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身体为媒,联结万物:五位舞蹈与行为艺术家的创作、行动与意识流|“创意赋能”论坛回顾

Dec 26, 2022   TANC

“身体是力量的集合,它让我能与他人产生联结,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孤单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带有很大的意义甚至是创伤,通过自己的身体,我们可以逐渐认识自己,包括性格和特点。”在主题为“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的论坛上, 2021年 CHANEL Next Prize 获奖者之一的舞蹈家、导演 Botis Seva 简洁有力的表述了他对“身体”的理解。12月11日,由《艺术新闻》与 NOWNESS 联合举办、CHANEL特别支持的这场主题论坛,由《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邀请了舞蹈家与导演Botis Seva,编舞家、导演、艺术家沈伟、舞蹈家吴孟珂、舞蹈家与策划人何其沃(二高)与行为艺术家童文敏,共同探讨身体如何传递个体及集体的声音,成为达成身份共识、打破规训,寻求突破,乃至与万物沟通的语言。在不确定的时刻,构建个体身份、文化与意志表达的新联结。

论坛以Botis Seva在伦敦疫情时身处孤立时创作的舞蹈影像《CAN’T KILL US ALL》开始,从疫情时期的身体觉察为开端开启了整场论坛。艺术家童文敏讲述了她以身体为媒介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方式及思索,吴孟珂回顾了她在荷兰舞蹈剧场的实践,从舞者角度表达自己对身体的思考,何其沃(二高)则深入社群,将舞蹈应用至日常生活实践中,沈伟将每个孤立的个体纳入到万物且相连的《融》作为尾声,重叙了在过去三年的非常时期,艺术家们如何将作为身体作为情感的容器,表达的承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万物重建联结的媒介。

32“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论坛现场

当身体成为身份的宣言

个体、亲情与社群联结的社会记忆

在上海油罐中心的论坛现场连线身处伦敦的Botis Seva,这位舞蹈家出生并居住于伦敦,活跃在嘻哈舞蹈、形体戏剧和现代舞领域,在持续进行舞蹈创作的同时,他也致力于利用其他的艺术媒介如文本、音频、影像等,来挖掘、记录、传递个人及群体内心的声音。舞蹈影像《CAN’T KILL US ALL》创作于疫情期间,由艺术家与电影制作人和作曲家远程协作完成,将嘻哈舞剧与电影相结合,试图揭示个体在面对禁闭生活时的精神不安。影片中,身体作为精神世界的直观反映,伴随着精神与意志在隔离时的逐步垮塌与崩溃,相应地表现出孤立、躁动以及挣扎状态。传统舞蹈中舞者对肢体的精确控制在影片中成为了悖论:舞蹈动作一方面来自于Botis的编排及控制,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疫情期间的切身体验——精神与身体的失控。此外,该影像中亦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Botis的童年记忆与少数族裔的身份问题也在影像中得到展现。从被制约的身体,到被禁锢的个体,再到族群及集体记忆,《CAN’T KILL US ALL》揭示了一段穿越黑暗、抵达自由的旅途。
212Botis Seva《CAN’T KILL US ALL》舞蹈影像静帧

Botis谈起如何在隔离中通过作品来传达内在感受时,说道:“隔离期间,我有一段很长的空白期;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我停下脚步,去思考舞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反映了我在隔离期间的内心变化。”影片中,除了Botis本人的身体“出镜”,还有他的儿子的身影,以及一段来自艺术家母亲的语音留言。三代人在影片结尾处相融合,母亲的语音成为了Botis儿子跑动的录像的画外音,录像中,稚气的孩童仿佛并未察觉到疫情及隔离政策给人带来的多重压力,而母亲的叮咛则充满忧虑而不失温情,在关切之外,她也一并叮嘱他不要为自己的肤色与种族身份而感到羞惭。问及对片尾的设计,Botis说:“在隔离期间,我最想念的是我的母亲。在当时的情况下,我非常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以获得安全感。而我的儿子在疫情期间非常地开心,因为他并不知道疫情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我的儿子的快乐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与挣扎之上的。所以我选择用这种方法,将我母亲的这段话与我儿子的影片结合在一起。我母亲的话给了我信心,让我知道我能够渡过难关;而我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中与我在一起。”

