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一座从无到有的微观生态池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外观图
自2021年底开馆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无疑已经成为杭州当代艺术的地标性能量中心,其开馆展“从无到有”既以“无”为线索串联起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也一语双关地指示出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杭州的诞生,而这一过程事实上并非“无中生有”。早在2015年天目里开建之初,美术馆就在工地建设现场以为期一周的展览“N.0: Be Yourself”对杭州本地当代艺术生态进行了关注。
自2020年天目里开业以来,园区也持续以公共项目不断推出丰富的艺术活动。多元的艺术体验根植于园区内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广场中央的草地、地下门厅的影像、电梯轿厢里的声音,驻足与感知贯穿在观展之外、日常之间。如果说美术馆以更大体量的展览为公众传递艺术的启发,位于天目里17号楼的“BY ART MATTERS RESIDENCY 之驻”驻留中心则为更多艺术家提供了交流与创作的平台。园区内的游牧画廊则成为其他城市的画廊前往开拓杭州艺术市场的基地。
2015年于尚未落成的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工地,由后任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的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策划的展览“N.0: Be Yourself”对杭州本地当代艺术生态进行了关注
2022年,天目里美术馆第二季展览以双展的形式开启——一楼展厅以《筑梦》为题,通过4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勾勒艺术家与构筑艺术之过程的关系。六楼展厅则呈现了杭州艺术家程然的个展《CK2K2X》,以由100余部短纪录片组成的全新影像作品,以艺术家的个人视角折射出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型中那些多重多元化的角度与经验。双展联动既为公众带来了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的经典之作,也将部分空间给予本地艺术家,展现当下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力。以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为原点,结合艺术家驻留、艺术品商店、游牧画廊等多个板块,天目里园区已然自我构建为一座一应俱全的微观生态池。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BY ART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程然展览“CK2K2X”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早期自组织的成熟
与新一代替代空间的生命力
在过去,杭州总被视为“后花园”,许多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艺术家生活在此,却没有一个相应成熟的艺术市场为之提供支持。也正因此,艺术家们不断地进行自我组织,各种另类空间与发声形式层出不穷。在过去诸多替代空间中,当下依然活跃的想象力学实验室与马丁·戈雅生意是具有代表性的,而它们也各自经历了从自组织到走向成熟的变化。
想象力学实验室
想象力学实验室,贺勋,《望京》展览现场,2021
由艺术家耿建翌创办于2008年的想象力学实验室是杭州替代性空间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笔。作为一所非营利机构,在这里生发并向外延展的一系列难以归类的艺术项目、展览为许多本地艺术家提供了诸多实验和成长的机会。诸如“月食”、“课堂”等每月一食一课的长期项目,在杭州促成了更多艺术家与其他行业的人群共同建构现场情境,而“八赫兹”、“不日归”、“大航海”、“印-度”等由年轻艺术家在此发起的项目也持续在主流艺术语境之外萌发新物。
如今,想象力学实验室已搬离了曾经在文二西路安身多年的空间,入驻天目里园区,曾经不断发酵的实验室状态已告一段落,但始终如一的是以实验性为核心的态度。提到变化,同是艺术家也是负责人的郭熙说,想象力学实验室如今有更加“机构化”的倾向,也更关注艺术家当下的工作重心。应对当下大环境变化,实验策略伸长出新的羽翼:面向商业转化,除了一年一度热闹的“花鸟集”拍卖,还在天目里园区内搭建非画廊模式的展售空间;面向新一代年轻艺术家,联合西戏与马丁·戈雅生意发起打破传统评奖规则的明日视线奖。十几年来,从替代到向导的想象力学实验室已为杭州本地的艺术生态积累了大量想象与行动的经验。
想象力学实验室,“课堂”现场
想象力学实验室,“花鸟集”现场,2021
马丁·戈雅生意
马丁·戈雅生意,宅HOME Theatre“流浪者之歌”展览现场,2021
马丁·戈雅生意是由艺术家程然于2017年底创办的替代性空间,最初也来自与艺术家居住在杭州富阳同一小区的艺术家群体的自我组织。马丁·戈雅生意的实体空间在过去五年期间历经了三个阶段,从最早在杭州城市边缘的小区会所,到位于市中心万松岭路小小的橱窗空间THEfART,再到当前位于转塘象山艺术公社新的双子空间,路线迂回,却也体现出更大的野心。从视觉上看来,马丁·戈雅生意的气质有着独树一帜的强烈风格,有意摈弃了寻常艺术空间的“白”,在夜的荧光里击打混沌。
“CK2K2X”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在程然看来,由艺术家构成的生活化的社群远比艺术的“圈子”更重要。马丁·戈雅生意的展览也常以数量庞大的参展群体而显得声势浩大,2021年新空间的开幕展涵盖了50余位艺术家及音乐人的参与,自创办以来,马丁·戈雅生意已与超过500位创作者有过合作。正如其名称后缀所示,马丁·戈雅生意十分重视商业运营,同时也作为品牌与创作者及艺人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在这个平台,艺术家以新的动态去打破艺术圈既定的价值结构。马丁·戈雅生意的实践也正如程然在最新个展《CK2K2X》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幻想、失控、碎片与重构。
长期居住于杭州的艺术家李明过去是本地自组织生态的积极实践者,曾活跃于各种“组织”之间。在他看来,杭州的干扰更少,因而显得更内省、纯粹。如今,杭州新出现的替代性空间似乎也与过去直接出发的行动有所不同,少了些旺盛的冲动,更在意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结,而其中也有了更多自然生发的女性视角。
啥空间
2021年3月15日,从“公式便利店”正式变成“啥空间”的一天,这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2021年5月成立的啥空间位于杭州市中心最繁华的大街武林路上一家不起眼的沿街店铺。在仅十八平米的小空间和十四个月的短时间里,啥空间已经呈现了九个艺术家的个展和一个群展。左边是一家珠宝店,右边是一家手机维修店铺,来往的行人不断,夹在中间的啥空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周边的店主也对这里几乎每月都要进行的装修工作充满疑问。
2021年5月22日,啥空间的第一次展览“岑笑儒:放学以后”,显得格格不入又显得恰到好处
啥空间的创办者宋瑶并非艺术专业出身,她还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然而在创立之初她就有了一个长远的“五年计划”。啥空间24小时自助观展有些形似于过去的橱窗空间,对宋瑶来说,北京曾经的箭厂空间是启发和参照,她也希望回到大街上、人群中。宋瑶认为,艺术家的态度以及艺术家与观看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更重要,因而在与艺术家一对一合作的过程中,比起作品的呈现方案,她更看重彼此的沟通。这场没有明确策展意图的实验在剥离艺术规则的街头刺探,但最初关于“是啥”的疑问即确立了一种态度,如她在第一个介绍视频里所说:“不要害怕,要胆大。是约束,也是自由。”
cusp.
