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北到南,在22个最新当代艺术展中圆满一个视觉饕餮的中秋

Sep 27,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北京

蛇杖II——黄永砯国际巡回展

策展人:侯瀚如

红砖美术馆 | 9月26日-2016年2月16日

黄永砅出身中国,在其艺术生涯之初,是1985-1986年“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于1980年代末迁居巴黎,并自此活跃于世界艺坛。过去二十年间,动物成了黄永砅创作里的主要形象;它们被用来象征人类的社会、文化、宗教和对峙和谈判。“蛇杖”计划最初是为位于西方宗教首都罗马的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所构思。黄永砅通过对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使用的经书《出埃及记》里一则故事——关于上帝在带领人民逃亡、陷入绝望之中的摩西面前展现祂的力量——进行一种转化式的阅读和呈现,同时调动不同的宗教象征符号,让它们彼此共存和互动, 由此勾勒出一幅受宗教冲突驱动的世界图像。

在由侯瀚如策划的本次展览中,黄永砅将美术馆变成一座新的“世界剧场”,在其中,拟人化的动物以不同形象出现——只有骨架、没有皮肉的蛇;疯牛和羊;身首异处的马、鸟、鹿、野猪、野牛和狮子等等——描绘着一幅幅马戏团、战争、毁灭、末日和流亡的场景……

屏幕快照 2015-09-26 上午11.50.28

“蛇杖II——黄永砯国际巡回展”海报

隋建国《理物》、申玲《浮生六记》双个展

会空间 | 9月26日-11月2日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隋建国和申玲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界中流砥柱的一辈人。他们二人的艺术实践有各自的线索,策展人舒可文说:“将他们的个展设置为双个展,首先不是根据工作结果,也不是作为对比,而是根据一种目标。在这个目标中,人之所为,不指向制造,而是偏向于将他们的工作当作一种叙述的行为,来倾听。”

3号《盲人肖像》

隋建国《3号盲人肖像》(2008)

隋建国是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他从2008年开始创作的《盲人肖像》系列作品是观念在雕塑中的实验。艺术家蒙着眼睛用粘土捏制10到15个雕塑小样,再将样品按比例放大,并用青铜铸造完成。创作过程中的刻意与随机,是这件作品所要讨论的话题之一。

浮生六记-5-200x200cm-布面油画-2015-申玲

申玲《浮生六记5》(2015)

在申玲的油画中不难发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敏感的女性视角,申玲曾自述道: “我依赖大量的速写和默写,在观察生活及感悟生命的过程中,凭自己的感觉,以平常心去画我周围的人和事,这是我永远不变的主题。”在2015年创作的《浮生六记》系列作品中,申玲往日常用的浓烈色彩变的淡雅、恬静,记录下了时光流逝中的家常和随意。


形式乌托邦艺·凯旋艺术空间 | 9月26日-10月29日

此次展览从“理性与 意志”、“反形式的形式”和“日常与观念”三个专题入手,以艺术家朝戈,丁乙,舒群,王广义,王鲁炎,刘文涛,孟禄丁,谭平,杨黎明,朱小禾,陈文骥,陈彧君,刘刚,王光乐,杨心广的作品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形式”的理解,以及中国艺术家在“形式”探索道路上的发展逻辑。

本次展览将遵循一条线性的发展轨迹,尝试讨论“形式”在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之后这三个十年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与艺术观念方面形成的差异。本次展览关注的重点在于“现代主义”,策展人何桂彦表示, “乌托邦”的意思,就是表明它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而“形式乌托邦”强调的 正是形式——语言探索这一脉络的艺术家们普遍面临的一种尴尬状况,“之所以会造成尴尬,最为本质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乏一个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 ”

寿漆
王光乐作品《寿漆131116 》(2013)

长辛店记II

没事,隐形的存在在后腰顶你

Tabula Rasa画廊 | 9月25日-10月25日

无独有偶,除了上面提到的隋建国和申玲的两位当代艺术界中流砥柱的艺术家的双个展外,这个周末Tabula Rasa画廊也带来了年轻艺术家的双个展。李墨+小孔的展览“长辛店记II”源于去年发起“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计划,40多位(组)艺术家对北京六环和五环之间的村庄进行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本次展览是对年初提交上述成果的重新演绎,艺术家以一种超写实的建筑绘图语言将街道上的摊位进行测绘,之后借用“桌游”的方式勾勒出长辛店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

DSC_0442
李墨+小孔“长辛店记II”展览现场

在展览“没事,隐形的存在在后腰顶你”中,艺术家王子月则将目光聚焦在了公共话题-拆迁上。其最新作品《时间之嘴吞噬的都是它自己的尾巴》用戏谑的表现手法,将拆迁行为的各种参与层面“模拟”出来。“多屏幕无人戏剧影像(生根于艺术家在社会剧场中的创作形式)”是王子月最擅长的创作形式。

