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六年的 ART021日渐成熟与稳定,并且也呈现出更清晰的定位:作为中国内地成长出来的艺博会,不盲目复制巴塞尔或者弗里兹的模式,而是在支持中国本土画廊的同时,尽量拓展本土藏家势力。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香港持续的示威事件导致市场焦虑,2019香港秋季艺术市场走向不明朗。六月以来,全球商界以谨慎的眼光审视香港,担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会被撼动,对即将到来的秋季拍卖也略显焦虑。
佳士得拍卖行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上,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代表作《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以无底价方式起拍,最终落槌于拍前的估价8000万美元,计佣金后成交价为9031.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26亿元,创造了当今在世艺术家中拍卖纪录最高者。
乔治娜·亚当的新书《繁荣的阴暗面:21世纪艺术品市场的过剩》(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接续她的上一本著作《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Big Bucks: 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带来时下最新的幕后规则。
11月25日,富艺斯香港秋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以超过了1.亿 港元的总成交额落槌。此次晚拍,富艺斯共上拍27件艺术品(1件撤拍),其中有8件作品(数量占比近30%)以超最高估价的价格成交,另有5件流拍,总成交率约为81.4%。
2018年,香港及中国本土市场迎来了很多的“之最”以及“首次”,但同时也遭遇了一些“滑铁卢”。尽管经济大环境不是最好,不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可看出越来越多的西方“势力”正在深入中国本土。
大卫·霍克尼“最大水花”刷新在世艺术家中最高拍卖记录;苏轼《木石图》在华人藏家助力下重新回国;Bansky在拍场上创造的“自毁一刻”;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观念艺术品开始进入拍卖市场,艺术品的定义正在变得越来越宽泛。
1月17日,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台北当代)在南港展览馆开幕。参展的9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廊遴选自160家申请的画廊。“难以估量的资本在这里聚集。台湾有相当悠久的艺术收藏史。我认为,台湾在过去几年里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在于,如何使自己跻身为国际级的艺博会举办地。”
3月8日,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著名文化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博士在报告中针对2018年全球艺术市场进行了全面及宏观层面的分析。
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最新分析引人担忧。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为巴塞尔艺术展和瑞士联合银行(UBS)所做的年报指出,2018年,中国一方面经历了“高质量艺术品产量上的缩水”,而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和债务危机的逼近,艺术品购入行为也愈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