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法国巡游到上海,在“水之域”中看原住民文化如何与当代艺术融于一体

Jul 06, 2022   TANC
1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从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鱼类装饰面具到模拟深海环境的当代艺术装置,从16世纪初马里地区的求雨雕塑到实验影像中收集到的冰川的声音,一场以“水”为主题的展览目前正在黄浦江畔的浦东美术馆展出。因疫情封闭三个月之后,在浦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水之域”再次重启,呈现了来自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和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共100余件展品,并由弗朗索瓦·施奈德基金会总监玛丽·戴丽耶(Marie Terrieux)、凯布朗利博物馆大洋洲及群岛藏品部负责人康斯坦斯·德·蒙布里森 (Constance de Monbrison) 以及非洲藏品部负责人奥勒里安·加博里特(Aurélien Gaborit)联合策展。

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不仅在生命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与人类文明的形成、演进过程最为休戚相关的元素之一。人们依水而居,崇拜水也敬畏水,同时水也在众多文明中被赋予了各种意象与象征,并在现代社会的景观构成、事件冲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弗朗索瓦·施奈德基金会总监玛丽·戴丽耶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水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议题,它才会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优势,能够与更广泛的人群进行对话。”

2new-new阿西耶 · 德尼 ,《阿娜希塔,社区的爱神》(片段),2015年,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

在展览中出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是来自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80多件以“水”为主题的的独特收藏。在基金会20年前创办时,“水”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元素并没有受到像今天这样般的重视,作为基金会的策展人,戴丽耶认为“水”或是环境议题,甚至都已经成为其他领域用以“漂绿”(greenwashing, 指政府、公司或组织以某些行为宣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付出的,但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的方式。而对于基金会而言,他们所选择支持的艺术家并没有追随着某种市场流行,而是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语言。从研究水滴形态的锡制微型雕塑到长达20米的影像所组成的有关大海、陆地和旅人的暧昧故事,它们的创作者在过去十多年内都对环境问题投以巨大的关注,不断真诚地审视这些问题,并在危险的信号发出前,便已开始了行动。

这场展览曾于2021年在弗朗索瓦·施奈德基金会位于法国一个宁静小村瓦维莱(Wattwiller)的空间内展出。此次移师上海,策展人表示他们保留了相同的参观动线,并将展品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浦东美术馆。“我认为中国观众与法国观众一样,都对展览抱持着开放而又好奇的心态。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展览地点的改变而对展陈作出什么特别的改动” ,玛丽·戴丽耶说道。展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片蔚蓝色的水域中,通过“水的景观制造、水的日常生活、液体想象、神圣领地,水的地理过渡”五个章节,从地理、历史、人文和经济等角度讲述了有关“水”的片段。从弗朗索瓦·施奈德基金会收藏中挑选出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与凯布朗利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间形成了一场时空、文明和地理界限的对话。

景观再造:水的日常故事

3《护身符坠饰》, “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就“水之域”而言,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提问:从人类文明最早萌芽时,人们是如何接近水、获得水的?在谈到本次展览的策展角度时,有着艺术史和人种学学习背景的玛丽·戴丽耶表示,她本身对当代艺术实践以及亚洲文明中的创造很感兴趣,而其研究的方法便是在不同文化、时期和媒介之间构建起桥梁。因此,凯布朗利博物馆中的藏品不再只是被封存观赏,失去了被再次解读可能的物件,它们和放置在同一空间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分享着同一种情感或视角,向当下的观众传递着相似的信息。

4奥利维尔·勒罗(Olivier Leroi),《吹》(Souffles),2017年

生活于尼日利亚南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伊乔族人,以咸水或淡水的野生动物为灵感,制作成的木质水族动物面具。这些时常出现在当地公共场合的锤头鲨、鲈鱼、螃蟹面具,是欢庆、快乐的化身,亦是将水的灵魂实体化的再现。而在这些面具的展示柜中,一件来自法国艺术家奥利维尔·勒罗的作品吹制玻璃作品《吹》,则是艺术家对于鱼在水里呼吸时的幽默想象,将吹制出的玻璃气泡分别连接在两条鱼的鱼嘴,把本不可见的呼吸化为可见。尽管创作的背景和时代完全不同,但勒罗的鱼形雕塑亦是将非实体的呼吸矛盾地实体化再现,与伊乔族艺术家们的创作产生了巧妙的连接。

