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黄然:看得见的科学,看不见的表演

May 03,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黄然《对荣耀的管理》片段
黄然,《对荣耀的管理》预告片,2014年

在4月22日至26日举行的第二届德国慕尼黑Kino Der Kunst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影像艺术家黄然于2014年创作的短片《对荣耀的管理》参加竞赛单元。这是他自两年前参加这个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后,第二次受邀参选。在此之前,这件作品还跨出当代艺术语境,入选2014年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竞赛单元,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短片首次入围该奖项。

20140617_RH_TheAdministrationOfGlory_OfficialPoster_M

黄然,《对荣耀的管理》官方海报,2014年入选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竞赛单元

《对荣耀的管理》可以说是黄然目前影像作品中最为复杂且饱满的一部,影片叙事编织了5条平行交叉的线索,讲述了关于欺骗、盗窃、控制与侵犯的故事,延续了黄然近些年作品中对科学史的意识形态、现存制度、律法及确定物的质疑。

Q:这届Kino der kunst电影节将主题聚焦在“科学与虚构”(Science & Fiction)上,与你的《对荣耀的管理》主题很切合。其实《破坏性欲望,镇定剂,遗失的清晰》、《愉悦的悲剧》这三部某种程度上都在讨论这一主题。在你作品优美意象性的画面下,埋藏一条科学史上的隐线。比如《愉悦》中的二战纳粹冻伤实验,《破坏性》中的牙医利用精神病人的实验,包括《荣耀》里面科学家对气功、人体异能的实验等等。你是对科学史有兴趣么?

A:并不是对科学史有兴趣,应该说科学是一个切入点。我真正讨论的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信任度。即便我们不了解科学,也会倾向于信任科学。就好比我们不懂医学,但生病了就会去看医生。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信任感其实不是建立对其的理解层面。特别在《对荣耀的管理》这件作品中,我是在讨论个体对社会结构、历史等诸多层面的信任程度问题。

20140613_RH_TheAdministrationOfGlory_2014_FilmStill_M_16

20140613_RH_TheAdministrationOfGlory_2014_FilmStill_M_13

黄然,《对荣耀的管理》视频截图,2014年

Q:这三部影片虽然都有这样清晰的、关键的叙事主线,你却选择了埋藏起来,而以非常意象化、情绪性的画面结构影片,为什么这样做?

A:可能是出于我自己对于媒材的理解。我的其他作品,比如装置和雕塑,其实态度挺直接的,表达也比较明显。但涉及到影像语言,我会有所区分。好像你看美剧可能仅为了放松,但看五分钟后,也会被剧情拉走。我认为这其实是影像语言非常特殊的地方。很多时候,影像语言其实不是在帮人建立认知,更多是编织一个对经验的信任度。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为观众提供某种经验,而不是让他去了解原因,做出理解。这是我处理影像语言与其他媒材时方法和逻辑上的区别。

20140911_RH_WeaponPiece_2014_PA_View_02

黄然,2014年作品《There used to be an animal similar to a cat,only bigger…》

Q:电影叙事学在研究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剪辑、镜语方式时提出过“缝合理论”,类似你所描述的令观众建立的“信任度”。你是有意识在影片结构上破坏这种叙事的编织过程么?

A:我不确定有没有破坏,但我的确在很多地方的处理是有目的性的,比如说装扮、表演、场景、声音元素等。我希望观众在这30分钟的真实观影时间内,对影像建立一种经验感受。我并不希望对影片的理解、解释与观影行为同时发生。这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我觉得对于电影语言来说,理解和经验同时发生其实是一个无趣的点。很多影像艺术,就像一个视觉论文,忽略了影像语言的特殊性和它本身语法的特点。

Q:这种特殊性具体指什么?

