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将目光投向废墟、臭鼬、海狸与美人鱼:在生态向善的行动中,艺术何以回应环境危机?

Jun 16, 2022   TANC

1

2“环保恋爱——苏珊娜·赫斯基、童义欣作品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我们似乎感到这里空空荡荡,不见作品在何处。一低头,只见展墙底端排列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果实的名字:“黑莓、覆盆子、粉红鲑三文鱼、红肉帝王鲑三文鱼、白肉帝王鲑三文鱼、狗鲑三文鱼、银鲑三文鱼、苹果、黄梨、啤梨、水晶梨……”再向深处走去,幽暗的空间内,印有诗歌的纸张被照亮,在纸上我们再次读到与城市场景稍显疏离的句子:“等待气温升高/冰融化/上面不同大小的石头/在不同时刻/纷纷落入水里/在触底前/它们会默默/翻转/飘动/无人知晓……”这些诗歌来自艺术家童义欣的《环保恋爱手册》项目。借用该项目名称,今日美术馆的最新展览“环保恋爱”用文字穿针引线,童义欣和苏珊娜·赫斯基(Suzanne Husky)两位艺术家的多媒介创作相互交错,从野生动物的影像、凸显生态问题的图表绘画到海狸坝的照片,编织出一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网络。

3左:童义欣;右:苏珊娜·赫斯基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项目,本次展览由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和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白莫迪(Mehdi Brit)联合策划——“中法文化之春”至今已走过17年,致力于推进两国间的多元跨界交流。此次展览呈现首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者的作品,该奖项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与蔡冠深基金会于2021年联合推出,是首个关注生态环境与当代艺术创作互联的中法当代艺术奖。两位获奖者——来自法国的苏珊娜·赫斯基和中国艺术家童义欣——在实践中长期探索人如何理解自然,呵护自然,并从自然中学习,他们的作品回应了艺术奖的关注,表达出对“我们这个时代所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以诗为轴,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讨论

4“环保恋爱——苏珊娜·赫斯基、童义欣作品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童义欣的诗歌是整个展览的引子和线索。艺术家认为,观念至上的当代艺术正在逐渐固化,诗歌正是松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他诙谐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如《豹纹》将“你要穿豹纹/我就/跟你绝交”逐字排成三条线,成为由文字组成的可读绘画,这种结构可以上溯到马雅科夫斯基开创的阶梯诗。童义欣以一种天真和游乐的方式想象人类的环保实践,“不点外卖/在家做饭/在饿到生死边缘的时刻/在饿到眼见金星的时候/同时做好垃圾分类”(《环保恋爱手册》)。印着诗歌的纸张平行于墙面,上面“压着”手工打造的木块,像脱离了地心引力一般悬浮着。在媒介的使用上,无论是纸面打印、墙面丝网印还是激光投影绘画的形式,都很难寻到艺术家之手的痕迹,动摇了作品的灵韵。

5“环保恋爱——苏珊娜·赫斯基、童义欣作品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作为狂热的钓鱼爱好者,童义欣将钓鱼活动视为有别于艺术生产的重要实践:2015年初,他开展了“纽约市钓鱼之旅”项目,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他目睹了废墟、植物、萨满等超出日常认知之物;“即使在自然环境中走的话,我没有那种和它身体上直接发生关联的方式。从语义上来说,我钓鱼的时候,我的手通过鱼竿和一根线,就连着了水。”[1]从钓鱼这件实在的活动中,艺术家日复一日积攒了许多意象,而影像作品《夜视》则如同钓鱼活动的副产品:这是一系列在城郊水边拍摄的夜视红外影像。童义欣将观察到的户外情景和城区野生动物拟人化,情绪化,转化为时而幽默时而伤感的呓语,如“今晚想象在热带”,“不堪入目的光”。这些短句像老电影的字幕,又像广告标语叠加在图像之上。0.5K夜视影像的模糊和低饱和色彩,加上背景中充斥着失真和电流噪音的音乐,无不赋予作品以怀旧的氛围,勾勒出我们逐渐衰败的城市和岌岌可危的自然。