IMG_0129
王子月个展“没事,隐形的存在在后腰顶你”现场

陆扬妄想曼陀罗

北京公社 | 9月24日-2016年3月11日

image_1443156961.142948

陆扬作品《移动神佛》

刚参加完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陆扬在北京公社带来了两件全新的作品:《移动神佛》是一件具有互动性质的媒体装置,艺术家通过研究藏传、汉传佛教、印度教、东密真言宗、基督教等宗教的造像传统,制作了手工雕刻的可穿戴“光背”。在大多数宗教中,“光背”是区分人与神的可见光圈,陆扬通过这种对偶像进行“破坏”的手法,颠覆了传统宗教艺术的本意,也留给观者对于人类崇拜的合理想象。

image_1443156951.430780

陆扬作品《陆扬妄想曼陀罗》

另一件作品《陆扬妄想曼陀罗》录像和水晶装置组成,是艺术家以自己为模型创建的一个数字化无性别的人类模拟作品。这件作品围绕着脑神经科学炸开,并代入宗教视觉和和对器世界的无常观想。这两件作品通过多样的表达途径,展现了陆扬对宗教、死亡、脑科学的兴趣,以及她的创作中一直以来的重要线索。


如何画出一幅性感的画——马树青2015

中间美术馆 | 9月20日-11月1日

“绘画的意义是让看不见的部份成为可见,而非让看得见的部份重见。”马树青这样描述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如何画出一幅性感的画”是马树青20年前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后参加过的展览题目。20年来,马树青持续着在抽象绘画语言上的探索,也在不断完善着对于绘画本质的思考。本次展览展出的50余幅布面油画和纸质作品有着非平面化的特殊质感,在此,马树青想要表达的是“只有通过‘触摸式的看’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绘画,以及绘画的呼吸。”

2.pic_hd

马树青作品《无题》

漫漫归家路:王川近作展

偏锋新艺术空间 | 9月20日-10月26日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前任总监、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菲利普·多德(Phillip Dodd)这样评说生于1953年的艺术家王川:“情感强烈,智慧幽隐,运笔精炼,思路成熟:这些丰富又复杂的绘画出自一位八十年代就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并令人关注的人物。”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王川的创作在纸上水墨与大幅布面油画之间不断来回游走。本次展览中每件作品中都隐约可见房顶的形状。“家”的感觉显现于这些画作中,但又若隐若现难觅踪迹,整体呈现出一种未完成或残垣断壁之感。在这些画作中,王川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归宿。

王川近作

王川近作2

“漫漫归家路”展览现场

刁德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9月19日-11月15日

刁德谦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观念艺术史中不可绕开的一个名字。近日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刁德谦”全面呈现了艺术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创作的115件绘画作品。

640
▲ “刁德谦”展览现场,早期以抽象表现主义为主的作品单元

整个展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包含了刁德谦早期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期对现代主义时期风格派、至上主义、以及之后的社会美学语汇进行重构的作品,对其华裔美国艺术家身份的思考和调侃的作品,以及近几年回到故乡四川大亨里,由个人童年记忆所引发的一系列创作。这些以其早期动荡记忆、族裔身份、艺术体制批判和政治遗产等主题出现在画面中的历史片段,构成了一条清晰和连贯的叙事线索,探讨艺术家如何记录作为个体生命的自我及呈现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回顾展览开幕现场,请点击:在UCCA重新发现1978年作品就登上了《Artforum》封面的华人艺术家刁德谦

屏幕快照-2015-09-26-下午9.01.37
刁德谦用街头被丢弃的硬纸筒在画布上创作的作品《Wealth of Nations》(1972)

汪建伟:脏物

长征空间 | 9月19日-11月1日

自古根海姆个展“时间寺”之后不到一年,9月18日,艺术家汪建伟又在北京长征空间举办了最新个展“脏物”,展览展出了其延续“时间寺”系列创作的绘画、装置新作。展览开幕现场,还有汪建伟发起的十人组合“结晶体”进行的剧场实践。

本次展览是汪建伟“排演”的综合展示,既真实的记录了艺术家近两三年的工作,又延续了其不断的保持对已有事物怀疑的态度,呈现出富有意味的变化。展览作品包括装置、雕塑、绘画、表演等多种媒介。对于“脏物”,汪建伟解释道:“‘脏物’就是对现有秩序、规则的‘溢出’、同时尚未命名的部分。”在展览开幕之时,《艺术新闻》对汪建伟进行了专访:在“时间寺”后掷出“脏物”:汪建伟新展想要冒犯一下“条理”和“组织”

