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是非功过卢芹斋

Dec 08,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截图_20160222155233

近年来,关于“文物归还”的争议冲击着西方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一方面令文物现拥有者忧心忡忡;一方面令这些争议性文物的原属国在迅速增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支撑下重拾文化自信。另一边厢,中国传统文物拍卖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也令国人对文物价值作出重新判断。而追根溯源,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海外,除了西方冒险家的大肆搜掠,更与国家动荡时期的文物交易商脱不开关系。而其中最有争议的文物商人——卢芹斋又再次从这段历史中浮现出来。经过法国汉学家罗拉女士(Géraldine Lenain)六年的追访,这位曾在二十世纪初便叱咤欧美、亚洲文物市场的“教父级”人物传奇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在这本新近出版的《卢芹斋传》中终于被展现于世人眼前。

全文以卢芹斋的出生地开篇:这是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村镇,叫做卢家兜。虽然卢芹斋的出身被考证出并不如他自称的那样显达:事实上,他不仅生于贫苦家庭,甚至还在不足十岁的时候成了孤儿。由此,那时还被唤做“卢焕文”的他对自己的出身一直讳莫如深。“卢焕文”进入了富甲一方的张氏家族,服侍当时的少东家、而后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1902年,张静江出使法国,卢焕文随行。随后在巴黎,他一边帮张静江的中国进口商品店打点生意,学习如何经商,一边从张静江的叔叔张石铭学习古玩知识。

虽然受到老板的照顾和大力提携,但张静江志在革命,焕文决定自立门户。伴随着新铺头的开张,他也给自己换了个新名字——卢芹斋。他返回故里,筹资以供他在巴黎创业。这次返乡,卢芹斋不仅筹得第一桶金,更寻到了他一生的生意伙伴——吴启周。回到巴黎后,他开始在欧洲大陆四处奔波,寻找珍宝,而且每年夏季生意清淡时亲身前往京沪,根据自己熟悉的欧客口味淘宝。

1914年,在他再一次踏上前往北平的火车的时候,一战爆发,他无法顺西伯利亚铁路线原路返回,只得绕路美国,没想到这场意外的旅程竟为他的古玩帝国开拓了一片新大陆:纽约经济的蓬勃生机远不是战争阴云笼罩的欧洲大陆可比拟的。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艺术中心西移的人,许多文物商早已经在此立稳脚跟。而卢芹斋则不甘示弱,选在第五大道上的店铺距离曼哈顿上东区不远,方便他随时会见客户。

他利用在大洋彼岸的人际关系为编织新大陆上的人际网络做足铺垫,在联系小约翰·洛克菲勒时,他主动出示了一份名单,上面列出了曾与他合作过的组织和藏家: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Hobbi先生、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博物馆G.B.Gordon先生、更提到伦敦大英博物馆以及合作超过十五年的巴黎卢浮宫。

卢芹斋最终“决心要让西方人见识真正的中国文化”,他将本人对于古书画、古玉器、青铜器的研习与欣赏分享给那些对这些精品还毫不了解的欧美古玩藏家,每个月组织一次文物展览,“逐步在市场的供需之间找到了自己无可替代的位置”。

为了彰显自己的显赫成就,同时一解乡愁,他决定在巴黎右岸的一片奥斯曼式建筑群中起一幢中式宝塔。这座充满东方的神秘气质的彤阁在当时多少有些“挑衅”意味,之后却成为展示东方艺术文化的地标。此时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国动荡的政局令文物贩子更是浑水摸鱼。卢芹斋至今最为人诟病的一桩交易:将唐太宗之墓的“昭陵二骏”石刻浮雕偷运出国,存放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贮藏室,现如今安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国当局的评价正如央视第十频道纪录片《六骏传奇》中所讲:“盗运昭陵二骏石刻到国外的人‘应该被钉死在耻辱柱上。’”而对于这些指控,卢芹斋一则“否认自己直接涉及盗墓”,而来认为自己的行为实质上令中国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无声的大使一样,让世人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 无论是为了宣扬中国文化,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卢芹斋的生意长年兴盛。他又知“饮水思源”之理:对中国留学生有求必应;对博物馆的捐赠也不曾中断;在支援抗日方面亦不遗余力,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

卢芹斋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化险为夷,甚至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位冒险家最后还是没有躲过历史的车轮。卢芹斋花了九年时间筹集资金、打通关系,获得一批1923年于山西出土的晋国祭祀彝器,但这批精品青铜器在海关处被扣押,舆论将卢芹斋推上风口浪尖,使得他不得不韬光养晦。十几年后,当他将这批宝贝由北平辗转运至上海时,时任上海市立博物馆馆长杨宽则闻讯亲往海关“瓮中捉鳖”,将货物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铜器被移交给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虽然损失惨重,但卢芹斋毕竟远在欧洲,尚能全身而退,他在中国搭档们被新政府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遭到处决,财产充公,文物被送入当地博物馆,处境凄凉。而卢芹斋本人也“不情愿地退休了”,他通知了老客户和业内好友,清空了存货。自1949年起,他不仅不再回中国,为了摆脱干系,他决定办理入籍法国手续,而造化弄人,他直至去世仍还是中国国籍。

8年后卢芹斋因病于瑞士尼翁小城去世,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他晚年口述的自传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对于“卖国贼”的指控,他的自辩依然是争论焦点。而其中心问题在于国际社会对于文物是否应该物归原主仍未定论。

传记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有赖于卢芹斋小女儿珍妮以及外孙儿的口述,佐以丰富的细节和轶事,虽然时有重叠使用,但极具情绪感染力。中文译本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作者罗拉女士现为佳士得中国瓷器与艺术品部国际主管。本书由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作序,上海近代家族史专家宋路霞作跋。这本传记,不仅揭开了关于流传国外的中国文物的神秘历史的一角,对于当下关于中华文物的保育与回归的讨论亦具有借鉴意义。

撰文/Tsao Yidi

 

《卢芹斋传》

作者:罗拉

新世纪出版社

2013年10月,香港

252页,138港元

为什么要重申浪漫主义

玛利亚·特蕾莎·卡拉乔洛(Maria Teresa Caracciolo)夫人专攻18到19世纪欧洲绘画,也是关于大革命及帝国时代法意关系的专家。不过,不论她与法国和意大利有多么深的渊源,其新作《浪漫主义》,却无可避免地要从中欧甚至东欧的国家谈起。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