cusp.,La foret noire,2021
同是2021年成立的cusp.位于市中心的老社区,隐于一座仓库的三楼,相较于周边热闹的文创园区,这里更安静,也多几分属于杭州本地的生活气息。cusp.由几位从英国回来的年轻艺术家共同运营,他们在策展上也有更明确的方向——关注以图像为主的艺术形式。空间以展期更长的主题群展为重心,也与艺术家个人或商业品牌合作短期项目。cusp.的创办者之一葛睿璟用“柔软”来描述他们的状态。传递、分享和同在是他们所享受的工作方式,因此空间也热衷于组织读书会和工作坊。新一代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艺术家们,在个人创作之外还希望构建脱离以西方为主体的当代艺术语境,促成创作者之间、观众和附近社区之间更多形式的交流。最近由cusp.发起的“窗户项目”第一期即串联起了杭州三个实体空间——cusp.、啥空间和牡蛎书店——窗户既是边界,也是联结城市中彼此的起点。
cusp. artist-led workshops:Performance with objects by Tianqi Liu, 2022
想象力学实验室与马丁·戈雅生意在长时间积累下已经形成了其更确定的运作形式,各自的商业转化路径也奠定了它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像啥空间、cusp.以及新出现的更多替代性空间或许还面临更紧迫的生存问题。有别于国外往往由公共领域资金所支持的替代性空间,在国内,这类实践总是处在商业和独立的夹缝之间。有趣的是,今年由于疫情得到租金减免的cusp.却恰好在这场不确定性的冲击下获得了来自官方支援的生机。未来是否有新的可能,也还待他们边走边看。
“铜场计划”与“液态计划”
在学院中衍生的例外之态
在杭州的艺术生态中,中国美院自然是不得不谈的核心。十几年前从美院走出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已成为了当下活跃在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成员。然而如今的美院,在受到包括疫情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内与外的界限显得愈发具象。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发起的“铜场计划”和跨媒体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发起的“液态计划”却在它们时常游走的触角中呈现出例外之态。
2022年铜场计划展厅空间门前的一次酒桌活动,由Mephistofele梅组策划
2022年回响Echoing艺术小组在铜场举办的工作坊活动现场
铜场发起于2017年,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一个展览空间为起点展开其长期的计划。从最初由学生在学院内发生的展览活动,到邀请院外的艺术从业者来举办讲座及展览,再到逐步将活动范围扩展到院外的展览空间,在铜场负责人与艺术家金亚楠看来,它似乎已经完成了一整套常规动作,而铜场的意义也在于构建出在教学与艺术机构之外的现场,模糊内外之间的关系。2021年铜场的“未知向量”项目以多空间形式在杭州的三尚当代艺术馆、天目里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空间共同启动。当前铜场以更多学生自组织形式开展工作,而在学院的环境里,或许有一定的阻力也才有更多迂回丛生的小径。
液态计划,liquid.dome.me
虽然如今本地有了更多展览活动,但对于居住在杭州的艺术从业者而言,200公里外的上海显然还有更多在工作与社交之外依然“值得一看”的展览。这或许也正是杭州的艺术生态最关键的欠缺——内容、专业性以及面向当代的深度,而这种缺失也映照出本地生态的某种封闭、保守与泛消费化,像是带着一层朦胧的滤镜。面对国内整体的艺术生态,李明最直观的感受是,相较于前些年,如今艺术家方案的制作费普遍大幅削减。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不同层面的因素,然而可见的变化是艺术可及的物理空间虽更加多元,但另一维度的话语空间却在不断收缩,这是大环境之下所有机构与创作者共同面临的困境。对杭州这座城市来说,现在再论艺术生态显然还为时尚早,市场气候依然悬浮于半空,还有待新一批画廊去共同改变,新的替代性空间也还在摸索前路;而新成立的美术馆也承载了既面向公众又面向专业的职责——求稳之外,也还待向深处生长。在生态的自我代谢中,始终有打破、反思,也有联结、共生。
撰文、采访/ Ziqi
* 本文图片均由各艺术空间与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