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南方的多元潮涌,在香港感受亚洲与华人新生代的交织脉动| ART IN HK 2025
Mar 31, 2025
艺术市场
Nadia Hernández的作品《El Segundo Verso》(2025)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艺聚空间”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ABHK
Pacita Abad与Pio Abad作品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艺聚空间”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Silverlens与Tina Kim画廊
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下称ABHK)中,近几年涌现的“全球南方”叙事、多元文化群体变得由为可见,不仅有更多来自南方的画廊和艺术家活跃于主画廊展区,还有23家来自开普敦、科索沃、孟买等多个地区的国际画廊首次参展。在“艺术探新”(Discoveries)、全新展区“艺立新思”(Premiere)和以“岁月流转”(As the World Turns)为题的“艺聚空间”(Encounters)也呈现了大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离散背景的艺术家以及曾经是主流语境下“边缘群体”的艺术家创作,在现场编织起一股切身亲密而又流动延展的群聚能量。此外,“策展角落”(Kabinett)、“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Para Site艺术空间、录映太奇联合Nowness Asia共同策划的“光映现场”(Film)等单元也在呼应同样的趋势。
South Asian Workshop on Women and Development, photographed by Lala Rukh, Koitta, Bangladesh, 1986. Courtesy of the Estate of Lala Rukh.
在泰国双年展、新加坡艺术周等一系列活动之后,东南亚众多致力于当地艺术培育,协助推动区域与全球的联系及知名度的机构和赞助人也更加被人们所熟悉。今年一月在新加坡正式成立的Tanoto Art Foundation也于ABHK同期在香港举办了与艺术家刘慧德(Heidi Lau)和Lotus L. Kang的对话活动。南亚地区的艺术和艺术家作为今年全球艺术现场的热点也在香港多有显现,正在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展出的“在她们的后院里”探讨了两位先驱艺术家世芭·沙希(Sheba Chhachhi)和拉拉·鲁克(Lala Rukh)的创作源头,并聚焦她们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参与及投身于南亚女性运动的经历,以及其他南亚女权工作者和组织的创作。该机构的年度艺术家讲座则邀请了驻拉合尔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艺术史学者及倡导者萨利玛·哈希米(Salima Hashmi),她将分享记录、组织及书写有关巴基斯坦女性艺术家的经验。同期,维伍德画廊香港空间也正在举办柬埔寨艺术家索皮·比(Sopheap Pich)和艺术家的个展,奥沙画廊(Osage Gallery)则在展出由菲律宾策展人帕特里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 及澳大利亚策展人鲁本·基汉(Reuben Keehan)共同组织的“茎流: 东南偏南”(Stemflow: South by Southeast),展览汇集了来自亚洲和南太平洋的19位艺术家,通过连接这两个地区,挑战殖民地缘政治的划分,突破“亚洲”或“太平洋”等固有概念。
Heidi Lau,Gardens as Cosmic Terrains | Green-wood Cemetery | 2022
“苏咏宝:迭步”展览现场,ParaSite艺术空间,2025年,摄影/黄思聪,图片致谢ParaSite
李美来(Mire Lee)作品在施布特·马格画廊展位现场,图片致谢ABHK
在艺博会现场,来自东南亚多地与其他南方地区的画廊为展会注入了全新活力。在国际蓝筹画廊展位上可以看到大型展览中备受关注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安妮卡·易(Anicka Yi)、李美来(Mire Lee)等艺术家的新近作品,香港画廊则在展会内外呈现何子彦(Ho Tzu Nyen)、西亚蝶、杨沛铿(Trevor Yeung)、单慧乾、苏咏宝、朱凯婷、陆扬等艺术家的项目。持续活跃的内地画廊如香格纳画廊、天线空间、北京公社、魔金石空间、没顶画廊、BANK等也展现了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支持,带来曹澍、韩梦云、李爽、程心怡、关小、常羽辰、石佳韵、经傲、沈莘、佩恩恩、张移北、林科等的作品。国际画廊如Balice Hertling、Yve YANG、Chapter NY等也展现出对亚裔年轻艺术家的关注,萧崇(Sung Tieu)、志韦、钟笛鸣、王也等近年来在艺术世界崭露头角的新锐艺术家为观众频频带来惊喜,通过他们脱胎于具身经验的创作与观者共同探寻变化的意义,也回应着“岁月流转”的主题,揭示那些常被忽视,却无时无刻塑造周遭世界的转变。
韩梦云,《不可承受的洁净:三个故事》,2025年,在CHAT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展览现场,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
Current Plans活动现场,图片致谢Current Plans