5鱼篓,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6

7

8安托万 · 葛宁,《足迹》系列摄影,2012年-2013年

在戴丽耶看来,水被用于清洁、成为饮用物的同时,它作为灌溉稻田、运输物品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更是构建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景观。那些形状各异的鱼篓,球体、平行管状、菱形或锥形的笼子代表着马来西亚、马里、老挝、墨西哥等各个地方不同的手工捕鱼手段。尽管它们所使用的材料相似,但利用的空气流动原理却不尽相同,展现出了不同地域劳动者的惊人智慧。庞大的鱼篓被放置在水域中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也是人类介入自然的明显标记。而在摄影师安托万·葛宁的摄影作品《足迹》中,辽阔的水面布满了人类养殖鱼类、贝类所布下的大面积捕获工具,它们在镜头下被抽象为了某些点、线、面所组成的景观,从而模糊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景象与自然风景之间的边界。“水构成了山川河流,它在我们的景观中既无处不在又似乎缺席着。”戴丽耶说道。

9卡米耶·米歇尔(Camille Michel),《乌马纳克》系列摄影,2015年

水的图像:

具有多孔性、故事性的特质

谈及这次展览与两位来自凯布朗利博物馆的策展人的合作时,玛丽·戴丽耶表示:“我在加入基金会之初,就很想组织一场与凯布朗利博物馆那些非欧洲藏品相关的展览,也非常希望能和这一机构的策展人进行合作,因为他们都是博物馆藏品方面的专家。”对于策展人而言,从两家机构收藏中挑选作品时,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艺术作品与手工艺作品间的界限并不存在。“我从博物馆的藏品中挑选出一批不同类别的作品后,两位馆方的策展人会再对作品列表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一起重新书写两组作品间的对话。” 戴丽耶说道。

“水之域”的展览中,博物馆的文物作品没有以时间线的方式来叙述一段已经书写完整的水的历史,而是与当代艺术作品更像以图像学研究的方式,展开了对水的文化史调查。戴丽耶认为,这个展览更多的是所有这些关于水的图像所承载的多孔性、传递性和其本身的故事性。

10

11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澳大利亚原著民艺术家哈利·琼斯·贾里里的《库拉贾水洞的梦》和沃林宝亚·贾帕加利的《马拉瓦的水之梦》都来自于凯布朗利博物馆的馆藏。两件绘画作品以多彩而规则的线条和圆圈组成了原住民文化中有关水的梦境,暗示着他们所栖息的这片干涸的沙漠土地之下暗涌着的复杂的水文地理环境,以及原住民们对土地的眷恋与依赖。以橙、黄、红、白为主要色调形成的画面,可以被视作瓦尔堡所认为的象征和图像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作为社会记忆的一项遗产幸存下来,是一种能荷(能量的负荷)与一种情感的经验的结晶。而放在两张画旁边、用25000块石头组成的一幅地面“绘画”《旧城》则是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的收藏,其创作者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在汉堡易北河退潮期时收集了这些石块,摆成了一条颜色逐渐稀疏的红褐色地毯,预示着有关这段城市在战争中曾遭摧毁的历史也成为了一段被逐渐遗忘的集体记忆。
屏幕快照 2022-07-07 下午12.13.45左:《科西霍神像碎片》,300至900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右:《女神雕塑》,1325至1521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
12纪尧姆·巴特,《叶琳娜,第二个世界》,2015年

