其基金会推动的国际艺术交流也尤为活跃。比如K11艺术基金会的发起人、收藏家郑志刚就是一位重要的艺术推手,继高调宣布与巴黎东京宫的合作之后,2014年11月,K11支持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Inside China”于东京宫开幕。近年俄罗斯、阿联酋等艺术新兴市场,都在不遗余力地与纽约、巴黎的重要美术馆建立合作,输出本国艺术家及其展览。在大中华地区,来自香港的K11艺术基金会以及何鸿毅家族基金尤为主动地担当了这样的角色,后者资助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的首个中国艺术家个展——汪建伟的“时间寺”也于2014年10月底在纽约开幕。

2014年11月,K11支持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Inside China”在东京宫开幕

汪建伟的展览“时间寺”于2014年10月底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图为展览开幕媒体导览,汪建伟(中),策展人汤伟峰(右)

主动发声的中国收藏家群体,正在改变传统艺术世界对于收藏家形象的设定,收藏家们通过主动支持和赞助展览、艺术项目,以及建立私营美术馆乃至艺博会,在艺术体系的塑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收藏家主导的年度剧目在2014年频频成为媒体头条,藏家刘益谦在2014年春拍以2.8亿港元成功拿下鸡缸杯后,12月于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围绕鸡缸杯展开的主题展览“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及其艺术衍生品的售卖。这位同时还是匡时拍卖公司投资人的藏家,在某种程度上,或可看作拥有佳士得拍卖行、在威尼斯葛拉西宫建立私营美术馆的藏家皮诺的中国版本。只是刘益谦的做法更为高调、行事更加“任性”,而对于行业规则的改写也是毋庸置疑。

藏家刘益谦在2014年春拍以2.8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

收藏家以行动与金钱对艺术生态施加影响,也以此进入到艺术话语权的中心地带,在艺术圈普遍认为批评家、策展人的声音日益衰落时,艺术学者以及策展人皮力、鲁明军、胡斌、鲍栋等人作为编委的学术刊物《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主编的《美术向导》在2014年年底先后推出。前者宣称是中国第一份中国当代艺术中文学术刊物;而在《美术向导》发刊词中,尹吉男强调《美术向导》的宗旨是“它既不追逐当代美术潮流,也不迎合艺术市场”。

2014年底发刊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在一个被认为是“向右转”的艺术生态中,对于艺术思想以及学术讨论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完全被遮蔽。

中国当代艺术曾经面临的封闭是来自社会政治环境,而今天看似更为繁荣和开放的环境中,独立评论的匮乏与市场为主导的艺术环境以及压抑更为隐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无关系,从两份学术刊物在2014年的出版,至少可以看到艺术评论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坚持。

学术系统的“发声”不仅来自于近期出版的刊物,在对于青年艺术家的选择上,也显示出与艺术市场不同的眼光。2014年12月19日OCAT上海馆“2014 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熵之真相”开幕,8位入围者带来的作品以新媒体为主,这个关注新晋艺术家的年度奖项评委阵容颇为国际化,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鲁道夫·弗里林(Rudolf Frieling)、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长谷川子、张尕等五位国际策展人组成了独立评选委员会,最后获奖者为林科。同月,由皮力、吕胜中、田霏宇、徐累、张培力组成的评委团为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遴选出评委会全场大奖——获奖者为90后艺术家胡为一。不同的评委团,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更为聚焦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上,而评委的选择也显示出非商业的学术系统对艺术创作的评价角度。

在“2014 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上展出的张鼎的作品《定律2》

“青年艺术家现象”在2014年从国内烧到了海外。从2014年3月在纽约军械库艺博会上,田霏宇策划了“聚焦中国”特别单元。艺术评论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在美国坦帕美术馆策划的群展“我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到东京宫的群展“Inside China”,中国青年艺术家在海外的能见度在2014年明显提高,但也应该看到,艺术圈对于这一现象的兴趣明显高于对于创作本身的兴趣,展览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华人艺术圈内部,在西方艺术界产生的影响还很有限。

艺术评论人芭芭拉·波洛克在美国坦帕美术馆策划的群展“我这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现场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追逐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也颇为突出。被认为呈现国际化、年轻化面貌的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白立方的何翔宇个展,空白空间的石至滢个展都以青年艺术家为主打,接踵而至的上海“ART 021”艺博会上也可以看到大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贾霭力、郝亮、仇晓飞和王光乐等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跨入数百万元级,表明70后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新主力。

2014年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白立方带来何翔宇个展,图为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当代艺术界的“嗜新症”,有发掘创作新形态与风格的冲动,也不乏寻找市场新热点的目的,这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以更快的速度更新艺术圈,可能会忽略掉一批仍然拥有艺术沉淀与活力的中生代艺术家,他们并非处于市场的前端,但仍然不乏创作的活力,时间的沉淀给他们带来更丰富的创作维度,比如将水墨与拼贴有机融合的“退休”艺术家梁铨、在艺术形态上既有创新也更为圆熟的刘建华,不论在对东西方艺术思想的体悟还是创作媒介和手法上,都在近年来进入到更为精微自如的阶段。

艺术的价值不是由艺术市场的价格全然定义,也不能仅以年龄来作为潮流指标,在席卷而来的青年艺术新潮之外,我们反而期待出现更为多元的“反潮流”。

无论是收藏家话语权的兴起,还是对青年艺术家的追逐,在艺术生态的新潮流面前,往往也隐藏着相反的潜流。如果你进入到艺术行业十年以上,或许能感受到今日的繁荣与“嗜新症”背后,所隐含的封闭,与二十年前圆明园体制外艺术家与主流社会形成的对抗不同的是,这种封闭,表现得更为隐形。而打破这种封闭的努力,也许并非来自新潮流,而是那些记得中国当代艺术从何而来的坚持,它曾经拥有过的对抗、质疑以及热诚,在任何一个或“左”或“右”的封闭环境中,都不应该被遗忘和放弃。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政治艺术能唤醒懒惰的大多数吗?

当代政治不过是庸众所接受的事务,而当代艺术则全部是对于这种“实践”的颠覆和反抗。在苏富比艺术学院的安东尼·唐尼看来,艺术家将人们从懒惰中唤醒,通过唤醒他们的意识来解放他们。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