6童义欣,《彻底失败》(Skunked),2021年,静帧,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对童义欣来说,在身体与自然发生关联之时,自己也同时作为观察的主体与客体在介入环境。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艺术家称,《夜视》系列里,当他观察其他动植物时也在被它们观察。“有的时候河狸会朝我游过来,警示我这是它的领地。有时河狸和臭鼬也会忽视我的存在,做它们自己日常的事。但不论什么情形,双方对对方的存在都是有意识的。物种间的关系是复杂有张力的。”在《夜视》系列的影像《彻底失败》中,“对一只臭鼬的长时间跟随也暗示着它随时有可能向我喷臭汁,虽然我是在陪它找蚯蚓吃晚餐。”

在轻快谐趣背后,作品切入是迫切的生态和社会危机。童义欣此前的口述史项目《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研究了庐山动物园自90年代废弃后,外来务工人员自愿搬进笼子里生活的境况——在社会的边缘,人不再处在生物链的顶端,而是跌落至和动物同等的困境。此次展览中,童义欣将这种悲悯转化在《环保恋爱手册》项目的激光投影绘画中:艺术家将自己对环境的善意抽象为画面中的点和线,并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看似荒诞不经的“朋克道”、“非物质性”、“非理性”等词汇被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展现着对狭隘物质观的抛弃,包容万物并关注它们的互动,且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纳入生态的讨论中,“通过艺术制造的虚构空间,为现实营造更好的状态”。

土地、海狸、美人鱼:

生态危机中的在地表达

相对童义欣作品中的观念性和个人化感知,苏珊娜·赫斯基的创作更偏向身体力行的实地考察和档案收集。既是艺术家同时也是环保活动家的赫斯基,对生态议题的长期关注集中在了海狸这个极为具体的形象上。海狸被誉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艺术家称它们建造的堤坝“减缓了土壤侵蚀,过滤了重金属,补充了水位,为昆虫和鱼类提供了庇护所,并为候鸟和本地鸟类提供食物”。

7苏珊娜·赫斯基,《有海狸与没有海狸的水道》,2022年,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纪实影像《善待土地》和一系列照片记录了赫斯基在加州的田野调查过程,她探究了海狸的生活习性如何缓解当地的野火和水土流失,塑造物种丰富的生态;但与此同时,这种生物在加州仍然被忽视,甚至被视为讨厌的东西。照片的一侧,类似地理课本插图的水彩绘画,如《土壤封闭破坏水循环,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有海狸与没有海狸的水道》,则直观地描绘了它们标题所指向的现象,“提请人们意识到海狸的慷慨和建造世界的天性,将它们视为再生农业的盟友和精神导师”。

8苏珊娜·赫斯基,《论人鱼在海难时期的增殖》,2017年,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论人鱼在海难时期的增殖》同样采用了科学论文式的标题,但相对于前述作品的直白,这部影片结合了艺术史图像,人类学研究,真人秀采访,Youtube DIY教程等繁复的素材。影片聚焦于一名在加州一间美人鱼酒吧表演的女性,从她的讲述中,美人鱼的形象变得生动而复杂。神话中的美人鱼象征着海难和灾祸,美人鱼是被流放的,它们既不属于陆地,也不属于海洋,讲述者称之为“不可能的身体”。而在当下,视频博主纷纷传授装扮成美人鱼的攻略,在她们的cosplay中,美人鱼因为等待爱人而脸上“长出”藤壶,或是因为海洋的工业化开发而被钢刺“划伤”脸颊。美人鱼的神话被不断消费,但这些教程也反将她们神秘的、“不可能的身体”祛魅。[2]

