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对焦“陌生的亚洲”与内在的问题

Oct 1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北京。继9月的Photo Shanghai之后,摄影、影像的热浪很快扩散到了北京。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以“陌生的亚洲”(Unfamiliar Asia)为主题,于10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中心和草场地希帕画廊同时开幕。以摄影和影像的视角呈现了经常被忽略的亚洲当代社会景观及问题。整个摄影双年展包括了主题展、收藏展和特别书展三大板块。

主题展:陌生的亚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10月15日-11月29日

策展人|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


2015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陌生的亚洲”开幕现场

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展从“陌生的亚洲”这一概念出发,分为“内部·他者”“冲突·边界”“空间·存在”“文明·向度”四个单元,将视点聚焦于大多数国人原以为很熟悉,事实上却相当陌生的亚洲世界。相比上一届,本届摄影双年展从主题到参展作品都显出了更强的社会性和问题性。参展艺术家来自亚洲的21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呈现了现当代社会转型所伴随着的资源分配不均、贫民窟、社会凝聚力减弱、环境污染等问题。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陌生的亚洲”第一单元“内部·他者”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题为“内部·他者”,其中内部可被认为是生活于亚洲的艺术家对亚洲的内部观看,而他者则是在亚洲之外的人,尤其是西方人,对亚洲所进行的东方想象与殖民化的猎奇性观看。在当代社会中,这两类人在旅行交互中身份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家在亚洲所进行的两种不同的观看视角。

王国峰 《朝鲜2014-金策工业综合大学的大学生》 影像装置

在本单元,中国摄影家王国锋带来了一系列以朝鲜为主题的纪实拍摄。照片中无论是建筑风景,还是人物照片,整齐划一的着装、动作,甚至表情,都像是摄影师刻意摆拍而成,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在王国锋看来,“朝鲜就是中国过去的一面镜子”。2011年起,王国锋得到朝鲜中央政府批准,以艺术家的视角每年跨越国境进行拍摄,带着了解事实而并非猎奇的角度深入拍摄东九时区这一神秘的国度。王国锋的创作不仅关注朝鲜问题,而且呈现了他做为中国艺术家,对于“社会主义生活”这一课题所进行的自我观看与他者观察的双重视角的思考。

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影像装置作品《当下》,呈现流动密集的人群

同样关注人群中内部与他者问题的,还有以色列艺术家米凯·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影像装置作品《当下》。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捕捉不同人的图像,并将它们并置在画面中。作品呈现了高度密集的拥挤人群,仿佛虫类、细菌一样在画面中繁殖、感染、扩散。该装置高有近8米,当观众走近作品时,被迫要以仰视的角度阅读它,从而产生了某种被动的压迫感。如何站在主体立场上展现出亚洲人对自己“内部”的审视、观看、反思与批判,是艺术家思考的命题。


翁云鹏的作品《慢性疲劳综合症》将电影镜头中的不同字幕截屏并置,形成互相关联的新的上下文逻辑

中国艺术家翁云鹏的作品《慢性疲劳综合症》同样关注“内部与他者”这一主题,他将电影镜头中的不同字幕截屏并置,文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关联的新的上下文逻辑。这种逻辑既是所截取的各部电影之间的对话,又是艺术家将字幕重新并置后产生出的新的语序、文本内容间的对话。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陌生的亚洲”第二单元“冲突·边界”展览现场

在内部和他者之间,自然存在着冲突和边界。展览的第二单元“冲突·边界”,体现了各国地缘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感。从地理看,亚洲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缘地貌、宗教信仰、地缘政治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价值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导致了诸多矛盾、冲突甚至战争。展览在这一部分试图共时地呈现出当代亚洲世界的种种问题:民生、犯罪、环境破坏以及战争等。

拉德·俄斐 “死城”系列

以色列摄影师吉拉德·俄斐带来的是经典的“死城”系列。作品中被废弃的军事基地、军事训练场和射击靶子,仿佛是暴力留下的无声纪念碑,在强烈的日光下,成为了以色列的后现代主义风景。

Farzana Hossen “挥之不去的伤痕”系列,记录了若干孟加拉遭受酸性腐蚀和烧伤的女性

来自孟加拉的艺术家Farzana Hossen,以照片记录了若干孟加拉遭受酸性腐蚀和烧伤的女性,她们被自己亲密的伴侣、配偶、男友或是她们拒绝去爱的人所伤害。对女性施暴是一个全球现象,但在孟加拉,女性遭受暴力与当地的婚姻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女人在任何家庭破裂或婚变时,都被认为有罪。对女性施暴会受到社会与国家的惩戒,但太多女性受到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的绑架,被迫与施暴的配偶住在一起,只为不破坏社会规范。

王庆松 《重症病房》摆拍一位在病房中被过度治疗的患者

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第三单元“空间·存在”,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国家领土的空间,也可以被归纳为一种个人的生存空间。德国摄影师卡斯滕·舍尔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拥挤的人类生存空间,在巨大的广告牌中讨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消费景观;荣荣&映里的《妻有物语》系列,则呈现出在繁华的日本当代社会边缘的妻有地区,到现在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式的生活方式;艺术家王庆松则以观念摄影的方式,摆拍一位在病房中被过度治疗的患者,以此抨击中国近年来一直存在的医院以牟利为目的的非正常治疗方式。