在戴丽耶看来,关于水的图像不仅仅存在于绘画中,它可以在陶器上、一段影像里或是一张古老的面具上。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间开放传递的关系,在考古文物《女神雕塑》及艺术家纪尧姆·巴特的影像作品《叶琳娜,第二个世界》中以一种超自然的形式产生了连接。女神雕塑来源于南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化遗址,其中代表陆地和海洋的女神与盐女神、玉米女神一同哺育了人类,保护他们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也掌握着呼风唤雨的强大能力。而与之对应陈列的作品《叶琳娜,第二个世界》中,着迷于神话、萨满仪式的艺术家纪尧姆·巴特在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发现,当下过雨之后这片巨大的无人之境变成了一面天然的镜子, 只有地平线才能划分出它的界限。这一由水形成的短暂停留的神圣时刻,让纪尧姆决心在这里打造一个半圆球体的盐砖雕塑,雨后的湖面只会显现出球体的倒影,像是一颗外来的星球漂浮在这无人之境。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下雨的目的,居住于盐湖北部沙漠的艾玛拉印第安人部落酋长为这一项目进行了祈雨仪式,竟最终如期实现了降水。两组作品不仅在位置陈列上形成了一场完整的对话,古代文物的作用和意义也经由当下的能量被激活。

水的普遍性:一种更宏观

的人类与自然界融合的形式

13维克多利亚·沃杰霍斯卡,《瞬间》,2013年
1420世纪初云南彝族地区防水斗篷,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在“水之域”中,除了展示水在日常生活与信仰神话故事中的存在外,不少作品也直指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或是水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维克多利亚·沃杰霍斯卡的《瞬间》记录了2013年9月台风期间,披起着自行车和电动车的的行人在杭州的暴风雨中疲惫不堪的身影,与他们身上彩虹般的雨披所组成的彩色赶路大军形成了平凡却又迷人的场景。而在一旁陈列的分别是20世纪初云南彝族地区妇女用长发与动物毛线交织在一起的防水斗篷以及因纽特人用海豹肠所制的可拉伸的防水雨披。水在这里并不是主体,但却由抵抗“水”的雨披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微妙的“抗拒”关系。

15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览现场,2022年

对于水,戴丽耶有着如此观察:“水不仅为文学、音乐、神话故事、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帮助我们创造了很多想象中的世界。同时,它也带着我们从海岸的这头穿行至另一端,到达另一片海岸,远离陷入危险的国度,或是为远方带去食物……”在“水的地理过渡”这一章节中,众多作品都围绕着海洋主题而展开:诞生于20世纪初用椰柄、植物纤维、木和贝壳所制成的立体航海图,采用了与现代地图截然不同的形式与编码方式;贝壳代表岛屿的存在、弯曲的棍子代表海浪的涌动,凭借感官和记忆所制作出的“非精确”航海图却是地图制作者密克罗尼西亚人对海洋了解之透彻的最好注解。而在朱莉·夏弗的影像作品《黑山》中,在水上的航行像是一趟寻找人类本源之旅,但画面的主角成为了一群羊,拥簇着站在一块木板上漂浮在辽阔的水面上,茫然又迟疑的状态似乎对不确定当下的一种暗指。

戴丽耶认为,一种代表了人类和自然界相融合的广阔视角始终穿插于这五个章节中,而在理解当代艺术作品与文物间的关系时,她认为:“文物中所蕴含的手工劳作和精神性之间的相互介入,在每个时期都是存在的。因此,一件爱斯基摩人的外套可以和知名设计师设计的一件衣服,具有同样的力量;一张渔网可以和一件21世纪当代雕塑作品一样复杂精美;同样,一个历史悠久的鱼钩也可以和珠宝一样美丽。我不喜欢把人、事件和作品归类在不同的小盒子里,这并不有趣。我喜欢的是交流和对话。”

撰文/谭昉莹

* 若无特别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浦东美术馆提供

生命终极,唯系草木:“中国博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与他画中的自然世界

这位毕生致力于描绘自然的植物科学画家,六十余年以来笔耕不缀,他现在更关注物种和环境的生态关系,也投入到生态景观的绘画之中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