屏幕快照-2015-09-26-下午9.02.29

屏幕快照-2015-09-26-下午9.02.39

▲ “脏物”展览现场

上海

15个房间

龙美术馆 | 9月25日-12月6日

“15个房间”由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和蛇形湖美术馆联合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共同策展,是“房间系列”展览的第五个版本。本次展览邀请了15个中国及国际艺术家在专门设计建造的房间中以“人体”为媒介创作现场艺术作品。其中,中国艺术家徐震二度参展,曹斐、胡向前、双飞艺术中心、张洹则是首次亮相该展览计划。更多展览详情请点击:在上海打开“15个房间”,遇见阿布拉莫维奇、徐震和张洹…带来的现场艺术

本次展览是创立于2011年的“房间系列”现场艺术项目的第5个版本,于2011年在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上以“11个房间”首度亮相,先后在德国埃森市的“鲁尔艺术节”(2012)、澳大利亚悉尼的“卡多尔公共艺术项目”(2013)和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逐年举办,每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都略有不同,并依次增加一名。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国际现场艺术系列展览之一。

iart coverAllora-and-Calzadilla-_-15-rooms-(1)
在龙美术馆“15个房间”中展出的作品《旋转门》

黄荣性的艺术世界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9月24日-11月27日

生于1941年的韩国艺术家黄荣性在韩国艺术界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这次展览中除了曾于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的“家族故事”系列作品,还展出了新作“中国诗”系列和艺术家2000年以来的创作。中韩同属东方文化,但不同的社会语境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黄荣性这一辈的韩国教育,同样习书法、识汉字(虽然一度中断,但现韩国教育也已恢复汉字的学习),他将艺术建立在愉悦的设想之上,以独到的见解叙述对传统与现代文化要素的领悟。

黄荣性-家族故事
黄荣性作品《家族故事》

广州

腹地计划

广东时代美术馆 | 9月27日-11月15日

由艺术家石青策划、组织,并与其他艺术家协作完成的“腹地计划”是一个包括了十余个子项目的集合体,将空间生产视为今天艺术的迫切任务。“腹地”援引自地理学的概念,在此引申为一种与全球化形成对话关系的在地性。

0
重庆器空间“向中心看齐?”的研讨会现场

在“腹地计划”中,“班车”、“内陆河快递”等项目在中国的七个节点城市(地方)展开,与展厅内的其他项目共同构建起一整套现有艺术机制的逻辑结构:从展示到驻留,从画廊系统到公共艺术制度,以实践化的方式进行混杂,在一种多边的、复杂的、网络化的地理关系中,重新推演当代艺术生产在中国的可能性;“英国馆”是一个关于全球化食谱的未完成排演;“快递员之夜”则关注世界工厂的日常空间;“茶叶工厂”尝试在工作中建立对话……空间作为差异,作为联系,作为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现场,也是唤起个体主体性的媒介。因此,“腹地计划”展现的并不是保守性的地方主义,更不是所谓的艺术介入社会,恰恰相反,它是一次将社会引入艺术的行动,在一个临时的公共领域中,尝试制造出一个成为共同性的时机。


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2×6(第三季)

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 | 9月25日-11月23日

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推出的“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2×6”(第三季)邀请了冯梦波和张波、刘铮和鲁小本&泰斯两组艺术家,在相对独立却又相互映照的展出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关于摄影这一媒介语言的思考和实验。

冯梦波--《195809》视频截图

冯梦波 《195809》视频截图

鲁小本&泰斯--《先别笑,攒着吧》

鲁小本&泰斯作品《先别笑,攒着吧》

苏州

赋格:徐累个展

苏州博物馆 | 9月18日-12月13日

在苏州博物馆于近日开幕的“赋格:徐累个展”中,观众能同时欣赏到徐累过往以时间性为主题的作品,以及对这一主题新的演进与转折。苏州博物馆内庭的假山石,也作为原型成为徐累创作的素材。在这里,徐累的画作与苏博的山境水色形成互文,相映成趣。

徐累在诠释这一系列作品时,以中国文人的玩物进行比喻:“一块石头可能具有几亿年的历史,而人们将它称为‘宋石’,是宋代的审美观对具有特定的一类视觉表征的石头进行的指认。因此,赏石不是雕琢,而是对自然之物的选择。”回顾“赋格:徐累个展”开幕现场,请点击:在苏州博物馆徐累的“赋格”中,落入实景与幻象构成的时间虫洞

屏幕快照-2015-09-26-下午8.53.20
徐累作品《如梦令》(2015)
徐累-《此去经年》65×90cm--纸本-2009
▲ 徐累作品《此去经年》(2009)

温州

1.62M:林天苗艺术展策展人:陈澈

昊美术馆温州馆 | 9月21日-12月20日

IMG_4755
林天苗个展“1.62M”中的作品《都一样》(2011)