9苏珊娜·赫斯基,《论人鱼在海难时期的增殖》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根据影片主人公的讲述,美国如今有约1000名女性和男性美人鱼表演者,他们拥有高超的潜水技巧,在观众前表现美感的能力,以及对硅胶制成的尾巴的完全了解和养护技术,换言之,她们在某种意义上真正成为了美人鱼。正是从被凝视、被污名化的客体状态中,美人鱼的表演者意识到“自己”脆弱的身体正是表达抗议的最佳手段。她们拖着不能动的尾巴躺在超市里反对过度捕捞,搁浅在沙滩上以抗议海洋污染,或是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呼吁行动主义。与以自然生物为主体的宣传(譬如在融化的浮冰上的北极熊,或是被塑料垃圾困住的海龟)不同,美人鱼不是提醒着我们其它物种的受难,她们充满了商业性、异化和矫饰的形象直接暴露了这种景观背后的人类行为。

艺术何为?

10布鲁诺·拉图尔,《何处着陆?》(Où atterrir — comment s’orienter en politique),2017年

如今,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和国际化、全球化等政治问题密不可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在《何处着陆?》一书中指出,“急速加剧的贫富不均、民粹主义浪潮或移民危机……都是在回应地球的反扑”,而在生态问题迫近的当下,政治精英和利益受到威胁的大企业却大肆散布气候怀疑论,与此同时,他们不仅继续榨干地球资源,还早早为金字塔顶端1%的人铺好生存的出路;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被抛弃了:“官方形而上学”中从未有过大地的呼声和穷人的呼声,我们并不迈向同一个未来。

11约翰萨斯·德·安德拉德,《鱼》(O Peixe),2016年,视频静帧,展出与第16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与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巴西馆

我们曾经认为自己开展活动的框架在有生之年会保持稳定。然而现在,我们意识到危机近在咫尺,“土壤、气候、物种存续,乃至我们的整体生存环境都将面临此番变化”。在不容乐观的现状面前,艺术能否提供解答?由尼古拉·布里欧(Nicolas Bourriaud)策划的第16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七大陆”直指漂浮在海洋中的、由塑料等人类垃圾组成的巨大岛屿,布里欧表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已成为一股剧烈的‘地质’力量,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折冠金狮奖的立陶宛馆呈现了一个有着白沙、泳圈和沙滩椅的夏日度假天堂,表演者在其中怡然坐卧嬉戏,演唱的内容则批判了这个时代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生态破坏问题。

面对生态危机,拉图尔主张将非人类和人类同等视为“网络”中的行动者,同时试图重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从每个行动者个体出发,建立起围绕地球生命体的共同行动。在“环保恋爱”展览中,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得到了呼应,童义欣和赫斯基的作品像萤火虫一样散布在幽暗的展厅里,隐喻着在更大的、未知的自然面前,人类仍然极其渺小,但我们的知识和努力将逐渐照亮前进的路径。

童义欣在谈及“形而上的善意”时说,这也许包括“一种全人类的、普适的未来”,但不是出发点。“对我而言,这里的‘善意’不是以人类繁衍,甚至地球生物延续为目标的,可能这些会是‘副产品’。‘形而上的善意’不受目的和价值的约束,它有点像非生物之间的那种状态。因为我们无法从人类本体思维上脱离,还有语言的限制,这种善意作为态度也许是我能想出的人类面临无穷问题网络的一个出路。”

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共同表达了一个观点,即人不是生态的他者,而是置身于这个网络之中,我们走进郊野,向动物学习,并非是要激进地退回到前现代性中,而是谦逊地、身体力行地与自然发生紧密的联系,积极地为我们自己的未来筑起堤坝。

撰文/钟山雨
1. 童义欣,金江歆,《康尼岛历史工程口述历史典藏》(2019)。
2. Sara Malou Strandvad, Tracy C. Davis & Megan Dunn, Skills and strategies of activist mermaids: from pretty to powerful pictures, Text and Performance Quarterly (2021), 41:3-4, 262-282, DOI: 10.1080/10462937.2021.2005129

 

有史以来参与者最多的一届卡塞尔文献展:集体参与、地方实践与非中心地区的艺术汇聚

作为历史上参与者数量最大的一届文献展,它可能会远离我们对展览的传统期望,更强调对话、话语和参与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