221Botis Seva《CAN’T KILL US ALL》舞蹈影像静帧

身体是最直接表达意见、提出思考的方式,Botis的创作毫不避讳自己少数族裔的身份,相反,他将其鲜明地展现出来,以身体来书写宣言,同时,他将从非裔人群发源并发扬的嘻哈文化融入创作,因此呈现出浓烈的跨文化特点。Botis向观众分享了他的生活经历:“我从小在伦敦长大,但我的家庭背景其实来自刚果。我非常了解非洲的传统舞蹈语言,同时我也学习嘻哈舞蹈。在我的创作历程中,我想要表达的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一些事实,过去的一些历史其实已经被人选择性地遗忘了,也就是一些关于非洲裔群体的故事。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为大家打开一扇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大家看到非洲裔群体,看到非洲裔身体,为大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231现场连线舞蹈家、编舞家、导演 Botis Seva

当身体成为仪式与景观

在自然中的行动发言与诗意凝结

在现场艺术(Live Art)的范畴内,行为艺术游离在剧场与美术馆、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以身体作为行动的工具,创造“事件”,是对身体本体的回归和解构,同时,身体在不同场域的潜入与打开,也制造出了或残酷或微妙的诗意。童文敏是本次论坛中唯一一位行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她通常将自己的身体置入自然环境中,以看似反逻辑的行为,触及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充满仪式性和独特的美感。童文敏在论坛中分享了她的数个行为艺术作品录像,包括《放风》(2016年)、《海浪》(2019年),以及最近她在西双版纳进行的“从南向北”项目中的《植物标本文献》《看不见的时候》《拂过》及《天黑以后》。

2331童文敏,放风,2016,行为,中国青海,单频录像(彩色,有声),514

童文敏在论坛现场讲述的作品都是在自然环境进行的创作。在她看来,她的作品并非是对日常生活的逃避,两者反而联结得很紧密。在《放风》中,她将连着头发的黑线缠绕在九块碎石上,俯身站在山顶放风,她的头发随风拂动,她说:“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是我很想去西北看看。同时,我认为艺术创作里有很多套路,而我想去创造、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面对非常现实的遭遇,人需要自己去创造一些情景或时刻来对抗这些现实。”在分享《海浪》这件作品时,童文敏讲述了她对“运动”的看法:“我一直对运动很感兴趣,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我还对末梢运动很感兴趣,海浪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末梢运动。海洋的面积占地球的四分之三,但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你眼前的这片海域。海的运动与地球的自转、月球乃至宇宙的能量都息息相关,当你站在海边时,你就会感受到那种力量。”童文敏让身体随海浪的潮涨潮落而漂浮,如同一缕海草或一粒砂岩,完全跟随海浪的起伏而运动。“我全身放松,但身体却高度灵敏。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有时候我就靠听觉——听到似乎有海浪拍打的声音,但海浪却没有涌动过来;有时候非常安静,海浪却一下子打过来了,那时我就随着海浪,去化解它的力量。有人说这很像舞蹈,是海浪让我跳舞。”

2123童文敏,海浪,2019,行为,金之岛,马来西亚,单频录像(彩色,无声),19’46”
2213童文敏,拂过,2022,行为,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单频录像(彩色,有声),250

在童文敏看来,身体与外在环境的边界相融的时刻是“艺术最高级的时刻”。她说道:“在某一瞬间或某个时间段里,边界被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质感会被改变。”她不会被动地去等待那个“魔幻时刻”的到来,而是在不计其数地观察与积累中获得。“每个地方我会去很多遍,看很多遍,因为你花了很多的精力,所以你的付出其实会有一种‘回访’的感受。”

