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后疫情危机中的修复与疗愈:11个国际艺术项目中的多维关照

Jun 05, 2022   TANC

纽约鲁宾博物馆的馆藏护理和风险评估负责人米歇尔·贝内特-西莫雷拉(Michelle Bennett-Simorella)谈及艺术当中的“疗愈”概念时曾这样指出:“疗愈既是对痛苦和不适的克服,更是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重新平衡。有时候疗愈行为看似无法直接达到克服困难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和周遭世界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危机和伤痕遍布的2022年,疗愈和修复不仅仅是普世的议题,也在被深入探讨和反思。德国柏林在6月迎来了第12届柏林双年展和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照护,修复与疗愈”,3月在Aedes建筑论坛以展览“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为题所呈现的改造项目,便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如何有效地将“修复-再利用”概念付诸实践。
“疗愈”概念通常更多地指向人体,将医学历史与艺术再现集中呈现的展览就该数瑞士苏黎世艺术宫的“照护:艺术与医疗”。英国伦敦的两个机构试图告诉人们,需要被“救治”的对象不仅仅是人类:萨默塞特宫的“磐石无转移:修复、照护和疗愈”谈论了物的修复和照料,国家美术馆的“阿里·谢里:如果你刺伤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则将艺术品被破坏和修复的经历放大呈现给观众,邀请人们共同思考伤害和疗愈的极限。位于中国顺德的和美术馆的“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作出了国内目前少有的以艺术品修复为策展原点的当代尝试。
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试图以展览“疗愈实践:美国喜马拉雅人的故事”揭示藏传佛教艺术品和修行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通往个人幸福的特殊路径。北美地区的艺术疗愈项目,往往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美国马萨诸塞州文理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现代艺术博物馆自2020年开始启动了名为“关怀计划”(CARE SYLLABUS)的跨学科社区公教活动,2022年3月已经开展到第5阶段。纽约的皇后区艺术博物馆针对疫情对社区新移民的影响问题,在原本的“新纽约人”公教活动基础上发展出“小窗”(La Ventanita/The Little Window)线上艺术疗愈项目。受此类实践所启发的巴黎东京宫,也将在今年年末推出针对更具多样性的观众群体展开艺术关怀的公共项目“阿莫”(Hamo)。

 

第12 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
12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6月11日至9月18日柏林艺术学院(Akademie der Künste)、城中去殖民化文化记忆所(Dekoloniale Erinnerungskultur in der Stadt)、汉堡车站美术馆(Hamburger Bahnhof – Museum für Gegenwart)、KW当代艺术中心(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民主校园-斯塔西总部(Stasi Headquarters. Campus for Democracy),德国柏林

112第12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卡德·阿提亚,© 摄影: F. Anthea Schaap

在这一充满危机与破坏的年代,第12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将从“修复”(repair)的主题出发,邀请现居柏林与巴黎的艺术家、行动者卡德·阿提亚(Kader Attia)担任策展人。阿提亚的艺术实践从对物的修复延伸到对身体伤害及个人和社会精神创伤的治愈。他策划的本届双年展将从去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文化记忆、生态系统等角度切入修复的主题,并使其发展出多元面貌。展览、干预行动、活动将扩散到柏林市的不同场地,提供蜿蜒迂回的观览体验,并联通不同的地点、知识与人。

 

照护,修复与疗愈
On Caring, Repairing and Healing

9月16日至2023年1月15日
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德国柏林

22222卡德·阿提亚(Kader Attia),《无题》,2017年,摄影:Toni Hafkenscheid

“看护,修复与疗愈”展示了艺术家、治疗师和研究人员如何对物体的物理修复、对人类躯体及自然环境的关怀、少数族裔、妇女和原住民的经历等紧迫的问题作出回应。展览囊括了历史和当下土地和领地、血缘亲属和自组家庭、健康的政治化等议题。20多位不同国别的艺术家力求借鉴原住民的知识体系,在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整个底层通过作品再次质询异族侵略者对女性身体的统治问题,重提探讨“健全”和“残疾”概念的变化,直观建立起殖民主义与人们肉体及心灵层面的创伤之间的因果联系。

 

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从经济开发到生态再利用
Jinyun Quarries – The Quarry as Stage: From economic exploitation to ecological reuse

