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当贫困艺术遇到消费主义,来造一个自然与人工世界平衡的“第三天堂”

Jun 18,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贫困艺术
Arte Povera

“贫困艺术”(Arte Povera) 被称作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有纲领、宣言、代表人物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艺术运动。作为观念艺术的最后表白,“贫困”虽然指向作品的创作材料多为废旧品、日常材料及自然原料,但它的艺术内涵更在于调动材料与物品的诗性,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探索艺术生成的动态过程,在作品“贫困”的外表下,滋生出抵抗工业和技术的仪式感和精神性。“贫困艺术”的出现,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意大利的社会局面和当代艺术在西方的整体发展趋势密不可分。

0 (2)
0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身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获益于振兴欧洲经济的美国米歇尔计划,在遭受过法西斯统治的废墟上绝地重生。以北方城市米兰和都灵为中心的意大利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引领全国的战后复苏进程,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当一辆辆崭新靓丽的菲亚特私人轿车(F.I.A.T. 是Fabbrica Italiana Automobili Torino的大写字母缩写, 意为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从都灵的工厂开出,去满足这个国家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物质需求的时候,先锋艺术家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着整个社会对商品膜拜和消费主义、小资生活方式盛行之风;与此同时,来自美国的极简主义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和流行文化冲击着欧洲文明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学潮运动此起彼伏。思想激荡的1960年代,一场新的艺术运动开始在都灵城市中那些拿破仑时代遗留的新古典主义街道和宫殿间酝酿和发展起来。

2021年6月8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携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推出“贫困艺术”(Arte Povera) 运动先驱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在上海的首次个展“生命的公式”。覆盖艺术家逾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的作品,全面地呈现这位88岁高龄且创作不息的国际艺术大师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和人生思考,也将贫困艺术从最初生发的战后土壤带入到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

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一定程度上可以同半个多世纪前的意大利国情相比,促发贫困艺术诞生的历史背景在今天中国土地上的循环再生,显示出艺术的超前性。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中,也有贫困艺术的思想精髓的渗透。也许更具启发性还在于,在一个物质并不丰沛的年代,艺术为什么也能具有勃勃生机?设想一下,在消费主义环境中,对于物质性有特定的理解视角的“贫困艺术”会有怎样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0 (1)

《打破镜面——动作4》,
超级镜面不锈钢丝网印,
150x250cm,2017,
图片来源: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0

自1962年,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将内容不同的图像通过绘画或丝网印刷呈现在具有反射特质的材料上,从具有反光性的黑暗色系画布,到铝塑板直到最后的镜面,展开将观众放入绘画中,让身体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的绘画实验,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镜面绘画。一件日常之物,在留住图像的同时,也将观者徜徉在画面前的形象投射成为作品中时间连续的活动画面。通过镜面绘画,皮斯特莱托在绘画这个古老媒介中添加的实践和思考,一方面指向作品物质性中的普通性和日常性,区别于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自带的高雅出身,打破西方油画经典的中心透视和画面内容的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真实与想象的图像之间衔接起来自由切换的观众参与性,让每一个观看者构成作品持续变化中的一部分。

0 (1)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早期艺术实践,图片来源:Bloomberg Markets and Finance

在之后的几年中,以米兰为中心的意大利北方艺术家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南方艺术家,都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寻找同皮斯特莱托出发点一致的对古典绘画的突破,对创作材料的反思及具有观众参与性的艺术作品的新路径。Aligheiro Boetti用工业瓦楞纸堆摆出代表东西文化典型建筑物的“雕塑”,Giovanni Anselmo在打磨平滑的黑色花岗岩石柱上用铜丝捆绑绿色生菜头,这些作品体现的创作材料物质性在永恒与瞬间,高档与简朴,工业性与自然性之间的对立,显然在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展开艺术与社会的对话。1967年10月,米兰评论家和策展人杰尔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汇集了包括皮斯特莱托、Aligheiro Boetti,Giovanni Anselmo等艺术家的作品,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港口城市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La Bertesca) 举办了名为“Arte Povera e Im-spazio”(贫困艺术-空间)的展览,之后,切兰特在 Flash Art 杂志上发表了他总结的“贫困艺术”宣言:用最廉价、最朴素的废弃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作为表现媒介,进行拼贴、剪切创作。旨在摆脱和冲破传统“高雅”艺术的约束,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

0
0 (2)

上:“Arte Povera + Azioni Povere”展览期间的集会,1968年,从左到右:托马索·特里尼、阿奇勒·博尼托·奥利瓦、杰尔马诺·切兰特、菲利贝托·门纳、马塞洛·鲁玛(右上),图片来源:Archivio Lia Rumma
下:杰尔马诺·切兰特,“贫穷艺术:游击战争笔记”,发表于 Flash Art n°5,1967年,图片来源:Flash Art

