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TANC@Venice | 威尼斯处女花园谈话 “正在生成:时间中的艺术”

May 12, 2017   艺术新闻/中文版

威尼斯时间5月10日下午,于本届双年展的中国馆预展期间,《艺术界》在中国馆前的处女花园举办了一场以“正在生成:时间的艺术”为主题的论坛。

此次论坛分为三组:第一组由《艺术界》主编岳鸿飞主持,他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和外围展的艺术家郝量、刘野和梁远苇探讨了艺术与时间、传统的关系;第二组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与策展人邱志杰和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围绕中国馆的主题“不息”展开对话;第三组由岳鸿飞主持,与双年展主题展的参展艺术家关小、刘建华和周滔讨论了他们各自与这次策展人克里斯蒂娜·马塞尔的合作。

Snipaste_2021-04-05_13-51-05

▲ 左起(由上至下):《艺术新闻》和《艺术界》出版人,曹丹;《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艺术界》主编,岳鸿飞

0 (6)
0 (2)

▲ LEAP Forum 现场图片

以下为此次《艺术界》论坛对话的部分节选

艺术与时间

郝量/刘野/梁远苇

0 (1)

▲ 从左至右:主持人岳鸿飞,艺术家刘野、郝量和梁远苇

岳鸿飞:你们的工作方式有一些共同点,平时相互之间都聊些什么?

郝量:我们的工作方法比较传统,没有特意配合当下的展览形势,更多的是按照各自的趣味在工作。

梁远苇:我们在北京是关系特别近的朋友,都喜欢古老的文明和艺术。

岳鸿飞:郝量的创作有比较明显的传统审美,而梁远苇和刘野的作品看上去好像没有特别关注古老的文明?

郝量:如果将我的东西理解为传统,可能是把中国自己的艺术系统标本化了。刘老师的作品一看就有尼德兰传统的影响。其实文化都是相通的。我不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固化的概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岳鸿飞:刘野参加的是主题展的“艺术家书”单元,请说说绘画和书的关系。

刘野:书在绘画里可以作为一个象征,发挥人的很多想象力。

岳鸿飞:梁远苇这次展出的作品与文学传统有关么?

梁远苇:我想通过展览表述自己十几年来持续工作所形成的方法论,跟文学关系不大,更多是通过重复性的劳作形成视觉图像。我越来越相信绘画语言本身,而不是将它当做材质。

Snipaste_2021-04-05_13-51-24

岳鸿飞:你的绘画也是一个记录时间的方式?

梁远苇:我更多的是思考结果和过程的关系,把过程当作结果来使用,类似于湿壁画的方式。

岳鸿飞:刘野能介绍一下你的日常工作方式么?

刘野:很传统,每天精神最好的时候在工作室里画画,反反复复的。其实现在的艺术家和一千两千年前的人的工作方法也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很个人的。

岳鸿飞:所以传统可以是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共享的,而不是封闭的。

刘野: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开放。

岳鸿飞:追求开放的传统?

刘野:对,传统也可以开放。

中国馆的“不息”与师承

邱志杰/汤南南/邬建安

0 (9)

▲ 从左至右:主持人叶滢,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策展人邱志杰

叶滢:请问中国馆的主题“不息”是如何确立的?展览为什么强调师承?

邱志杰:这次威双总主题是“艺术永生”。其实中国人不太关心死后的事情,但在中国的文化里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不死也是“不息”。

叶滢:邬建安是怎么理解“不息”呢?

邬建安:中国人很容易想到一些关于不死的神话故事,比如通过捷径获得长生。而邱老师说的“不息”可能是通过血缘,师承,朋友,感动等传承。

Snipaste_2021-04-05_13-51-34

叶滢:请汤南南说说作品的构思?

汤南南:当我听说要和民艺大师合作时,很焦虑,因为没有思想准备。后来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我的领域好像变宽了。

0 (13)

▲ 中国馆现场多媒体皮影表演

叶滢:整个展览的气质非常中国,你作为中国策展人怎么理解这种自为的系统?这个系统怎么在威尼斯和观众交流?

邱志杰:以前中国艺术家总考虑交流、翻译的问题,会把中国文化简单化、刻板印象化、符号化,变成被阉割的、为了交流而交流的东西。我们应该拿原汁原味的、复杂晦涩的东西出来。我们展厅中的师承,追溯几代都能到国外去。中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网络的连接点,有各种外在能量输入。

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合作

关小/刘建华/周滔

0 (14)

▲ 从左至右:主持人岳鸿飞,艺术家关小、刘建华和周滔

岳鸿飞:可以谈谈策展人是如何跟你们沟通的么?

周滔:策展人跟我见面,看了一下我工作的线索。她并没有明确告诉我她的主题是什么,或者把艺术家纳入她的框架。

刘建华:之前我和她没有任何接触。去年四月份收到了邮件,说想见面了解我艺术的开始和这些年创作发展的过程。7月又在上海见面,当时我还不知道她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后来才聊到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艺术万岁”。

关小:策展人第一次见我是在我 Jeu de Paume 的展览上,当时她没有明确说要做什么。隔了很久在北京见才说到这次展览,选了我以前的一件作品。

Snipaste_2021-04-05_13-51-44

岳鸿飞:策展人的工作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形成自己的框架再找艺术家,另一种是从艺术家的实践出发。对艺术家来说,哪种合作方式比较舒服?

刘建华:艺术家跟策展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她来我工作室时,我会直接问她选的作品和主题有什么共鸣,我也会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继续推进。

周滔:我们见面谈到了错觉,科幻等问题,好像跳过了展览主题。她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整个展览还是比较诗性的。

关小:我跟策展人交流的不多。她对我的作品肯定有她自己的理解,越好的作品应该有更多阐释可能。她肯定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有很明确的政治态度。但我不能说她的立场是我的立场,有些问题的看法我和她是很对立的。但这也是有意思的。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艺术新闻》及《艺术界》刊物取阅

0 (18)

▲ 2017威尼斯双年展封面特别报道

带有2017威尼斯双年展特别报道的《艺术新闻》四月刊,以及《艺术界》2017威尼斯双年展特刊《OTIUM coming to be 艺术瑜伽》均可在中国馆免费取阅。

0 (19)

此外,《艺术界》四月刊可于 Electa Bookshop Arsenale & Giardini 购买。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0 (20)

▲ 中国馆现场

0 (21)

▲ 汤南南影像作品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将于5月13日至11月26日向公众开放。在长达半年的展期中,中国馆将举办多媒体皮影剧表演、皮影工作坊以及《全球沙滩考古计划》之《威尼斯》和《寻海记》等公众创作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观众的多维体验。在威尼斯双年展结束后,本次中国馆的展览内容预计将会于2018年元宵节期间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同时展出。

中国馆活动安排

  • 多媒体皮影表演

5月13、14日,11:00及16:00

  • 《寻海记》工作坊

5月13日、14日,14:00

当“丝绸朋克”连线《新山海经》:科幻作家与新媒体艺术家如何“志异”未来

“未来志异”,顾名思义,记录未来的奇异,也可以解释成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来推演未来。两个时区、三个地区、四项领域、五位对谈者展开跨学科的“科幻文学与新媒体艺术的交汇”讨论。这场因科幻而起的穿越空间的对话,发生在当下,也贯穿过往和未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