22131艺术家童文敏在论坛现场发言
无论是将身体倒悬于颠倒的大树,还是将植物通过漫长的日晒转印于全身,行为亦制造了特定的图像,提供了高度凝结的仪式性。在童文敏看来,艺术在某方面来说是另外一种仪式,艺术家也是巫师,“仪式感其实就是高于日常生活的那一点”。她对植物的灵魂、对生命的短暂和易逝感兴趣。“我想保存它们的生命,我想把它的生命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以延长它。于是我就把所有的植物晒到了我的身上,它们和我共存了一段时间。当我离开云南,回到我生活的地方,我觉得那些植物还停留我的身上。”童文敏说。

当身体作为容器

打破既定框架,找寻身体的独特属性

身体的意义对于不同身份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同的。如果说行为艺术家的身体往往是自主的,那么舞者的身体首先是被训练过的,其次是被不同的编舞家所再塑造的。舞者如何找到自我的身体在面对不同的编舞家及其编舞理念时的位置?对舞者而言,身体意味着什么?吴孟珂在本次论坛中分享了她的经验与感受。

32s舞蹈家吴孟珂在论坛现场发言

作为舞者,吴孟珂曾在荷兰舞蹈剧场(NDT)的十年间,与不同的编舞家和导演合作,包括在国际享有广泛声誉的捷克编舞大师伊日·基利安(Jiri Kylian),比利时偷窥者舞团(Peeping Tom)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加布里埃拉·卡里索(Gabriela Carrizo),以及NDT的驻团编舞马克·戈克(Marco Goecke)、索尔·莱昂&保罗·莱福特(Sol Leon & Paul Lightfoot)等。在吴孟珂看来,她的身体是一种形状,一个容器,在面对不同的编舞家时,她会想象他们是不同的材料,注入身体这一容器中。当你要将自己交予一个编舞家时,你自己需要处在一个空白的状态里。但是这种空白并不是完全的‘空’,它带有你自己的性格、经验以及过往所有事情的塑造。”在她眼中,舞者与编舞家的合作是双向的,并非是编舞家的单一的灌输:“编舞家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工具,给我很多不同的想象力,或者是使用身体的方法;但同时我也是他们的工具,我是他们的表达媒介。”

2123吴孟珂(右),Sleepless-NDT2,编舞:Jiri Kylian

自2015年开始,吴孟珂担任荷兰舞蹈剧场夏季密集工作坊的导师,这个每年举办的为期两周的工作坊向全球的年轻舞者开放申请。而之后的某年夏天,她回到台湾,面向台湾年轻舞者举办了夏令营。荷兰与台湾两地年轻舞者表现出的不同的状态,令她萌发了筹办“身体微旅行计划”的想法。吴梦珂说:“荷兰舞者非常渴求(交流与表达),当你给他/她一个小小的练习的时候,他会给你很多的反馈。而我看到台湾的学员似乎害怕面对我。这让我不禁反省我自己。我要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或是想要从事艺术的人,不需要去经历那样一种关闭状态?他/她甚至可以尽可能地快速地打开自己,打破所谓的舞蹈的框架。我认为,舞者或表演者需要拓展,所以我决定邀请欧洲或其他地区我觉得有趣的人来到台湾与舞者进行交流。”

ddq吴孟珂(右),Shoot the Moon,编舞:Sol Leon & Paul Lightfoot

在第四届NOWNESS天才计划中,吴孟珂联合尹昉,与荷兰舞蹈影像节(Cinedans FEST)合作,共同策划舞蹈影像策展单元“身影Move a Movie”。疫情造成的阻隔,使得许多表演艺术团体不得不寻求视频记录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艺术理念,而结合了电影技术的舞蹈影像,则具有电影和舞蹈的双重魅力。“舞蹈影像超越了现场表演,将电影的叙事镜头与舞蹈结合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全新的语言。”吴孟珂说。从舞者到导师,再到策划者,围绕着身体这一中心,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职能和责任的转变,也意味着个体感知与集体的相会。