分布全城的本地画廊纷纷在这个三月推出全新展览项目,其中不乏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彩实践。积极建设本地艺术生态的Current Plans及HART Haus均有与ABHK的合作项目,通过现场演出、开放艺术家工作室等活动为艺术周的观众提供丰富的体验。与PHD Group共同发起Supper Club展会的THE SHOPHOUSE正在举办群展“诗歌的诞生”,参展艺术家包括韩梦云、黎佳仪(Joy Li)等活跃在艺博会内外的年轻艺术家。同期,韩梦云、叶甫纳的作品也在CHAT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中展出。上海的胶囊画廊也在香港开启限时空间“充实胶囊”,呈现包括陈丽同(Leelee Chan)、陶斯祺、王凝慧等在内的18位艺术家的雕塑、装置、绘画和摄影作品。
Jhaveri Contemporary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Jhaveri Contemporary
LambdaLambdaLambda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ABHK
东南亚与全球南方叙事的活跃无疑是本届ABHK的亮点之一,正如展会总监乐思洋所言,这一地区拥有独特且复杂的历史背景,艺术史深厚多元,汇集了丰富多样的族群和语言。此次展会中诸多首次参展的画廊均来自南方地区,包括来自开普敦的blank projects、来自科索沃的LambdaLambdaLambda以及来自诺伊达的Anant Art Gallery等。今年“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的系列活动中即专辟一场谈“东南亚艺术赞助体制在当地的发展 ”。在ABHK现场,由Amrita和Priya姐妹于2010年创立、位于印度孟买的Jhaveri Contemporary首次亮相主画廊单元,该画廊旨在代理那些作品与南亚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的跨时代、跨国籍的艺术家,注重挖掘鲜为人知的艺术史,促进艺术家、策展人和历史学家之间的对话,为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添砖加瓦。此次画廊在展位呈现其旗下以南亚侨民为主的艺术家阵容中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哈明德·贾奇(Harminder Judge)的作品《Untitled (we are vertical)》以抽象的形式回归心灵,其所有标题都与他祖父在旁遮普邦的葬礼有关,艺术家在自己十几岁时参加了这场葬礼,也对自己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Silverlens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Silverlens
已连续12年参展的画廊Silverlens于马尼拉和纽约均设有空间,该画廊在展位带来多位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斯塔·萨斯米塔(Citra Sasmita,1990年生于巴厘岛)、于一兰(Yee I-Lann,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沙巴州哥打基纳巴卢)和2024年获得菲律宾文化中心颁发的Thirteen Artists Award奖项的凯特琳娜·阿弗里卡(Catalina Africa,1988 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Silverlens同时在“艺聚空间”与Tina Kim画廊合作呈现Pacita Abad和Pio Abad的三件大型绘画装置,作品表面经过缝制和绗缝,点缀着珠片、镜片和钮扣,迸发出无限活力,将绘画转化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Silverlens的联合创始人兼联合总监Isa Lorenzo及其代理艺术家Wawi Navarroza和Citra Sasmita都将参加“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活动。
象画廊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Gajah Gallery
Richard Koh Fine Arts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Richard Koh Fine Arts
来自新加坡的象画廊(Gajah Gallery) 展出一系列由东南亚新锐艺术家与Yogya Art Lab(YAL)——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先锋艺术空间和铸造厂——合作的广泛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实验室作为艺术创新催化剂的地位,包括菲律宾艺术家Mark Justiniani、新加坡艺术家Suzann Victor和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明星Yunizar,后者展示了一件新的铝制雕塑和一件最新的彩绘作品,进一步扩展了其独特的视觉语汇。在新加坡和曼谷均设有空间的Richard Koh Fine Art,汇聚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知名及新兴艺术家,在展位上呈现了一系列探索记忆、身份、社会政治叙事及绘画边界的作品。1978年出生于越南、现居法国的王宝(Bao Vuong)在其单色绘画系列《The Crossing》中重塑了自己家族作为船民逃亡的沉重记忆,探讨生存、流离失所与希望之间的平衡。1966年生于缅甸的行为艺术先驱登林(Htein Lin)用丙烯在织物上完成的《Hell and High Water》反映了他对自由、韧性及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STPI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ABHK
