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主编来信 | 从处女花园到绿城花园,不仅仅是一段空间距离

May 06, 2019   叶滢

虽然这座不断下沉的水上之城的市政腐败丑闻,过度开发的旅游业以及双年展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的评论,从来都没有停止,但这个两年一度的双年展,在全球每年几百个双年展中,依然是最被重视的一个——“艺术世界的奥林匹克”——这句关于威尼斯双年展最直接的评价,从以策展总监提出的议题展开的主题展、参展的国家馆的提案,到同期威尼斯的平行展……依然在每两年一度的五六月间,牢牢吸引着全球艺术界的参与。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5月11日向公众开放,由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策划的双年展的主题是“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本届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为“Re-睿”,策展人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参与本届中国馆展览的艺术家为陈琦、费俊、耿雪和何翔宇。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吴洪亮谈及对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理解,“这一背景给我们的启发是当人类面临新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考量。”针对中国馆的主题“Re-睿”,吴洪亮说,“‘Re-’这一概念其实就是‘回’,中文里有一个相似读音的字:睿,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视角与洞察。”

上一届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的中国馆的主题为“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参展艺术家除了汤南南、邬建安两位当代艺术家之外,还有两位中国传统手工艺者: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和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邱志杰将民间艺术拉入到国际当代语境中的策展方式,在两年前也引发过是否应该带国粹进威尼斯双年展的争议。

图片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费俊《睿寻》app 效果图

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与上届直接拿来传统艺术样式不同的是,“Re-睿”所选择的“退后一步向前看”的视角,研究中国现代艺术的策展人吴洪亮,重申的是中国的传统智慧。

从2005年中国馆开始落脚处女花园以来,其与主题馆和诸多美、德、法、英等西方国家所在的绿城花园(Giardini)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策展方向到空间位置,这种距离或许本身就隐喻着中国馆与主场馆之间的关系。

成立于2004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承办方,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大型国有对外文化企业。在他们的官方网页上对威尼斯双年展有着这样的介绍“以其先锋性和实验性著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也一直在不断致力于推出新型的实验艺术”,也介绍了“中国在1980年第一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只是送去了‘刺绣’,1982年则送去了‘剪纸’。而这种主要代表了民间的原创力和中国自发的原生态艺术的‘剪纸’和‘刺绣’显然与威尼斯双年展的要求不符,双年展也因此停止了对中国的邀请。”

2耿雪作品《金色之名》于第 5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2005年的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组织,艺术家蔡国强策划的中国国家馆终于成为了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中的一员。” 第一次落地于处女花园,蔡国强邀请的风水研究者王其亨拿出了《威尼斯风水计划》。中国馆对于传统的借用及其在当代文化的表达,由此也可以找到一个出发点。

2007年的中国馆是侯瀚如策划的“日常奇迹”(参展艺术家:沈远、尹秀珍、阚萱、曹斐),在当时留存的采访资料中可以看到,侯翰如强调女性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和女性在中国当代生活中的地位和有关的社会、思想问题。近年来,女性艺术成为主流议题,侯翰如在12年前的提案与观察,今天依然充满“当代”性。侯翰如策划中国馆的2007年,正是中国将要举办北京奥林匹克的前一年,中国馆在议题切入和艺术家群体展现上的独立性与前瞻性,也可能是历年中走得最“前卫”的一届。2008北京奥林匹克,也是中国当代文化走向普适性,还是回到中国的特殊性——产生分化的关键时间点。近两三届以来越来越凸显的中国(传统)特色,对于建立一套自身语言系统的期待,也愈发明显。

从2005年中国的“国家馆”第一次出现在威尼斯处女花园,公众对当代艺术缺乏了解,到由国家支持、组织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而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北京、上海与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重要文化消费组成,西方博物馆接收的海外访客最多人数基本来自中国,这样的变就化发生在十余年的时间。如果说,中国还是不断调试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外界的认知成长或许远远要快于西方对于中国的理解程度。

今年的双年展尚未开幕前就公布了所定的主题“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双年展最初对外界的解释是,这句话“取自一则古老的中国诅咒(an ancient Chinese curse),意指不确定的、危机和动乱的时期;‘有意思的时代’正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

但很快这段话就受到了质疑,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总监康喆明(Cosmin Costinas)在其个人社交网络页面上发言称“‘“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不是‘中国诅咒’,不是中国谚语,它跟中国没有任何关系。把它归属为中国,是欧洲东方主义幻想的结果。”

3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

在接受《艺术细纹/中文版》的采访时,策展人鲁戈夫解释了这句话的出处,它是英国国会议员奥斯丁·张伯伦爵士(Austen Chamberlain)从一位英国外交官那里道听途说而来, “这种含糊不清(的语义)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场展览希望将重心放在那些包含矛盾意味、介乎我们寻常范畴之外的艺术作品,所以一个模棱两可的标题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自身对于“艺术界的奥林匹克”,还在不断调试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的出发点时,关于本届主题馆的议题的争论,也恰好隐喻了西方与中国历史与当下关系的暧昧。很难被追问下去的“中国咒语”,只是西方文化状况一个出处不详的文化借喻,对于“中国咒语”本身,借用的一方对被借用的一方的文化和历史,或许并没有深究的兴趣乃至于能力。

这样的借喻流行于30年代危机重重的西方政治世界,在今日欧洲面临民粹主义、移民问题与新的分裂的复杂境况下, “中国咒语”的再次登台,并非出于今日欧洲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或许是乞灵于某种古老的人类智慧能够重新启发纷乱的现实世界。

而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馆长田霏宇此前对《艺术新闻》对此争议的回应则是:“中国像幽灵一般困扰着1930年代英国的话语,如今又一次被搬上了台面。”

这个“幽灵”并非游荡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异类,它的文化困扰与内在矛盾也不比今日的西方世界更少。在策展人打开的充满悖论与歧义的主题展中,本届中国馆以审慎的“睿-re”作出了回应,中国馆对展览和作品在媒介、美学与趣味上的着力,多过对于当代问题的议论。如果说,主题馆策展人对于语义处理上的不拘小节与问题介入的直接,中国馆的策展方式则需要花更多时间琢磨。

不断下沉的水上之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留存的余晖尚存。无论是艺术世界的奥林匹克还是一场带有狂欢节性质的嘉年华,在这里,或许值得关心不仅仅是中国与西方艺术的关联与距离与差异,在文化的巴别塔下,艺术能带来什么呢?短暂的开幕式,两年一度的相聚,在朝夕必争的一周中,排除那些表面的差异,尽可能地去理解与同情不同地方的文明所承受同样的人类的所面临的流离与误解之苦,可能比强调彼此的差异与独特更为困难,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将不同的国家的艺术家,每两年聚集在一起并非仅仅是奥林匹克式的竞争,才是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充满了艺术世界与现实问题的悖论,依然充满吸引力的真正意义所在。

微信图片_20230525145155

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

主编来信 | 当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迷惘时,为什么要聚焦于这些收藏展

在巴塞尔香港展会现场,中西画廊表现悬殊。缺乏内部价值系统支持与外部对话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迷惘中失去方向吗?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