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巫鸿:古典与当代之间

Mar 15, 2014   艺术新闻/中文版

0CAXLFNIB

巫鸿(Wu Hung)
1945年生于北京,艺术史学者、作家、策展人。1968年和1980年分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学士与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198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博士学位。巫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并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中心总监和斯马特艺术博物馆(Smart Museum of Art)策展顾问。他策划的展览包括首届广州三年展(2002年)、“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纽约,2004年;柏林,2006年)、第六届光州双年展(2006年)等。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时空中的美术》(2009年)、《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2010年)等。

1CA4PYKR1

左:《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右:《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

(编者按)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3月或许是一个“美国时间”。军械库艺术展的“焦点:中国”单元和纽约亚洲周的开幕,似乎让我们感到中国艺术在美国的又一次升温。实际上,美国自二战结束以后就逐渐成为海外研究中国艺术的重镇之一,涌现了一批包括罗樾、苏立文、高居翰、方闻、班宗华等人在内的学者,并曾一度形成了相应的谱系和流派。而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作为“美国时间”的备课,《艺术新闻》通过电话对在芝加哥的巫鸿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在海外进行中国艺术研究的基础和方法,以及近期的趋势和动向,也为我们驱散一些对于这一领域的误解和偏见。

42

巫鸿在其策划的展览“王鲁炎:图。寓言”现场

▪ 如何在美国进行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获得更大进展是在1990年代末期。当代艺术中,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展览,我都比较强调与艺术家本人的互动。与古代艺术不同,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但活着,还在不断变化,这就对艺术的研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你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不能只把他们简化成艺术品,甚至是简化成一些图片。
所以从1980年代初开始我在哈佛大学做的一些展览,都是和艺术家有关。在国外开始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和后冷战时期的现象来解释,但是我自己总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和每个艺术家是分不开的,对它的研究和介绍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集体性现象的基础上。

▪ 古代艺术方面的研究基础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比较宽广了,我原来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来美国之后先学的是人类学,学位是人类学和艺术史的双学位。所以我对当代艺术家的重视,和人类学的背景也有些关系。在研究古代的时候,我也强调美术是一种人类行为,是人类与社会的联系,而不是一些死了的“东西”。

可以说这种对“人”的强调在我所有的美术研究里都很重要,我的著作和教学中也比较强调context,一般翻译成“上下文”。一件作品不是孤立的,它总属于大大小小、性质各异的环境和圈子。原境是无处不在的,包括我们把一件艺术品转移到美术馆了,看起来它是孤立了,但实际上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上下文。

▪ 如何衔接现当代和古代两方面的研究?
做古代,做当代,它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常常被与视觉性有关的问题联系起来。我最近出版的几本书倾向于把古代、近代和现代联系起来。比如最近出版的《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明显地是从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这么做下来,你对各个时代的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的理解都会加深——如果你不知道古代,你自然就不可能敲定什么是现代。所以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两个领域。把“古、今”严格地分开是一种很僵化的美术史做法,并不符合历史情况和真正的生活状态。

▪ 美国对于中国艺术研究的主流是什么?
我觉得现在没有什么“主流”,如果一定要说现在的“主流”,那就是多样化。大约20年前,还有几个比较清楚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比如书画鉴定,或者以卷轴画、青铜器为中心的对艺术风格、图像志或社会学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慢慢地被解构掉了,而新的领域和方法又不断被引进和发展。现在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界里,各个大学主要的教授里面,有的做佛教美术,有的做青铜器,做墓葬研究的也很多,反而做书画的已经不占多数了;还有越来越多地集中到现代和当代的部分。所以依我看来,美国研究中国艺术目前最主要的倾向就是多元化、多样化,方法上也是。所以很难找出哪一个是主流——这个已经不存在了,它往往是被想象出来的东西。

43
在学术出版物之外,巫鸿想要写更多像《荣荣的东村》这样的艺术普及读物

▪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现在有几个项目在进行中,一个是5月份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开幕展,它是完全的当代民营美术馆的模式。展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全球的,不分地域和时代;另一部分是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美术,特别是绘画方面。然后我也想在国外做一个大的展览,好久没有做了,有这个需要去重新审视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

最近还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当代中国艺术史》(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History),基本总结了我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叙事。我很想继续写一些比较通行的书。现在出版的很多图册往往很大、很漂亮,但是没什么人看。我想写一些中文书,能够让大家看过以后觉得当代艺术是还可以接受的、是很必要的。比如《荣荣的东村》,很小一本,黑黑的,有人问我“怎么印得像个地下刊物似的?”我感到不错,没有架子,像是个普及读物。这些书的可读性比较强,没有那些看不懂的词汇。我很想继续写作和出版这样的书,同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策展。撰文/李棋

“皿方罍”归国重启收藏青铜时代

皿方罍洽购成功,“方罍之王”即将重归湖南省博物馆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