1.62M是林天苗的身体高度,也是此次展览一件重要参展作品的名称,串联起整场展览的策展叙述与学术研究。与林天苗以往充满焦虑感的作品不同的是,此次为展览制作的新作在颜色轻松的过度之中,似乎呈现出欢快的视觉体验。但仔细观察,我们依然能从作品内部的连接方式上,看出某种潜在的暴力性。对此林天苗表示:“我的作品是从身体本身的感觉与变化出发,当一个事件或者环境对我的身体真正有触动的时候,才会激发我的能量。” 在展览开幕现场,《艺术新闻》与林天苗进行了专访:与性别无关,与身体有关,林天苗“1.62M”在温州昊美术馆开幕

深圳

小桥东面:耿建翌个展

OCAT 深圳馆 | 9月19日-11月1日

20150909232126_48952

“小桥东面”展览海报

“小桥东面”是一段关于艺术家耿建翌个人经历的记忆故事,在一个无法预知的回溯叙事中,它呈现了个体命运的可知与无知以及个人记忆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间的悖论境遇。继在上海香格纳西岸新空间举办的耿建翌个展“2015夏”在9月8日开幕之后,OCAT深圳馆的另一场个展“小桥东面”也在上周六(9月19日)开幕。回顾上海的耿建翌个展,请点击:耿建翌“2015 夏”归来:回顾展后再出发,创造力依然强劲

香港

无法承担的奢侈

Para Site艺术空间 | 9月19日-11月29日

“无法承担的奢侈”(ALuxury We Cannot Afford)这一展览名借用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1968年在新加坡大学发表的演说及同名诗集。展览由林沁怡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Nadiah Bamadhaj、张家杰、张奕满、朱庆光、何锐安、何子彦、梁致协、林木化、林友权、Nguan、SKEW Collaborative、Shooshie Sulaiman、Mona Vatamanu & Florin Tudor、杨嘉辉、曾明山等。以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2000年的流行文化、经济和城市规划历史为基石,展出这两时代的艺术作品,尝试提出并响应在50年的狭窄范围里,人所渴求、成就和依然渴求的各种细微差别和层次。

attachment_Lim_Mu_Hue_It_s_but_a_dream
“无法承担的奢侈”展览中林木化的作品《It’s But A Dream》(1963)

刘韡个展:白银

白立方 | 9月17日-10月24日

继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颜色”之后,艺术家刘韡继续以材料和颜色作为切入点,深化其对世界的理解并用视觉来完成关于制度、等级、社会等一切的分解。“物质是我对艺术的理解,我只是中间的媒介。”刘韡如是说。

展览“白银”14件创作于去年和今年的作品,其中《白银》系列作品是展览的核心,切割金属片、焊接隔板以及镜面的拼接展现出冷酷、尖利而又神秘莫测的视觉特征。除此之外,其他作品《受难》、《转变》、《迷局》和《丛林》则围绕核心次第展开,呈现了刘韡不断拓宽的艺术维度。

屏幕快照 2015-09-26 下午2.19.12
“白银”展览现场

台北

末日感性:台湾新媒体艺术展

台北市立美术馆 | 9月26日-11月15日

由策展人杨衍畇策划的“末日感性”展览曾参加2013年的第15届波兰媒体艺术双年展。艺术家吴季璁的《水晶城市002》、林佩淳的《夏娃克隆启示录》、《夏娃克隆肖像》等都曾于波兰展出。这场展览在9月26日返回台北,林佩淳、吴季璁、黄赞伦、黄致杰、陈依纯、张徐展六位艺术家的作品以新感性思维看待科技文明,处于消费主义与媒体社会影响的我们将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与省思。

林珮淳-夏娃克隆启示录-影像互动装置
林佩淳作品《夏娃克隆启示录》

麦克风试音——许哲瑜个展

台北市立美术馆| 9月26日-11月15日

以台湾作家黄国俊的文集《麦克风试音:黄国俊的黑色talk集》为灵感,艺术家许哲瑜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一个关于家族记忆及这些记忆如何被建构与被观看的故事。许哲瑜以三位好友的家庭记忆为题材,请另一位并不相识的陌生人把三人的口述记忆重新书写、拆解、重建,并以此为剧本,拍摄动画录像影片。

20150903115656223786
许哲瑜单频道录像作品《麦克风试音》

编辑 | TANC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或机构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这12个展览带你理解摄影艺术的魔力

刚刚过去的九月,Photo Shanghai在沪上带来的影像热还余温未散,十月金秋的北京就以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陌生的亚洲”高调拉开了属于帝都的影像季。以摄影为主导,综合影像艺术为延伸,本周共有12个影像展正在“占领”北上广,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将在11月蔓延至厦门集美和广东连州的摄影新热潮。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