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主编来信 | 蘑菇絮语

Sep 25, 2022   叶滢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307

这是8月中旬的普通一天,雨后的早晨,昆明。经过公园1903的停车场时,在杂草和垃圾中,一丛一丛小蘑菇破土而出,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草菇呈现出令人惊奇的银色,在早晨的阳光下散发出异样的金属光泽,它们周身的光泽来自于土地中的金属与污染残留,这些在废弃的城市飞地中生长出来的伞型生命,卑微挺立,如同某部科幻小说里的末日启示。

这一丛一丛银色草菇的生长景象堪比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在其著作《末日松茸: 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描述过的在废弃工业林中长出的松茸。蘑菇是真菌的子实体,作为自然界的先锋生命,真菌表现出惊人的再生能力。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袭击后,真菌是最先在爆炸点重生的有机体。正如罗安清所言,对真菌学的研究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真菌也能让植物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中焕发新生、帮助修复森林和其他复杂的生态系统。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348本文作者与观众在“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展览开幕现场

策划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的经过,是一段返身寻找来处的旅程。真菌是最古老的生命,从进化的历史来看,真菌进化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出现植物和动物,动物、植物、真菌三者联合,形成了地球巨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才能够协同进化,一直延续至今。

在以菌菇为中心的知识联结之中,我们决定将云南作为重新出发的地方,云南的野生菌种类在中国最为丰富,它所处的西南山区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回到源头理解真菌,仅仅捧读人类学家或者真菌学家的文本和研究报告是不够的。必得回到山林和田野,乃至市场与餐桌。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354真菌学家杨祝良

在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真菌专家杨祝良的深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国两代真菌专家探索出来的从野外考察、标本研究到DNA测序的真菌学研究发展历程,也在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室里,看到了杨祝良的导师臧穆先生留下的田野笔记和写生手稿——其中一页1976年8月6日臧穆在云南中甸所绘的金色菌子令人印象深刻。46年前,他在3300米上的高原,平静、精微地绘制、书写、记录一只藏语为“斯夏母”的蘑菇,它的气味、颜色、尺寸、生长环境,通晓“蘑菇之语”的人,会在自然中找到专注与慰藉。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358约翰·凯奇朗读《蘑菇与变奏》(1982)片段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402龙盼,《仙境路口》影像静帧,2019年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415王一一,“石花’系列在“蘑菇之语”展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527张晓刚,《黑白之间的幽灵》组画之一,1984年

位处西南的昆明,也曾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发地之一,这里的高地和田野,在张晓刚、毛旭辉等人早期作品中呈现出的自然与生命的纠缠与张力,意象与精神状态都殊为奇诡与神秘。在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发展人的内部世界与现代性意识的四十余年后,对于生态环境、物种智慧有着探求热望的新一代艺术家们回到云南的山林与田野,这个夏天,龙盼、王一一前往分别香格里拉、澜沧,开始了她们对于野生菌的探寻旅程。从蘑菇的生长过程得到启发,将艺术从控制性的想法和常规的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是半个世纪前重度真菌爱好者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偶发性艺术观念的灵感来源,在今天,也将进一步拓展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联。

蘑菇自身的生命循环、及其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消化、输送营养的生命连接,展示出真菌与其他物种共生的智慧,也启发了艺术家们将存在于自然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真菌与植物、动物的“共生”联结带入到艺术世界中。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534郑波,《植物的政治生活》影像静帧,2021年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538曹舒怡,《无边缘外部肠胃》与《徜徉于下,徘徊于外》在“蘑菇之语”展览现场,2022年

长居云南的艺术家资佰画下了鸡纵菌与白蚁的共生景观;艺术家郑波在其作品《植物的政治生活》(Political Life of Plants)中探讨森林物种之间互助与竞争并存的共生关系;曹舒怡与彼得·莫蒂默实验室合作探索有机物种与无机物质之间的共同演化;王一一的雕塑装置作品“石化”所对应的是一种石状宿主被菌丝感染后形成的石菌共生体。在艺术家二人组莫妮卡·斯图德 / 克里斯多夫·范登伯格(Monica Studer/Christoph van den Berg)看来,蘑菇作为网络内共生和寄生关系的象征,也可以作为互联网以及加密网络等全球数字网络的一个隐喻。他们为昆明的展览创作的一组蘑菇群雕塑,作为对想象中的物种群的抽象描述,其多边形切面是数字创作过程的标志,作为全球范围内巨大雕塑网络的第一批标本,连接着在数字和真菌议题方面具有别样意义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542

左:资佰, 鸡枞菌与白蚁的共生关系, 2022年
右:杨建昆,野生菌组画(12幅), 2021年

真菌的主体是在地下生长的菌丝体,菌丝体充斥着整个世界,它们形成无穷无尽的连接,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络,数以万亿计菌丝体所构成的网络结构如同自然里的互联网。

在8月27日展览开幕的下午,云南诗人于坚在展厅里用云南方言及普通话朗读自己所写的《云南蘑菇颂》,展厅的一旁是约翰·凯奇1982年在Mountain Lake的喃喃絮语——他所写的长诗《蘑菇与变奏》,从每行中心字母纵向排开,就能够得到12种蘑菇的拉丁名字,另一旁边如云南土地般的棕红色空间里回荡着艺术家闫晓静合成的菌丝音乐The Skyline——多声部的“蘑菇之语”在南方之南回响,这个跨越时空织就的菌丝网络初见雏形。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547《艺术新闻》第99期封面

在《艺术新闻》的第99期刊物中,我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期书面的专题报道,我们选择回到中国物种资源最为丰富的云南,这里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以菌菇为中心,回到田野,探访前沿的真菌学家与当地创作者,联结来自纽约、多伦多、香港、上海、宜春、昆明等地的新一代华人生态艺术家,也邀请到来自瑞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艺术家,启动一轮新的生态艺术讨论与跨学科合作,34位(组)真菌学家、博物画画家、当代艺术家、作家、摄影师,串联着真菌学、生态学、社会学、当代艺术、音乐、文学等学科,编织出这张由物种认知与生命意识缔结的多元网络。在云南因解读“蘑菇之语”开始的汇聚,未来将在全球不同地方继续生长蔓延,交织出更多缠绕着生物多样性与艺术多样性的“菌丝网络”。

微信图片_20230320124802

撰文/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

 

 

主编来信 | 何处才是B星球

新的技术迭代层出不穷,艺术世界在新一波技术浪潮的席卷之下,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