A:更多是指我们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一种观影、观看图像的习惯。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看了大量的影像,这种习惯已经如同条件反射,且贯彻在影像这个语言中了。我并不认为我的工作可以改变这个语言,更不会去思考挑战习惯这类问题。往往这类问题只需做出和习惯相反的选择就可以实现,更多的时候,我在思考“利用”这个概念。

20110601_RH_FakeActionTruth_2009_VideoStill_M_04

20110601_RH_FakeActionTruth_2009_VideoStill_M_06

黄然,《假动作逼真》视频截图,2009年

Q:比较最近这三部作品,再来看你在欧洲和英国的几部录像作品,《假动作逼真》明显是居于中间作为转折的一部。从它开始,你对许多元素,比如声音或布光的运用开始愈发明确与复杂起来。

A:这是我当时在欧洲的一个驻留项目。在这件作品中,我积累了很多对日后工作的经验。本来我只想做一个固定镜头中两个人的打斗场景。后来发现,打斗类似舞蹈,只用固定机位定镜长拍会显得距离感过于生硬。于是我推翻这个思路,想让距离感获得某种节奏。做的过程中发现,这种距离感其实不单是画面起作用,声音也在起作用。所以我也开始重新思考声音,包括音乐等整体对这个作品的影响。从那时起,我改变了很多对于声音、音乐的使用方法。

20110523_RH_DisruptiveDesires_2011_VideoStill_M_03

20110523_RH_DisruptiveDesires_2011_VideoStill_M_05

黄然,《破坏性欲望,镇定剂,遗失的清晰》视频截图,2011年

Q:这种对声音的意识开始延伸到之后的作品里,包括在《破坏性欲望,镇定剂,遗失的清晰》中抹去人物对话,以字幕表示。

A:有时候,我在创作前期就会想好关于声音等各方面的处理。因为我觉得它们是与视觉画面平行的一条线索。声音和音乐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非得补充画面,有时候是彼此对抗的结构,甚至独立存在的一个概念。在电影语言中,它们与叙事构成三条平行的线,你怎样处理这三条平行线的关系,决定了你整部电影的节奏。《破坏性欲望》中对话声音的消失,而只保留了环境细微的声音,其实是在跟画面做对抗。在这里,你听到、或者说希望听到的声音,其实来自于想象。通过阅读字幕,我们获得了一种接近阅读小说的习惯。这是一个与其他声音截然不同的、想象的声音,最接近人的欲望,这其实也是在关于距离感。

Q:你的电影会有剧本么?

A:有啊,对话等都是我自己做,所以我工作时间比较慢。

20140911_RH_Mute_2014_PA_View_04

黄然,作品《Mute》(静音),2014年

Q:能谈谈你最近的创作么?

A:最近画画比较多。这个绘画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它更接近一个观念性的项目,类似于某种看不见过程的表演。大家最后看到的,只是表演剩下的一些东西。每一张作品都是基于德国艺术家Martin Kippenberger的作品改编或再创造。我之前没有学过绘画,所以我如同演员要扮演一个历史人物一样进行自我训练:我会看这个人物的资料,从最表面开始,学习其腔调,肢体语言,对人物的理解也在加强。好演员也许会更进一步,将自我放置到这个人物里。到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个多元、立体的历史人物其实是一个再加工后的,通过演员个人经验理解描述的结果。所以我的绘画训练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尝试扮演某种历史语言角色。

20150319_RH_A(woeful)Self-Portrait_ 2015_M

黄然《A( woeful)self-portrait》,2015年

另一个层面,我在这些绘画中植入的主题,都是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谈不上有真正历史意义的个人小历史。我在尝试用某种大家共同的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历史语言,去描述这种不具备历史意义的小个人史。当这个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透过大写历史语言的表述和修饰,这种个人的小历史所叠加起来的重量感,我希望会给人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另外,很多时候,我们当下做的每一个工作,其实都倾向于和历史上的某一个点发生关系,产生比较,进而希望获取某种历史姿态和意义。也许并非刻意,但却是潜移默化的思维习惯。我画中的这些吉尼斯世界纪录史,会令我怀疑,我们现在从事的所有工作,到底有多少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有历史意义的,还是说我们也只是在用极具信任度的历史语法来描述当下并不稳定的工作现实。这对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再有,它也有些类似于尝试寻找历史到底是被如何书写。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并不是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而在于另外的人或社会的经验上,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当下对于历史的主观经验。而即便并非亲历,我们更多时候依然选择信任这个植入的经验。这个项目是关于这四个层面的感受。撰文/ 刘溪 Xi Winkler

本文图片与视频由艺术家、长征空间和Simon Lee画廊提供

耿雪与她的《海公子》:陶瓷与影像交融的新视界

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耿雪以鬼魅的陶瓷雕塑电影《海公子》横空出世。此后的一年里,她和她的作品流转于各个展览,耿雪和《海公子》也成为艺术圈时常被提起的名字。而最近,耿雪则专注于她的新作《未完成的奴隶》。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