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西藏组画·牧羊人》,1980年
1.61亿元——这是在6月4日的北京保利晚拍中陈丹青创作于1980年的作品《西藏组画·牧羊人》的成交价格,《牧羊人》是陈丹青在1979至1980年间完成“西藏组画”系列之一。在《牧羊人》中,艺术家直白描绘了一对拥吻的情侣,他们甚至并不美,但生活的质感相当真实。在当时以主旋律之外,《西藏组画》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过渡至溯源欧洲传统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国内的美术教育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除了给当时的美术系统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之外,《西藏组画》也被认为是“与同时期的伤痕文学、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并构成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
陈丹青,《康巴汉子》,1980年,局部
四十年后,并非第一次在拍卖场上出现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创纪录的成交价格,还有另外一重时代背景,据今年发布的《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过去这一年中国拍卖市场的总交易额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场。来自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整体的发展过程中,近现当代油画呈现了上涨趋势,在上拍量、成交量缩减的情况下该品类的成交总额仍然呈现了较高增长。写实油画在七八十年代的题材与风格转型之作,无疑也是近现代油画的市场主力。如果说,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一 代画家们在艺术上的大胆尝试,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带有文化上的破冰意义,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对当年实验之作的肯定,则体现在了拍卖场的高昂价格上。
谭平,《窗前的石膏像》,1984年
回到我们在最近探访的艺术现场,同样是文革之后最早一批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艺术家谭平,近期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绘画是什么”,谭平用自己1984至2021年期间包含学院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风格的诸多作品对展览的标题进行了回应。1984年,谭平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这一年画下《窗前的石膏像》,一件颇具基里科式超现实主义艺术气质的作品也开启他本人绘画历程的起点,这张画也意味着他已经从传统的学院写实和中国社会现实主义 的 逻 辑 中走出,而进入到了绘画的形式语言的探索中。
如谭平所说,“八五”美术新潮并未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像西方那般朝着线性逻辑发展下去。1978年 后,很多中国艺术家从西方近三百年的艺术轨迹里找到了不同的参照,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融汇,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径。“每个人都在行动,那种变革性的需求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谭平,摄影:郝科
从80年代到2020年,一代人正好经历了大半生的生命与艺术循环。再次回到关于“绘画是什么”的提问,一代人曾以各自的创作完成了对彼时封闭体制的叛逆,由此发展出了自我的艺术身份。而来自艺术评论与市场的现实认定,也许还可以留给更长的时间来检验。
自去年以来,关于绘画为何的讨论再次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涌现,此刻的讨论所对应的则是绘画的本源问题。在普遍的生态与人类危机中,绘画何以承载个体的心理轨迹与存在证明?绘画如何面对新的心灵困境与时代问题,关于“绘画是什么”的回答,还需要在新的历史时刻给出新的回答。
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