ROH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ABHK
继艺术家林真金(Kim Lim)近期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后,STPI – Creative Workshop & Gallery在此次ABHK的“策展角落”展区呈现了她的一系列纸上作品;画廊展位上则可见广为人知的新加坡艺术家陈燕云、韩裔艺术家徐道获(Do Ho Suh)、李昢(Lee Bul)、菲律宾艺术家BenCab、Pacita Abad等的作品。作为曼谷艺术生态重要结网者的Bangkok CityCity画廊则在“艺术探新”单元中呈献了泰国本土艺术家Tanat Teeradakorn由虚构的纪念品售卖亭转化而成的声音雕塑装置作品。2012年成立的雅加达画廊ROH Projects则为“艺聚空间”带来了由雅加达艺术家达菲·林加尔(Davy Linggar)和万隆建筑师安德拉·马丁(Andra Martin)共同创作的《=/=》,该作绘画与建筑之间的一场动态对话,图像与结构在平衡与张力的交替中相互碰撞,双方的合作关系植根于长期的对话和信任。同单元中还有新加坡画廊Ames Yavuz呈现的原住民艺术家Betty Muffler的大型单色绘画《Ngangkari Ngura(Healing Country)》,其中节奏感强烈的标记展现了人、土地与精神之间的联系。
EMALIN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EMALIN
来自其他地区的画廊也展现了对东南亚艺术家的关注。伦敦画廊EMALIN也在“艺术探新”单元的展位带来德国越南裔艺术家萧崇(Sung Tieu)的全新装置作品《Memory Dispute》,该作品将极简主义美学、煤气罐和古老钱币融合在一起,探索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历史。生活和工作于蒙特利尔和巴厘岛两地的印度尼西亚艺术家阿里・贝瓦吉(Ari Bayuaji,1975年生于印度尼西亚惹班)基于废弃物创作的“编织海洋”系列作品则在成立于东京的Mizuma Gallery展位上有所呈现。同期,艺术家同系列作品也正在CHAT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同名展览中呈现。
尽管经济放缓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市场消费能力的担忧,但据《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The Art Basel and UBS Survey of Global Collecting 2024)显示,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高净值人士(HNWI)在艺术新秀与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上投入的资金占总艺术支出的52%——较上次调查增长8%,艺博会在连接赞助人与新兴艺术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同一报告显示,55%的收藏家将艺术展会列为发现艺术新秀及新锐艺术家的最佳渠道。本届ABHK中,来自香港本地和中国内地的画廊均展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乏对中国艺术家展现关注的国际画廊;尤其在备受好评的“艺术探新”单元,多以年轻艺术家个展形式呈现的展位散发出充满生气的群聚能量。
马凌画廊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摄影/黄百亨,图片致谢马凌画廊
在画廊展位上,于纽约开设新空间的马凌画廊带来晋美、刘茵、苗颖、娜布其、陶辉、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于吉等艺术家的新近作品,以及华裔艺术家许鹤溪(Brook Hsu)的绘画《呐喊七次》(2024)及《玛丽》(2025)和台北艺术家杨季涓的装置作品《小小的汗水》(2024)。同期,画廊空间正在呈现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Nyen)的个展“三界:怪物,鸦片,时间”,由M+及巴塞尔艺术展共同委约艺术家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现的《戏夜寻谜》也正在M+幕墙上展出,何子彦也参与了“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单元。
刺点画廊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刺点画廊
刺点画廊在展位呈现同期画廊空间正在展出的艺术家陈维与单慧乾的作品,包括陈维的摄影新作与LED雕塑、单慧乾的全新录像作品《沉睡》(2024)与纸上作品《(现实战争)试妆 20/11/24》(2024)。画廊也在展位带来了包括庄伟(Isaac Chong Wai)、郑燕垠、苏咏宝、郑皓中在内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单慧乾的画廊个展“我们的时光”外,其受香港M+委托创作的新作也在香港M+新展“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亮相,苏咏宝个展“迭步”则正在ParaSite艺术空间开幕。
陆扬,《独生独死—创造者》,202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德萨画廊
德萨画廊与澳洲画廊COMA合作,共同在“艺聚空间”单元中呈献了驻东京艺术家陆扬的沉浸式装置作品。安全口画廊的群展展位中90后艺术家陈洁婷(Mae CHAN)的雕塑作品《你說, 你仍然會是我的寶貝》( You said you’ll be my baby again, 2025, wool fibre, expanding foam)展现了艺术家在宠物去世后的身体感受,此种将具身经验注入创作实践的方式在同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也频繁通过不同媒介、关系和主题展现。
