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孤立的岛屿中纾困:Para Site在香港耕种“溢流地”

Sep 02,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WechatIMG31

Para Site的外景图,图片来源:Para Site

WechatIMG11

“溢流地”展览现场,图片来源:Para Site

“溢流地” 关于未来公地的一次提案

2021年8月,香港因疫情封关一年半,一场名为“溢流地”的展览,在独立艺术机构Para Site拉开帷幕。
“溢流地”的英文名是 Liquid Ground, 也许跟中文的措辞比,英文更为达意:liquid是一种如水般自由自在,是站在坚不可摧对面的一种超然无我之态。
展览缘起Para Site 2020年的新策展人计画的公开遴选,常驻上海的写作者及策展人冯骏原和他的搭档李佳桓(Alvin Li) 构想的企划案“地表径流”脱颖而出。这是一场原本该在去年呈现的展览,但因为疫情,展期一再延宕,其中文名也更迭为现在的“溢流地” 。时机也是一种缘分,辛丑年的对应天干地支为五行金土。十八件作品,以中间建筑材料搭建的象徵性岛屿为中心,辐射到周边以各种建筑材料为创作素材的装置和多媒体影像:金属、陶土、沥青、海砂……皆是都市基建不可或缺的基本材料。
4.1. Tong Yi Xin 2
童义欣,《蛟龍誕生》,2019-20,高清有声录像,24分52秒,图片来源: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提供
“溢流地”是关于未来公地的一次提案,策展人在展览导言中写道,“它尚在半空之中,但终将沉入水底”。这个有点沮丧的笔触,宛如一枚刺,戳穿了大兴土木和频繁基建而呈现的都会繁荣表象,还原了人与自然生态残酷博弈的现实:“人类其实是置身于一个‘地球化’工程日渐泛滥的时代,城市改造者们将水体转化为坚实的地表,使资本可以在其之上以西方城市不能相比的发展速度流动、运转。”
作为来自内地的策展人,冯骏原表示他看重香港的艺术发声平台。在高度商业化、租金高冠全球的城市,反思商业地产霸权的展览,殊为难得。方案构想最初回应的是2018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基建项目“明日大屿愿景” ,其目标是在大屿山的中部水域填海约1700公顷,建造约 26 至 40 万个住宅单位,其中七成单位为公营房屋,首阶段聚焦交椅洲附近水域人工岛,意旨 2032 年首批单位入伙。根据2019年的数据,香港政府按照2018年9月来计算,整个工程初步估计将会耗资6240亿港币。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前提,“溢流地”以机构委任的方式,由策展人与艺术家一同谱写了一组水与土的“赋格”,一部有关城市的进行曲。
WechatIMG34
崔洁 ,《听雨亭》,2021,布面丙烯,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天线画廊

进入展厅空间,开门见山1号作品——上海艺术家崔洁的布面丙烯《听雨亭》为整个展览定了基调。她选取了香港已故建筑师钟华楠设计的九龙联合道公园湖边(已填)镂空凉亭为题材,结合九十年代在大陆遍地开花的女神雕塑像一齐入画。钟氏本人毕生追求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主义兼容并蓄,他所代表本土建筑折衷主义,最终在一片房地产开发、基建改造中退出舞台,展览的开场白就是一场谢幕礼。

海沙屋4

wwwwwwwww

李继忠 , 《海砂屋》,2021,金属与盐制雕塑,出版物, 图片来源:Para Site

“地缘”关系在设计整个展览架构中埋下草蛇灰线,以政府文献为基础的艺术家李继忠为了探究香港填海造陆,如香港机场第三跑道扩建,所用的砂的来源,赴广西钦州,厘清其供应链并以图表解释。《海砂屋》装置表现的是土木工程中,海砂去盐的工序,而海砂中的氯离子会腐蚀建筑材料钢筋,发展中暗藏的危机,构建和侵蚀之间的微妙关系,谱出一曲低迴的咏叹.

33

sss

Zheng Mahler, 《水牛16-40 千赫》,2021 ,  混合媒介 (声音、雕塑、克拉尼金属板、录像、书) ,  图片来源:Para Site
3号作品《水牛16-40 千赫》栖息在策展人特地搭建出的有关“岛屿”意象想像出的空间内,这是由居住于大屿山的艺术家组合Zheng Mahler (Royce Ng 和 Daisy Bisenieks) 创作出的混合媒介作品。作品基于Daisy以因退耕遭弃的大屿山水牛族群为主题写成的“人与动物关系学”论文。通过3D扫描打印了类似水牛的头骨,制作成一个双耳麦克风,捕捉到水牛对声音的感知。观者可以戴上耳机,观看克拉尼金属板震动传递出的超声波频率,感受到水牛的听觉体验。原来人类听到的细微的水声,在水牛的听觉感知中一种强有力的水波震动。这是技术能带来众生平等:人类可以有机会感知另外一种生物的触角,聆听到那一次次低沉、猝不及防的颤动的迴旋,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感知原来如此局限。