当身体成为纽带

融入当地社群,以身体建立新的交流场

二高(何其沃)来自广东阳江,他与他的舞团“二高表演”则活跃于广州。在他与舞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与富有烟火气的族群生活,他将岭南的特殊地域性与民族传统与舞蹈相结合,展开日常生活实践,探讨对身体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二高表演”编排演出舞蹈作品,也在尝试如对谈(“其沃其谈”)、儿童舞蹈训练营(“小身体舞蹈团”),以及去中心化、去个人化的共建式舞蹈训练团“南方舞馆”。

323舞蹈家、导演及策划人何其沃(二高)在论坛现场发言

谈及家乡阳江对他的创作实践的影响,二高认为他是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舞蹈理念与创作方式。“阳江是一个很小的地方,阳江话并不是广东话,我小时候要去广州唱歌,我就要开始从TVB的电视上学广东话;去香港上学,我就要学香港口音的广东话。我有一段时间很害怕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个阳江人。阳江有海,只要我离开阳江,哪里都是出国。我在香港演艺学院上舞蹈课的时候,对面是维多利亚港,我盯着它看的时候,感觉那才是真正的‘出境’。我想循着海岸线去寻找‘南方以南’。在寻找‘南方以南’的过程里,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物开始与我产生联结。

3112

“我现在遇到的人很多,很不一样。”二高说,“我会跟一些残障或有精神障碍的人交流,我在日本的一个驻地是疗养院,我在这个疗养院里住了七个星期。我发现原来我在学校里学到的舞蹈的语言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输出时就变得隐讳了。面对不同的人群,艺术家需要将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去搭建一个相处的语境。
2311

4422

二高表演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带到工作坊中,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开与及交流。“舞团其实就是社群,我们在运营一个社群。现在舞团里有三十个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团员,最年长的舞者六十岁,最小的是十六岁,我们可以相互交流,这有一种互帮互助的感受。在舞蹈房相处的时候,大家会把舞蹈房之外的东西暂时放下。在疫情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所有人都在思考,舞蹈在2022年还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舞蹈中的什么是可持续的。

当身体融入万物

重建自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021年,沈伟回到中国,在海南闭关近半年后,他在上海穹顶艺术中心为观众带来了浸入式艺术现场《融》。从穹顶艺术中心的圆形结构出发,通过将绘画、影像、舞蹈与装置的并置,作品的三个部分“万物皆有灵”“一切且相连”“天地人为合”互相串联,传达《易经》的哲学意涵。这部作品的前身是2011年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上演的《分与合》(Undivided Divided),而回到中国,疫情期间的思考启发了他更为纯熟的创作。“在疫情期间,我对大自然产生了特别的向往。我一直在考虑人与外界的关系,疫情让我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沈伟说,“在选择场地的时候,我看到了穹顶艺术中心,它就像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我一直在关心的自我、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激发了我创造的方向。”

3122沈伟,《融》第二部分:一切且相连
32344沈伟,《融》剧照,2021年

当主持人叶滢问及为何要为这部作品取名为“融”,沈伟提到,这个想法在最后才慢慢地浮现。“我在研究《易经》时,想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万物有生命力,而人是万物中的一部分,我也想到人跟人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而这其实就是一个关系的问题。其实‘融’需要一个方法,《易经》给我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的辩证法,关于怎样去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22ee沈伟,《融》第三部分:天地人为一

作为舞者、编舞家、画家以及电影制作人的沈伟是一个 “世界公民”。1960年代,沈伟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湘剧世家,9岁开始接受传统的戏曲训练,1990年代开始踏足现代舞领域,进入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专业实验班,27岁时,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从此打开了自己的国际视野。谈及如何在传统与当代、东西方文化之间寻得共融,沈伟说:“去国外以后,好几十年都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这个转变并不是很容易。因为你的审美与价值观,以及你自己提炼出来的兴趣,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研究和学习的专业上面的。新的艺术形式总会对过去的传统审美造成冲击。你需要时间来慢慢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当你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识之后,你会非常清楚现代艺术中与它审美和价值相似的地方。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会去寻找他们之间共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极简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之间就有相似之处。

