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时间5月10日下午,于本届双年展的中国馆预展期间,《艺术界》在中国馆前的处女花园举办了一场以“正在生成:时间的艺术”为主题的论坛。
此次论坛分为三组:第一组由《艺术界》主编岳鸿飞主持,他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和外围展的艺术家郝量、刘野和梁远苇探讨了艺术与时间、传统的关系;第二组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与策展人邱志杰和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围绕中国馆的主题“不息”展开对话;第三组由岳鸿飞主持,与双年展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关小、刘建华和周滔讨论了他们各自与这次策展人克里斯蒂娜·马塞尔的合作。
▲ 左起(由上至下):《艺术新闻》和《艺术界》出版人,曹丹;《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艺术界》主编,岳鸿飞
▲ LEAP Forum 现场图片
以下为此次《艺术界》论坛对话的部分节选
艺术与时间
郝量/刘野/梁远苇
▲ 从左至右:主持人岳鸿飞,艺术家刘野、郝量和梁远苇
岳鸿飞:你们的工作方式有一些共同点,平时相互之间都聊些什么?
郝量:我们的工作方法比较传统,没有特意配合当下的展览形势,更多的是按照各自的趣味在工作。
梁远苇:我们在北京是关系特别近的朋友,都喜欢古老的文明和艺术。
岳鸿飞:郝量的创作有比较明显的传统审美,而梁远苇和刘野的作品看上去好像没有特别关注古老的文明?
郝量:如果将我的东西理解为传统,可能是把中国自己的艺术系统标本化了。刘老师的作品一看就有尼德兰传统的影响。其实文化都是相通的。我不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固化的概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岳鸿飞:刘野参加的是主题展的“艺术家书”单元,请说说绘画和书的关系。
刘野:书在绘画里可以作为一个象征,发挥人的很多想象力。
岳鸿飞:梁远苇这次展出的作品与文学传统有关么?
梁远苇:我想通过展览表述自己十几年来持续工作所形成的方法论,跟文学关系不大,更多是通过重复性的劳作形成视觉图像。我越来越相信绘画语言本身,而不是将它当做材质。
岳鸿飞:你的绘画也是一个记录时间的方式?
梁远苇:我更多的是思考结果和过程的关系,把过程当作结果来使用,类似于湿壁画的方式。
岳鸿飞:刘野能介绍一下你的日常工作方式么?
刘野:很传统,每天精神最好的时候在工作室里画画,反反复复的。其实现在的艺术家和一千两千年前的人的工作方法也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很个人的。
岳鸿飞:所以传统可以是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共享的,而不是封闭的。
刘野: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开放。
岳鸿飞:追求开放的传统?
刘野:对,传统也可以开放。
中国馆的“不息”与师承
邱志杰/汤南南/邬建安
▲ 从左至右:主持人叶滢,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策展人邱志杰
叶滢:请问中国馆的主题“不息”是如何确立的?展览为什么强调师承?
邱志杰:这次威双总主题是“艺术永生”。其实中国人不太关心死后的事情,但在中国的文化里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不死也是“不息”。
叶滢:邬建安是怎么理解“不息”呢?
邬建安:中国人很容易想到一些关于不死的神话故事,比如通过捷径获得长生。而邱老师说的“不息”可能是通过血缘,师承,朋友,感动等传承。
叶滢:请汤南南说说作品的构思?
汤南南:当我听说要和民艺大师合作时,很焦虑,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后来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我的领域好像变宽了。
▲ 中国馆现场多媒体皮影表演
叶滢:整个展览的气质非常中国,你作为中国策展人怎么理解这种自为的系统?这个系统怎么在威尼斯和观众交流?
邱志杰:以前中国艺术家总考虑交流、翻译的问题,会把中国文化简单化、刻板印象化、符号化,变成被阉割的、为了交流而交流的东西。我们应该拿原汁原味的、复杂晦涩的东西出来。我们展厅中的师承,追溯几代都能到国外去。中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网络的连接点,有各种外在能量输入。
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合作
关小/刘建华/周滔
▲ 从左至右:主持人岳鸿飞,艺术家关小、刘建华和周滔
岳鸿飞:可以谈谈策展人是如何跟你们沟通的么?
周滔:策展人跟我见面,看了一下我工作的线索。她并没有明确告诉我她的主题是什么,或者把艺术家纳入她的框架。
刘建华:之前我和她没有任何接触。去年四月份收到了邮件,说想见面了解我艺术的开始和这些年创作发展的过程。7月又在上海见面,当时我还不知道她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后来才聊到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艺术万岁”。
关小:策展人第一次见我是在我 Jeu de Paume 的展览上,当时她没有明确说要做什么。隔了很久在北京见才说到这次展览,选了我以前的一件作品。
岳鸿飞:策展人的工作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形成自己的框架再找艺术家,另一种是从艺术家的实践出发。对艺术家来说,哪种合作方式比较舒服?
刘建华:艺术家跟策展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她来我工作室时,我会直接问她选的作品和主题有什么共鸣,我也会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继续推进。
周滔:我们见面谈到了错觉,科幻等问题,好像跳过了展览主题。她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整个展览还是比较诗性的。
关小:我跟策展人交流的不多。她对我的作品肯定有她自己的理解,越好的作品应该有更多阐释可能。她肯定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有很明确的政治态度。但我不能说她的立场是我的立场,有些问题的看法我和她是很对立的。但这也是有意思的。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艺术新闻》及《艺术界》刊物取阅
▲ 2017威尼斯双年展封面特别报道
带有2017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报道的《艺术新闻》四月刊,以及《艺术界》2017威尼斯双年展特刊《OTIUM coming to be 艺术瑜伽》均可在中国馆免费取阅。
此外,《艺术界》四月刊可于 Electa Bookshop Arsenale & Giardini 购买。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 中国馆现场
▲ 汤南南影像作品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将于5月13日至11月26日向公众开放。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中国馆将举办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众的多维体验。在威尼斯双年展结束后,本次中国馆的展览内容预计将会于2018年元宵节期间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展出。
中国馆活动安排
- 多媒体皮影表演
5月13、14日,11:00及16:00
- 《寻海记》工作坊
5月13日、14日,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