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海公子》,陶瓷雕塑电影,2014年
2014年中央美院的毕业展上,观众纷纷不自觉地被耿雪的作品《海公子》所吸引。从这个毕业季开始,耿雪这个名字以及《海公子》这部蒲松龄笔下小说的名字突然在艺术圈被经常性地听到、提到。5月的个展、6月的毕业展、10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又一次个展、2015年1月中央美院未来展的跟踪展……鬼魅的《海公子》很忙碌。
2013年-2014年, 《海公子》 瓷雕塑电影短片及装置作品
影像作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它需要观众也有着具体而固定的观看时间。然而这种影像的时间性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一个特定的时长如何抓住观众从头看到尾看完作品,又如何让观众在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切入到作品中并坚持看下去。作为一个用陶瓷来制作的动画影像作品,《海公子》十几分钟,却能时刻刺激着观看者的眼球。
耿雪,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毕业,师从徐冰教授,她从事陶瓷雕塑以及对陶瓷与雕塑的语言的扩展,结合绘画和影像等多种手段实践多维度的创作
《海公子》之前耿雪的创作脉络是怎样的?这个脉络又能生发出什么新的想法和作品?她对材质的选择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在和《艺术新闻》的对谈中,耿雪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思考,以及她最新的创作情况。
Q:你在《海公子》之前做了很多雕塑作品,比如2005年的一些单件雕塑、2006年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和2008年的《上河图》这种大型雕塑组合作品,《海公子》如何想到转向用影像来表达雕塑作品?
A:我之前也做影像,毕业创作要出一个有力的作品,把平时实验的东西有效地用到一起。《海公子》是把我最擅长的陶瓷和影像放到一块了。很多年来,我做的陶瓷都太小,群展时候就变“工艺品”了。我有这个想法也因为拍影像的时候,我的作品图像的力量比原作更强大了,原作很小,但放大了反而更漂亮。
Q:能聊聊之前的影像作品吗?
A:我之前做过一些影像作品和一些实验性短片,比如有一个是关于亲人去世的,是在德国的时候做的。影像中的人在树林里反复地走,而远处的树林仿佛洞一样,就像女性的生殖通道,人其实是走回去了,有种轮回的感觉。另外一个作品也是和身体有关。我用口红把身体的一个部分涂红,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身体的一部分脱离自己,使它变成一个单独的“object”。还有一个作品是把这十来年平时用手机等便携设备拍摄的东西整合到一起,时空穿插在一起,通过镜头体现叙述感。
《2013年6月27日凌晨》,影片总长7分51秒
《2013RR》,移动影像,2013年
Q:本科毕业以后去德国的交流学习收获了什么?
A:我在德国学习新媒体,其中很多课都关于电影、声音,也因此才做了《海公子》。在德国时,我还做了一个影像作品:《土堆》。那时学校附近有一片沙堆,我选择了两个沙堆,分别从中挖出一部分砂石,再把这些砂石分别规则地堆出一个完美的金字塔形状,这是真理以及接近宇宙原理的形状。我对这些砂石一点点地摆拍,最后在影像里这些砂石又都被收回去,回到它们最原始的地方。不同的人会从中看到不同的关系,比如沙堆间的相互模仿或各自期待。
《土堆》,定格影片 ,长度1分06秒,2013年
Q:2005年以来,你做的单件雕塑作品都有《海公子》的影子,那些人体造型在表达什么?有特意在强调女性吗?
A:我其实开始做的都是男性的身体,后来做没有性别的身体,却一直没有做过女性的身体。《海公子》影片开始,出现两个女性神像,一个神像胸部喷水,一个眼睛喷水,她们始终在海里。在影片中我特意用泵使“海水”再循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里的隐喻。海公子里面整个海都是眼泪和乳汁,虽然它不是最重要的,但这种女性液体包裹着这个故事。
Q:《海公子》借用聊斋的故事,原来的雕塑作品比如《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和《上河图》等也都是在借用,对这种借用传统的经典怎么看?
A:我一直在用“典”,用经典,这可能和徐冰老师总提到的版画的复制性和中国人的拷贝思维有关。就像中国古人会临摹前人的画,写上自己的名字,把仿制作为一种很高的东西,这和西方不一样。我对过去的东西会有敬畏的心理。我愿意和它保持一种关系,能够参与进去,能够和它亲近。但我不是特意想借用什么,而是看到一些东西自然就会有灵感。
《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局部), 材料瓷雕塑组合 ,2006年
《上河图》(局部),瓷雕塑装置,2008 年
Q:《海公子》做完到现在快一年了,现在有什么新的创作?
A:这段时间做了一个和米开朗基罗有关的作品。这也是可以说是借用。米开朗基罗在我心目中一直是西方古典艺术最高峰时期的大师。我比较喜欢有深入力量感的东西。在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奴隶》作品面前,你可以看到他未完成作品中清晰的刀痕。我仿佛清晰地看到米开朗基罗就在我面前工作,大师的气场穿越千年。高中时,我就很喜欢傅雷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里面有很多米开朗基罗写的诗。他的诗多是写给同性恋人的,他的爱是有神性的。他的情感表白,又热烈又卑微,这和他手中那么有尊严以及力量感的雕塑相比,这里体现的是米开朗基罗人性的两面性。
Q:这个作品怎么样具体地转换米开朗基罗的语言?
A:米开朗基罗用凿的方式。而我不使用工具,是用手来推很软的瓷泥,像在给人按摩一样。这堆泥仿佛是一个人,而我在揉的过程中这个人就出来了,我做眼睛的时候,他会睁开眼睛看我;我做手的时候,他的手会反过来抓住我的手……这里面有很多艺术家和作品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但我把他设置成一个教学片般的工作流程。在快完成的时候我向他嘴中送了一口气,他的胸部开始起伏。之后的工作流程是翻模切割,虽然我只是在工作,但镜头里有那种女性的暴力和冲突。我切掉他的头和四肢,最后盖上白布,喷水保湿,总之这里是工作和情绪混在一起。影像的字幕是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和影像呼应。这个作品已经基本完成。最近也在做一个和卡夫卡以及我个人有关系的作品。
《未完成的奴隶》, 视频雕塑, 2015年
Q:关于材质,一直以来你用的都是景德镇的瓷,对别的瓷器品种有想过尝试吗?
A:景德镇都是青花和影青,这一千五百年都没断过,也是世界罕见;中国许多其他窑址都断了。我之前去上虞的龙泉窑,那里有个新的国家级陶瓷中心,本来想在那里做三个月的驻地。那里都是最古代的和最当代的作品,没有中间的延续,这反而很有意思。所以最近准备去那里试试材料。
Q:很多人都会说你的作品和女性的关系,在创作的时候,你有特意强调女性身份吗?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女性艺术家或欣赏的女性吗?
A:没有。如果特意找女性身份就简单了,但可以透露出一些女性的东西。我没有专门关注哪些女性艺术家,相对来讲比较喜欢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亚乔(Louise Bourgeois),但也不是针对她的作品,而是比较喜欢她人的状态,能一辈子做艺术做到老的那种状态。其他的女性,比如李清照也很厉害,也喜欢波伏娃、苏珊·桑塔格,都是写东西思考的人,但她们对我其实也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反而是高中时候读的尼采收获比较大,一直在影响着我,比如变化和变革的力量。撰文/许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