“朱凯婷:厨房”在PHD Group于ABHK的展位现场,摄影/Felix SC Wong,图片致谢艺术家与PHD Group
在2023年于PHD Group画廊空间举办个展“You, Trickling”的艺术家朱凯婷(Michelle Chu)曾给当年艺术周的观众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廊在今年首次参展ABHK的展位上也选择了呈现艺术家的个人项目“厨房”(Kitchen),并邀请观者共同参与艺术家定时展开的表演性互动行为之中。朱凯婷致力于促成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瞬间,而当她所创造的充满实验性的多感官体验被挪至博览会喧闹的现场,主客体的边界又在其中变得模糊。
“志韦:上手”在Balice Hertling于ABHK的展位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与Balice Hertling
对人与物、主与客的边界展开探索的还有艺术家志韦,在其于Balice Hertling画廊展位呈现的个人项目“上手”中,他自小对工业布料的身体感受在她切身投入织物劳作的工作间中转化为叠穿薄纱、蕾丝、格纹的“它”,藏匿于隐身之处,又不加修饰地暴露于世界之中。策展人陈嘉莹在为艺术家撰写的文章中指出,这也让展览成为一个与艺术现场有关的隐喻;在志韦通过织物和雕塑亲身介入塔罗与木偶剧的隐喻空间中,佐证自我成长的茧蛹也在悄然脱落。
“王玉钰:编织练习”在工作室画廊于ABHK的展位现场,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工作室画廊
由工作室画廊带至展会现场的项目“王玉钰:编织练习”中的一系列全新作品基于她对于城市中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的一些其他生命体(寄生植物、昆虫、爬行动物或软体生物等)的观察和思考,其中有4件雕塑以及5件由绘画、拼贴、小型雕塑组成的档案柜。对于王玉钰来说,编织的练习更像是尝试连结与协作的实验,伴随着材料的相互堆叠与勾连。从此前关注人类肉身的感受传递的实践转向她近期的探索实践及项目“编织练习”,她的关注点也转移到了这些与我们惺惺相惜的其他生命体的观察。它们的生存环境,形态,生长中的点滴变化等都是她所持续追踪的。
Yve YANG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艺术家与Yve YANG
于2016年在波士顿成立的Yve YANG也持续在纽约展现出对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支持,此次画廊于“艺术探新”展区呈现中国艺术家王也的个人项目,他将刺绣视为跨越时间、世代和艺术传统的持续对话。在新作《Twins》中,王也向与他合作的湘绣女工致敬并为即将开启的关于“自梳女”群体的项目预热,作品中的珍珠般串珠图案象征着女工们工作时佩戴的发饰,而两条相同的串珠描绘则隐喻了她们的双重身份:她们既是从事重复性日常工作的劳动者,也是通过精湛技艺追求美的艺术家。《柔》等作品中即呈现了其“探索刺绣中不同感知的重叠和分离”的过程。
“朱田:漫长的战败”在墨方MOCUBE于ABHK的展位现场,图片致谢墨方
同在“艺术探新”单元的墨方呈现了艺术家朱田的个人项目“漫长的战败”,艺术家融合了行为、装置、影像、文本和声音,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危机。项目标题指向一种注定失败但仍拼尽全力抗争的悲壮气氛。项目的核心是一场行为表演,以当代语境重新演绎那喀索斯(Narcissus)的神话——表演涉及两位同步镜像的表演者,探讨现代性自恋的现象及其影响,装置部分则延续了这一主题。“漫长的战败”试图打破当代自我认同的平滑体验,转而提供一个让观众直面自身形象的空间——但这里的形象并非作为自我确认的镜像,而是成为裂隙、不确定性,甚至重新发现“他者”的契机。画廊同期在“光映现场”单元呈现艺术家贺子珂的影像作品《乱码城市》。
Tabula Rasa三米画廊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图片致谢Tabula Rasa
同样活跃在北京的Tabula Rasa三米画廊则在展位带来艺术家朱丹的个展,透过一系列大尺幅布面绘画和纸上作品的丰富创作,展现朱丹的艺术多样性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作品以墙面与地面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并且艺术家在现场绘制了地画,以打造更特别的观展体验。整个展陈犹如一个想像中的狩猎场,象征着艺术灵感的捕获与追寻。
BANK画廊展位在ABHK现场,2025年,摄影/Ringo Cheung,图片致谢BANK
该单元中,还有LINSEED呈现的“王韻堯:那位深不可測的玩家”、Vanguard带来的“王业丰:沙漠空间”等项目。香格纳展位的韩梦云、魔金石空间带来的经傲、北京公社的石佳韵、BANK画廊的张移北、梁浩、东画廊的汪海凝以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方媛、黄婉冰、夏乔伊等年轻艺术家也都和在“艺术探新”单元呈现个人项目的艺术家共同为这种群聚增添了活力与能量,他们持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艺术实践也在略显嘈杂的艺术现场提供了沉思的罅隙。
她从咨询业进入拍卖领域,曾带领佳士得亚洲一路推动市场跃进,也与国际合作伙伴联手开拓了厉蔚阁亚洲网络。在二十及二十一世纪几百万美金以上的“皇冠上的珍珠”级别的交易领域、在香港乃至亚洲艺术市场,魏蔚(Rebecca Wei)以十余年之功在这个专精领域内建立了自身的影响力。这位曾引领佳士得与厉蔚阁(Lévy Gorvy Dayan)亚洲区市场发展的关键人物,在正临厉蔚阁香港空间期满之时,决定创立全新的艺术咨询公司:艺蔚阁(Wei &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