艾哈迈德·梅忒 “自然之死,法兰沙漠系列”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文明·向度”单元,展示了一个拥有丰富宗教文明与精神文化形态的亚洲世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摄影家艾哈迈德·梅忒用相机记录了为前来朝拜的信徒在在沙漠中兴建的大楼——由于每年前往麦加的信徒过多,不得不以牺牲自然环境的方式建造更多的建筑空间以供需用。来自美国的年轻摄影家塔博尔· 罗巴克的作品《20XX》,则用动画的方式建造了一个结合了虚拟想象与真实空间的未来城市景观。历史与当下,虚拟与现实的图景,在这里此起彼伏地出现。

塔博尔·罗巴克 《20XX》 高清视频、实时三维 06’43“ 2013

相比上一届,这一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作品呈现了更多的动态影像作品。虽然当下摄影与影像的边界日益模糊,但展览依然以摄影为主题,让人不免产生疑问。展览总策展人王璜生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解释说:“当下新技术的产生带来了的新的观看与表现方式。我们的双年展,也会不断跟踪、积极关注和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但是摄影双年展从本质上讲,不是以新技术为主体,而是关注的在新技术发展下呈现出来的新的观看和表达方式以及新的社会现象和人文艺术。”

收藏展1: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

798艺术中心|10月15日-11月8日

策展人|蔡萌、李垚臣

“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展览现场

除了主题展之外,此次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还设有两个收藏展,“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几年上千件收藏作品的精选,其中包括摄影师翁乃强1966年拍摄的毛主席首次接见红卫兵的场景、法国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在1957年受周恩来邀请拍摄的一系列关于北京的作品,以及秘藏40年的台湾纪实影像摄影师陈传兴的《旅客群像》等。相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多种媒介呈现的亚洲社会景观,这个展览多以纪实摄影为主,呈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摄影家对历史的观察和记录。

收藏展2: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

CIPA画廊|10月16日-11月29日

策展人|蔡萌

靳宏伟藏 高氏兄弟 《流逝的时光No.2》

靳宏伟藏 骆丹 《Simple Song No.30》

靳宏伟藏刘勃麟 《城市迷彩91号长城 No.91》

收藏展的另一个部分是“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在草场地Cipa画廊展出。展品主要来源是收藏家靳宏伟先生。继2011年“原作100”后,他将收藏的关注点转向中国当代摄影,期待这种“从图片到照片”的转变,能够在中国兴起一轮当代摄影的新浪潮。

中西摄影出版的相遇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1层|10月16日-11月8日

策展人|何伊宁、朱帅

“摄影书展:中西摄影出版的相遇”展览现场

位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内的摄影书展“中西摄影出版的相遇”则将目光投向对摄影的阅读。本次书展为国内观众带来了马丁·帕尔(Martin Parr)、安德烈·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等国外摄影名家的几十余种摄影画册,作为摄影展的补充,这些画册为研究大师带来了纵向的可能性。本次书展的另一部分则呈现了中国摄影家的创作实践,其中包括封岩等知名当代艺术家的画册,这在一般的摄影展中难得一见。此外,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创作尤其受到关注,其中包括假杂志等独立出版机构出版的摄影画册,以及编号223、朱岚清等80及90后创作者制作的手制书。这些书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各不相同——除了摄影主题和风格的差异之外,作者的创作还涉及书籍本身材质和形制等方方面面,为摄影书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专访双年展艺术总监王璜生

19_meitu_8
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艺术总监

Q: 今年展览的主题是“陌生的亚洲”。亚洲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非常大,共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这种陌生是对谁而言?

A:应该说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的。我们对身边的亚洲是非常陌生的,这种陌生感比欧美甚至非洲都要强的多。我们自己会关心这个世界上很遥远的地方,但是对亚洲这个复杂的地域,对自己周围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文明,我们了解的并不多。国与国之间彼此的并不了解,带来了隔阂、冲突甚至战争。因此我们展览针对这样一个特点来进行发问,试图触碰一些问题。
本次展览从图像的内容来说都在亚洲范围内。我们用摄影的方式来反映亚洲的特殊性,摄影本身直观性更强,用比较直观或者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呈现某种陌生的、新鲜的亚洲,更可以深度挖掘亚洲不同地区的人和经历、情感等。

Q:参加本届双年展的摄影家,是否是为了本次展览专门进行的创作?

A:更多的摄影家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自觉感触而创作的。我们的策展工作方式是最开始定下“亚洲”这个主题,然后由策展人挑选各自熟悉的作品,而后慢慢讨论出“陌生的亚洲”这个主题。这个主题被确认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地丰富作品,并按照摄影的属性将作品又分为四个部分。

Q:中国目前已经有平遥摄影节、连州摄影节等很多摄影展事,北京国际摄影展的定位和特别之处在哪?

A:平遥、连州、云南大理这些摄影节做的都很有影响力,每年做一届,规模比较大,所以更为轰动,组织能力比较强。而我们身处学院的美术馆,做这个展览,希望能够在学术的层面上探讨摄影本身的问题与可能性,并以摄影语言为媒介,深入到思想观念层面,讨论未来摄影发展的方向与关注的深度。

撰文 | 潘鸿、Shirley、Kiki

编辑 | 周雪松

本文部分图片由希帕画廊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邱志杰带“三大计划”回福建,解读当代艺术如何复归“山中万户侯”

“大计划”——邱志杰个展于10月16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这是邱志杰第一次“回老家”做个展,观众能同时欣赏到自2007年以来,邱志杰长期投入的三个艺术“大计划”: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世界地图计划》。由此可以较为完整地关注并理解邱志杰近些年来的艺术创作和思考方向。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