3eqqe现场连线编舞家、导演、艺术家沈伟

“融”也是沈伟艺术创作的关键词。当谈到如何将舞蹈、绘画、影像等不同的媒介贯通联结时,沈伟表示,“我在学习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都特别投入。时间长了之后,你从各个艺术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提炼出敏锐度。不同的创作有的更适合舞蹈去表现,有的更适合绘画或者影像。经过多次尝试和转换之后,这些形式就会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回到讨论的开端

对“何为身体”的五种解释

身体是一种容器,一件工具,一种媒介,是综合的“我”,也是融入人间与万物的“无”。在表演艺术里,身体永远“在场”,不论艺术家们的艺术语言与美学概念有多大不同,“身体”总是可以成为串联起人与人,并展开沟通和讨论的媒介。以“身体”为中心辐射开去,五位艺术家的创作离这个中心的距离也有不同。对“身体”的不同理解,和艺术家的身份及实践无法分开。

3232《艺术新闻 / 中文版》主编叶滢

本次论坛最终回到了五位艺术家对身体的定义,以及如何以身体为媒介与外界连接的命题上。正如本文开篇Botis Seva 所言“身体是力量的集合,它让我能与他人产生联结”,而童文敏认为,疫情改变了她对身体的看法:“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挺灵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没有停止思考,没有停止创作,我觉得我的身体非常有存在感。但是疫情这几年的创作开始变得断断续续,我身体的存在感变得非常弱。所以现在我需要去创作。在创作时我的身体才能存在,甚至我才能去寻找,去和万物连接,去扩展它,去扩展我的生活和生命。

吴孟珂则分享了她作为舞者的经验:“舞蹈训练有时候会把人的身体训练成一模一样的。一开始,会有很多规定和约束,你害怕与别人不同;然而,我的身体和别人的不一样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可能拥有相同的训练体系,但最终创造出来的质地,以及对身体的理解,是有不同角度的。对我来说,我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很珍惜的。只有在跟编舞家工作的时候,或者能够使用身体去展现不一样的时候,才能让我觉得我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3e q e“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论坛现场

二高则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了自己对身体的理解。对他来说,身体体现了人与时间相处的过程,是在为老去做准备。“我时常在想,一个农村人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身体是用于劳作和生活的。”他分享了自己在广东花都的一次葬礼所见。“早上,一些老人到点就要起床,他们要煮早餐;从下午三点开始,他们就一直在门口坐着,直到太阳慢慢落山。我看到他们正正三四个小时坐在那里,我开始思考他们如何与时间相处。直到有一天,这个村落里举行了一场葬礼。我发现在农村的习俗里,葬礼是有准备的,他们会游村,然后一起吃饭。所以对我来说,身体以及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在为老去做准备。

e qe q“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论坛现场

在沈伟看来,回答“身体的意义”,首先要回到人作为“动物”的本质。他说:“我们是动物,是运动的物质。我们需要动。通过运动,我们可以增加很多智慧。因为身体的记忆以及运动会带来新的知识。随着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发展,你对自己身体的反应会不一样。”同时,他也提到,随着生命不同阶段的发展,个体对身体的反应也会随之变化。他认为人需要跟随着自己生命发展的步调走,去体会与感知不同阶段的身体变化。