3月19日至5月5日
Aedes建筑论坛,德国柏林

34455第12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卡德·阿提亚,© 摄影: F. Anthea Schaap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拥有一千多年的采石历史,但砖造的兴起导致了当地采石业的衰落,目前存留下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多组石宕不仅承担着经济转型的期待,更面临着迫切的安全加固需求。以“建筑针灸”而著名的设计师徐甜甜在接手缙云石宕的改造项目时,首先着手的便是对存在坍塌隐患的岩洞进行安全检测和加固工程设计的工作。随后这些修复的痕迹成为了石宕的新肌理,铺就了转型改造的背景色。柏林的Aedes建筑论坛以此展览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可能,试图为例如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等项目借鉴来自非欧洲中心的经验。

 

照护:艺术与医疗
Take Care: Art and Medicine

4月8日至7月17日
苏黎世艺术宫,瑞士苏黎世

2334卡德·阿提亚(Kader Attia),《无题》,2017年,摄影:Toni Hafkenscheid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关注点。艺术中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与艺术本身一样古老。敏感的身体既是人的工作工具,又可以是我们的观察对象。苏黎世艺术宫以“医学的‘黄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medicine)“瘟疫与大流行病”(plagues and pandemics)“预防、替代性疗法、自愈”(prophylaxis,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self-healing)“诊断凝视与医院体系”(the diagnostic gaze and the hospital system)“制药与前沿研究”(pharmaceutics and cutting-edge research)以及“已规训又特殊的身体——位于分叉点的病人”(patient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normed and singular body)的六个章节,串联了涵盖素描、油画、雕塑、视频、空间装置和表演等300多件展品,其中不仅有19世纪初装似病毒结构的还愿铁球、20世纪奥地利新现实主义大师赫伯特·普洛伯格(Herbert Ploberger)身着白袍站在眼球模型后的自画像,受策展人委托的艺术团体RELAX (chiarenza & hauser & co)更是专门创作了由一位助产士的故事生发的《健康综合体2:阿德琳及此外》(HEALTH COMPLEX 2, beyond Adeline)。以此为线索,串联研究疾病和疼痛、医学、护理和治疗的生产性相互作用。

 

磐石无转移:修复、照护和疗愈
Eternally Yours: An Exhibition about Repair, Care and Healing

6月16日至9月25日
萨默塞特宫,英国伦敦

rwrwe阿亚·海达尔(Aya Haidar),《他一步步从土耳其走到德国》(He Walked from Turkey to Germany),2018年

展览围绕“修复”“护理”“治愈”几大议题进行探索,邀请了将修复作为其实践核心的领先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萨默塞特宫的三个露台厅展示他们最新的作品。展览将老化和破损的物件呈现给观众,力图提示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号召人们将“修复”运用为一种哲学思辨和积极叩问的手段,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地球及周遭一切的关系。在全球疫情和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英国政府在2021年夏天通过了新的“维修权”(right to repair)法案,萨默塞特宫此次推出的展览希望让观众对私有物的概念进行再思考,不仅要探索一种更具备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且在不确定性当中重新在自我珍惜的物品中寻回平静和舒适。

 

阿里·谢里:如果你刺伤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Ali Cherri: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3月16日至6月12日
英国国家美术馆,英国伦敦

45353艺术家阿里·谢里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内的扬·范·艾克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Arnolfini Portrait)前所摄肖像 © Photo: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英国国家美术馆2021年的驻地艺术家阿里·谢里(Ali Cherri)从馆藏档案中发现了五幅画作在展出时被破坏的记录。在震惊于公众对艺术品的攻击性行为之余,他留意到媒体文章往往倾向于将这些对物件的破坏行为描述为对活人的伤害,甚至将馆方的作品修复员称之为“外科医生”。谢里认为,这种对艺术品的人格化蕴含着一种压倒一切的修复冲动——治愈,弥补,减小或隐藏伤害。作为回应,谢里通过系列混合媒体装置创造性地重现了每件作品被破坏的经历,并对修复极限进行了叩问——艺术家提醒人们——经历过暴力的人或物,永远无法光洁如初。

 

尽精微 致广大 —— 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

3月8日至6月5日
和美术馆,中国顺德

06《妇人倚窗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88 × 66.5 cm 1922 和美术馆藏 © 和美术馆,【点击查看】作品X射线成像,图片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 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 作室提供

