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政总局大楼眺望苏州河口
在上海,自西向东穿行于城市陆地中的苏州河从北新泾流入外白渡桥东侧与黄浦江交汇,桥宽正适合漫步。2000年上映的电影《苏州河》中,城市记忆与废弃的空间都堆叠于此。二十年间,河道整治、工厂转型,埋藏在此自发生长的艺术空间也在苏州河畔随城市一同变迁。
区段划分图,图片来源:《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
没顶画廊外观
没顶画廊在成立后曾经历M50、西岸艺术中心与博华商场空间,回顾其十余年间的搬迁过程,从苏州河西岸到徐汇滨江,再到苏州河沿岸的石门二路和现在的曲阜路,也能由此扩散描绘出上海艺术空间和群落随城市的文化地理流变迁徙的路线。
没顶画廊重回苏州河岸
随艺术浪潮流动的搬迁史
步入2021版的没顶画廊,有种扑面而来的缭乱之感,一时被地面显示屏中李汉威的影像作品吸引,转头又看向了左墙上方阳的红色虚构鬼神雕塑,在穿过冯至炫与郎港澳两件多材料、大尺度的装置作品后,被蔡坚的三幅大型相机镜头绘画吸引,对放大的镜头重复且精确的描绘在冲击中让人体会强烈的波普美学。
“USB多端口链接展”现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没顶画廊外观(上海M50创意园时期)
自我组织系列–“手感4: 学习方法”,王光乐、于吉在视界艺术中心布展,2011年,图片来源:巢佳幸
由陆兴华学术指导、Art- Ba-Ba流动空间策划的”群岛”展览在视界艺术中心,2013年,图片来源:巢佳幸
没顶画廊外观(上海西岸时期)
群展”幻象颗粒”展览现场,没顶画廊(上海博华广场时期)
多端口链接起的”小生态”
新生代艺术家以新的方式聚集
王宇琛,《网络畅通守护套装、wificome旗》,2021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USB多端口链接展”现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USB多端口链接展”开幕现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当美术学院的毕业生逐年增加、海外归来的艺术留学生也在近年来呈现井喷趋势,但选择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仍是少数。“一方面,我们在创作上肯定希望把各自的领域做好,在作品上和前辈或者已经成功的人对标,”王梓全说道,“另一方面,既然在做这个展览,我们也希望做出一些我们这代人的小生态,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艺术重新找到城市的边界
苏州河沿岸形成的文化走廊
曹斐,《复魅:人民城寨的诞生》,2021年,UCCA Edge委托创作,图片来源:艺术家与维他命空间
UCCA Edge外观,图片来源:ARTLINKART
OCAT上海馆外观,图片来源:OCAT
M50园区外观,图片来源:STTA
在民间艺术机构自我发展的同时,2016年出版的《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础上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特别强调人文艺术氛围及城市文化生长力;2018年提出的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规划亦强调苏州河沿岸商业金融、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及体育服务等功能,在引进文化艺术机构时也提供了相应的便捷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