论坛以Botis Seva的舞蹈影像《White Lie》作为结尾。该部作品是英国北方舞蹈学院VERVE舞团的委约创作。这部作品依旧带有Botis Seva具有标志性的嘻哈舞蹈元素,在充满了对比与张力的身体中展现身体的自由与诗意,并传递出一种原始气质。这部舞蹈影像所传达出的生机与论坛开始时的《CAN’T KILL US ALL》形成对比,同时,《CAN’T KILL US ALL》中Botis两段在田野间奔跑的画面也似乎与这部作品相应和,指向身体与灵魂的自由与解放。
呃呃Botis Seva《White Lie》舞蹈影像静帧
身体作为连接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自然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在疫情和隔离期间更多地成为了个人内观的道场。我们从未如此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机能与生命力,也从未如此矛盾地感受到身体的敏感脆弱与麻木、失控。在2022年年尾,历经三年由疫情带来的特殊时期,即将进入到下一个社会与生命的新循环时,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一群舞蹈和行为艺术家,带领我们回到自我与身体的原点,重新发现内在的觉察与力量,重建个人身心、社群之间以及与自然对话的纽带与联结。
参与此次论坛的舞蹈家Botis Seva是2021年度CHANEL Next Prize获奖人之一,CHANEL Next Prize旨在为具有冒险精神的新生代创作者提供资源支持,助其实现富有挑战性的全新项目;为艺术家们创造条件,试验前瞻理念、尝试全新艺术创作形式以及跨领域合作。由《艺术新闻》发起、CHANEL特别支持的 “创意赋能未来”系列论坛给予改变规则、重新定义并引领未来的文化创作者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聚焦当代文化的活跃节点,编织新的创造力之网。

制作团队

项目监制:曹 丹

策划主持:叶 滢

项目统筹:黄珍妮

本期撰稿:姚佳南

项目执行

赵悦、廖唯霓、季佳雯

屏幕快照 2023-01-03 下午5.21.40

2022年“创意赋能”系列论坛分别以“游戏新章——五位艺术家与策展人打开的游戏新世界”“当代文学、艺术与电影的流动性”“定义抽象:当女性的态度成为形式”及“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为主题,邀请2021年CHANEL Next Prize 获奖人游戏设计师 Lual Mayen,电影导演兼制作人王兵,电影导演、制作人、艺术家 Eduardo Williams 与舞蹈家、编舞家、导演 Botis Seva, 同来自中国的视觉艺术、游戏设计、电影、文学、舞蹈艺术等各领域的艺术家、导演、设计师、作家和学者一道,从当代文化中的重要节点出发,分享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对话和讨论。

“游戏新章——五位艺术家与策展人打开的游戏新世界”线上论坛邀请游戏设计师及游戏设计师Lual Mayen、艺术家及CHANEL Next Prize评委曹斐、艺术家曹澍、策展人陈抱阳和付了了,共同讨论游戏中的创作思辨与艺术表达;“当代文学、艺术与电影的流动性”主题论坛则邀请艺术家陈维,作家及英语文学译者周嘉宁,策展人蒋斐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美国韦尔斯利大学东亚系教授宋明炜,电影导演兼制作人及王兵以及电影导演、制作人、艺术家Eduardo Williams ,讨论影像创作、策展及写作等创意工作中,文学的“流动性”所注入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定义抽象:当女性的态度成为形式”邀请艺术家胡晓媛,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小猴科技创始人刘力丹,以及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谢晶,从“抽象”的多重意义出发,探讨女性创作者如何理解“女性主义”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身体传声:重建联结的语言”主题论坛邀请了舞蹈家、编舞家、导演 Botis Seva,编舞家、导演、艺术家沈伟,舞蹈家吴孟珂,舞蹈家与策划人何其沃(二高)与行为艺术家童文敏,共同探讨身体如何传递个体及集体的声音,构建个体身份、群体表达与艺术发声的新联结。

“创意赋能”系列论坛由CHANEL与《艺术新闻 / 中文版》共同发起,给予改变规则、重新定义并引领未来的创作者更多支持与关注。2022年度的系列主题论坛突破物理的阻隔,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创造者持续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与对话;同时保持开放的视野,促成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相互启发与激励,从而编织起一张新的创造力之网。

212333
2123完1e da

呃啊锕锕去

 

始于创作,经由观看:并未终结的意义之旅

张晓刚最新个展 “张晓刚:蜉蝣” 于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之际,《物 / 像:观看的意义之旅》新书发布会在上海 ZiWU 誌屋举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