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为艺术家留欧研习美术、从画家向大师升华时期的重要作品。伦勃朗在绘画中对光影的处理,对散涂、平涂及厚堆技法的运用,都对徐悲鸿有着深刻影响,他本人也曾写道“时最爱伦勃朗画”。该作品在几经转手的过程中,经历了托裱、补色、重涂上光油等多次修复,这些痕迹已然影响了作品的审美观感和保存状态。在画作完成100年之际,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通过红外成像、紫外成像、X射线成像等非破坏性科学手段,对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由此让观众从科学层面和微观角度探寻这张百年前的画作。

 

疗愈实践:美国喜马拉雅人的故事
Healing Practices: Stories from Himalayan Americans

3月18日至2023年1月16日
鲁宾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

3424祛病符,尼泊尔西部多尔波地区,约1975年,鲁宾博物馆藏

鲁宾博物馆将馆藏与美国喜马拉雅人民的故事并置,向观众揭示这些鲜活的民族传统是应用到对当下世界的改造中来,旨在论证藏传佛教艺术品和修行方式何以作为一种通往个人幸福的特殊路径,而危机时期更是如此。本展览是鲁宾博物馆与当地社区顾问团的首次合作展览,按照策展团队负责人米歇尔·贝内特-西莫雷拉(Michelle Bennett-Simorella)所言,在“我们同代人所经历过的最大型全球大流行病侵袭的两年后开幕”,其目的就是要将对“疗愈”的思考放置到最前沿。贝内特-西莫雷拉进一步指出:“疗愈既是对痛苦和不适的克服,更是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重新平衡。有时候疗愈行为看似无法直接达到克服困难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和周遭世界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关怀计划
CARE SYLLABUS

马萨诸塞州文理学院&马萨诸塞州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马萨诸塞州

342424关怀计划之“我不行:难以承受的关怀之重”参展艺术家梅兰妮·莫温斯基(Melanie Mowinski),《长途作画》(Long Distance Drawing),2022年

从“重新连接物与家园”(Reconnecting Objects with their Homes,2020年12月)一步步发展出“眼与耳中的黑色哀歌”(Black Elegies in Sight & Sound,2021年3月)“末世关怀”(Care in End Times,2021年5月)和“论形式的不纯粹性”(On the Impurity of Forms,2021年11月),今年开展的“我不行:难以承受的关怀之重”(I Can’t: Feeling Through Burdens of Care,2022年3月),马萨诸塞州文理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现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关怀计划”继续分享会和访谈的形式,借助视觉艺术和文学的力量,对关怀与被关怀者的二元关系开展了更辩证的深入讨论。

 

小窗
La Ventanita/The Little Window

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

4555圣地亚哥·坎帕斯(Santiago Campas,9岁),《无题》,© Children’s Museum of Arts

“以艺术为窗,你看见了什么?”纽约皇后区一度被称之为“世界的自治市”,当地人口有近半为新移民。皇后区艺术博物馆自2010年开设了名为“新纽约客”(New New Yorkers)的,包括西班牙语、中文、韩语等多个语种在线艺术讨论课程,帮助新成年的移民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与社区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冠疫情对新移民群体的影响,馆方再次推出了“小窗”项目,邀请社区居民在线上共同进行写作与绘画,让人们能够通过虚拟空间的“小窗”连接外部世界与周遭及远方的人们进行互动,将在疫情期间的个人体验在集体共享的时刻中转化为创造性表达。

 

阿莫
Hamo

东京宫,法国巴黎

wwww“疯子建筑事务所”(Freaks Architects)东京宫阿莫(Hamo)空间设计效果图

正值开馆20周年,东京宫计划在2022年末正是推出以“村落”(hameaux)的谐音“阿莫”(Hamo)命名的艺术照护中心。该项目自2018年开始筹备,例如Y-A-C-M-É(青年艺术家-创作者-调解员-学生)等分支项目已经在2021年展开,计划在今年落成的实体空间将包括一个接待中心、可同时容纳三到四个工作坊的活动场所、教学沙龙以及配备专业仪器的卫生实验室。东京宫与当地医院及社群展开合作,借鉴北美护理中心的形式,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文化调解达到将普通公众、学龄儿童、社区边缘人、残障人士共同联系在一起的目的。

本文图片致谢:Aedes Architecture Forum;Gropius Bau © Kader Attia and Galleria Continua, Photo: Toni Hafkenscheid;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Ali Cherri and The National Gallery © Rubin Museum of Art, Gift of Nik Douglas;© Melanie Mowinski;© Freaks Architects

编辑撰文 / 梁珩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