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禾空间从2021年12月12日开始呈现加拿大画家、雕塑家、诗人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的个展“行旅图”,主要首次展出艺术家于2015至2020年旅居中国期间的绘画作品。加拿大Le Noroît出版的米歇尔·马多随笔集《涂涂改改》(Ratures et repentirs)的中文译本,也将于展览开幕当天发布。本次展览将持续至 2022年2月14日。
人物一直是米歇尔·马多的绘画中心。“从 25 年前的第一幅画以来,我看到人物从画布的左右两边往返行走,总是侧面,我好像走在他们旁边并感受他们,和他们如一家人。此画之后我与自己说,我的一部分已跟随着这人山人海。他们要去哪?往哪里走?和谁在一起?唯一确切的是,他们有一个命运共同体,与我们所有人类兄弟姊妹一样,诗人弗朗索瓦·维庸(François Villon)所珍视的。” 米歇尔·马多在筹备这次展览最初的想法。
梦书人-1 , 30 x 30 cm,2016, 纸本炭笔,拼贴
梦书人-2, 30 x 30 cm,2016, 纸本炭笔,拼贴
在马多的绘画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空灵清逸,对线条极度的节制和大量的留白。裱在亚麻布上如皮肤般的纸重叠交错形成的意外,形成了各种灰度与空间。西方叙事下的风景、人物和天穹,构成了另一幅天与人的景象,米歇尔·马多的艺术源自西方,而他的艺术之路却和东方不期而遇。米歇尔·马多对东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方的交融。
在2011年的一次对谈中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鲍栋这样提及米歇尔·马多的艺术:“我们看到在马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身体’,不仅仅是身体的形象,也就是说他不是用绘画去描绘现实的身体,他是在绘画上呈现抽象的身体感,这就涉及到了某种形而上的身体,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的每一种存在都有其‘身体’,比如画布上的炭笔,与亚麻布产生微妙的摩擦关系,在摩擦中,我们能见看到画家控制自己的手指,手指连着手臂和眼睛,这个炭笔的线条就是‘世界之肉’(梅洛·庞蒂的一个概念)运作的痕迹。”
我们在哪 (局部), 80 x 240 cm,2015-2016, 制裱布画
行走在土地上-1 (局部), 80 x 160 cm,2015-2016, 制裱布画
“作为画家,米歇尔·马多相信手,相信材料,相信时间,与其说他任由这些东西自我表达,不如说他早已将自己作为画家的生命交付给了它们。只有如此,画家的自我才能显现出一种沉默的光芒。因为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了其他的生命——炭条在画面上悉索前行,亚麻画布的纹路里藏着关于植物的回忆,纸张断裂又弥合。也唯有这些生命的体验能让思考噤声,取而代之以关于手和材料的信仰。藉着这些古老的信仰,绘画变成了对不可见世界之可见性的探索,变成了诉诸生命深度而非其外表的行动;而画家的自由,则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放任自己走入这片晦暗之地,并依赖着从手指到生命深处的那一点点震颤——而不仅仅是眼睛和头脑,抵达自身的真实。” 青年学者、艺术评论人和策展人贺婧在本次展览前言中写道。
这次展览以米歇尔·马多的综合材料作品为主,还展出了“路上系列”,“爱书之人系列”,“燧石系列”的水墨纸本作品,以及2001年创作的雕塑作品近80件作品。是上海首次系统展现艺术家近年创作脉络的展览。
关于米歇尔·马多(Michel Madore)
194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1977年开始在法国巴黎生活和工作。自学绘画, 从1988年举办首次个人画展至今, 米歇尔·马多已参加了近160多个群展和个展,这些画展曾在加拿大、中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荷兰、匈牙利、葡萄牙、阿尔及尔、波斯尼亚和韩国等地的美术馆、画廊、图书馆及艺术空间举办。他的作品被巴黎地区当代艺术基金、加拿大圣保罗湾艺术中心、加拿大魁北克罗多收藏、中国广东美术馆和深圳华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曾发表了多部散文集和诗集,以及艺术家书籍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