在被困的岛屿中,所做的疫情应变

疫情让人类的活动不像以前那么便利和自由,但它所导致的状况仅仅是负面的吗?其实未必。因为疫情,作为机构的Para Site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跟策展人、沟通协调,并且在两人未能亲临现场的情况下,请在地施工团队远程布展,这对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和挑战。冯骏原表示,由于疫情,只能通过网络方式遥控策展,对于最后呈现的效果,冯骏原称为达到最佳效果,造价超出了预期。因为无法自己实地测量,不得不一遍遍改稿,也因为香港的人工很贵,每一次改稿都是一次“破费”。在建筑材料和人工皆昂贵的香港,Para Site竭尽可能替他们找到的平价的施工团队,并专门为每位参展艺术家都买了医疗保险。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艺术从业者和机构,递交了颇具创造性且灵活的解决方案。

疫情似乎没有打乱他们的节奏:作为亚洲最活跃的独立艺术机构之一,Para Site从疫情开始后就增加了不少线上活动,网络导览吸引到更多的关注,这种瞩目不仅仅来自于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而是大众:当全世界都处于停摆状态,因疫情闭关的香港,其艺术是否能成为安抚人心、温柔且坚定的力量? 

12. Centre for Land Affairs

土地关系中心,《装置一:论艺术与发展商霸权》,2021 ,装置,图片来源:艺术家及Para Site提供

14. Gary Zhexi Zhang

张哲熙,《Poyers!》,2021,游戏引擎录像,循环播放;译文小册子;重制Poyais货币,纸本四色印刷,图片来源:Arts Catalyst、Bloc Projects及Para Site提供

原本以展览、出版和教育为主的艺术机构Para Site,在疫情爆发后以及后疫情时代,通过网络和科技拓展自己的平台和声音。身处香港的Para Site走过了25载春秋,他们以自己的步调与遴选艺术家、策展人、机构与之合作,每年举办四个展览,并且有定期的研讨会和工作坊。疫情后唯一最大的改变是,原本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不得不暂停。

Para Site的副总监Kelly Ma向《艺术新闻》表示,他们从去年(2020年)疫情始起,就采用线上造访驻港艺术家工作室,让观者能一窥究竟。线上的活动,虽然不同于线下的身临其境,但也让不在香港的观者了解疫情中被困在岛屿中的在港艺术家,他们是怎样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通过作品呈现。目前已经集结了55期内容和相关视频。

本地的艺术“周边”与社群互动

跟政府支持的美术馆或私人美术馆相比,独立艺术机构的口味往往比较特别。她点出Para Site是具有草根性的机构,立足香港,为艺术发声,希望将来能和当地社群有更多的交流。

与其周边社区的互动,常会无心插柳地带给Para Site一些灵感。其空间旧址位于香港上环,周围有不少棺材店及医院,现址是在香港最有名的殡仪馆隔壁。曾经Para Site的创办者邀请陈育强借题发挥,策划一场名为“鬼遇”的展览。

eeeee

鬼遇,1997, 装置, 图片来源:Para Site

Para Site目前正在进行Archive Project的整理。其中部分在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节(Art Basel Hong Kong 2021) , 以了“25+25”的展览展出。这是对于往昔回顾及梳理:从过往的25年中,选出25件特别的代表展出,这其中不仅仅有作品,还有公众活动。例如第一件作品,是1996年的机构七位创始人之一艺术家黄志恆的装置《易过借房》(Site-seeing),它原本是在坚尼地城的空舖的Para Site开幕展:层层叠叠的工地围板,夹着卑路乍街的招贴,搭成一个类似北美原住民梯皮帐篷的结构,一边嵌入了一台电视,面对另一边镶着的电风扇,吹著地板上一洼蓝水。这些东西,都是他在路上捡到的。装置想表现的是艺术家对西环老市区杂乱、层叠的记忆。原本更着重于探讨空间中主观的内与外、公与私的区分,在为期十九天的展览结束后,艺术家透过与街坊邻居、参观民众的互动,反而成为了亮点。

尝试解困:“酝酿”新生代与“斜杠”艺术圈

在香港做艺术非常困难。这句话常常在策展人、艺术家和艺评人口中听到。这裡现实困难其实不只在经济上,或是全职艺术家的收入来源少。也是指年轻的艺术家、艺评人缺乏切入口,因此今年Para Site推出了「2046酝酿奖助金」意旨让年轻或刚毕业的艺术家可以有机会跟有经验的艺术从业者、学者为期六个月的交流和分享。在采访的过程,Kelly特别提到了艺术圈的“斜杠”(Slash)生态, 一个艺术家往往需要在学院有教职,或是挂靠在某个机构,或是身兼多职,才能维持生存。针对这个问题,沿袭去年的“NoExit”资助艺术家的计画,此次的遴选人群是在菲律宾居住,但没有商业、学术收入的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制片者及编舞者均可申请。
香港已故作家也斯有一本小说集《岛与大陆》贯穿其中平凡细碎的故事情节与沉沉浮浮的心境,其篇名常被借来以表达动荡不安、孤寂边缘的状态。没有什么比疫情更让人类体会到这种无力感,以及自然的强势。就像西班牙语诗人劳尔‧朱利塔(Raúl Zurita )曾在他的诗篇《海》《The Sea》写下:
无数的海
被抛下。如奇异之籽密集
生根,被开垦的田野覆盖那大海。
WechatIMG37
香港的西环码头, 图片来源:Para Site
撰文/傅译文
编辑/叶滢
设计/席子

描绘真相 —— 与玛丽·阔思的书面对谈

“艺术,对我来说,是对真与美之纯粹表达的体验。它是对我们的抽象真实以及我们人类状态的体验——我们看不见的那一面”。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