与此同时,皮斯特莱托延续镜面绘画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镜面上的图像,从他的自画像,发展到他身边朋友同事的画像,逐渐扩展为不分性别、年龄,不带阶级特征的人的群体像。回应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人通过自己的镜像开启个体认知的进程,镜子贯穿在皮斯特莱托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成为艺术家从自我认知到树立普世的人性感知的重要工具,与切兰特提出的“身体的参与和行为成为艺术”的贫困艺术宣言相得益彰。本次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了多幅皮斯特莱托近年来创作的镜面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2018年艺术家来北京做展览时所拍摄的当地人物的生活片段:自拍中的一家三口,沉浸跳舞中的女孩…皮斯特莱托用相机扑捉鲜活的人间图画,是他从没停止过用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和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艺术追求。

0 (4)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生命的公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本次展览呈现的经典作品,是皮斯特莱托创作于1965年的雕塑作品《大井》—— 用瓦楞纸和镜面围起的一个封闭又开放的圆柱;和1966年的作品《无限的立方米》—— 由六面镜面向内的镜子界定出的一立方米空间,这个在皮斯特莱托的创作体系中被称为“减少的物品”的系列,为当年切兰特提出的“贫穷艺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提供了重要参照,持续将普通材料与观众参与推向更直观和更身体的感性体验。贫困艺术在扩展现成品定义的界限中,以1969年,Jannis Kounellis将12匹活生生的马带入罗马市区的画廊内的表现最为极致。对于走进画廊(马厩)的观众,听到12匹马嘶叫、弹蹄、喷鼻、喘息的感受,彻底将欣赏艺术品的经历变成牵动观众各路神经的冒险之旅。至此,“贫困艺术”作为一个起源于于意大利的本土艺术运动,在自然中抒发浪漫,在日常中寄托精神性,甚至,以皮斯特莱托为代表的意大利艺术家更倾向于在具象绘画中探索绘画的革新,而非从内容上转向抽象。这让贫困艺术区别与同时期盛行的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作品工业化外表,和现象学的抽象感知的策略,走出大相径庭的独立性。

0

动图来源:GALLERIACONTINUA

镜像绘画在皮斯特莱托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挑战。在2009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开幕式上,皮斯特莱托将做为“生成性破坏”符号的木槌,砸向放置于主展馆军械库(Arsenale)的22面巨幅镜面。粉身碎骨的镜面玻璃反射出这一行为现场的观众、媒体、艺术家,形成数以万计的人的割裂的面相和局部,“如果艺术是生活的镜子,那我就是做镜子的人。” 皮斯特莱托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镜子艺术。本次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上,大型装置作品《镜子的划分与倍增》,用各种不同角度打开的双面镜,似乎在折射人类意识、情感、记忆和梦想的复杂无限,启发观众对人类理性的虚拟探索做出视觉的想象。镜子作品《旋涡》包含如同中国古代阴阳符号互补对立的黑白镜子,而在《色彩与光》中,抽象图案的银色镜面悬浮在色彩绚丽的粗麻织物上,再次将观众带回“贫困艺术”唤起简朴物件中浪漫诗意的初衷。

0 (3)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生命的公式”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1933年,皮斯特莱托出生在意大利北方山区比耶拉,这里也是意大利闻名全球的男装品牌杰尼亚的诞生地,皮斯特莱托的父亲就曾在杰尼亚毛纺厂担任过画师和修补工匠。少年的皮斯特莱托在父亲的作坊里学徒,修补让他萌生了对材料的敏感,对艺术的执迷,对历史传承的尊敬。

0 (2)
0 (5)
0 (3)

《第三天堂纱帘——三元转化》,12面纱帘,织物印刷,500x300cm,2020

2003年,皮斯特莱托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阶段,通过他撰写的《第三天堂》的宣言,推出了一个由数学中的无限符号加入第三个圆的“第三天堂”标示,分别代表了自然主宰的世界、现代社会创造的人工世界以及这两者终将达成平衡共生的理想状态,即人类文明的新阶段。自此,皮斯特莱托的艺术轨迹融合了艺术家、教育家和活动家的身份,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海、山川陆地,在历史的废墟上,在现代都市的文化堡垒和权力机构呈现“第三天堂”的符号。说到“天堂”的概念,我们无法不将皮斯特莱托的理想国与意大利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巨作,但丁的《神曲》展开想象。在《神曲·天国篇》第一章,但丁对照彻宇宙万物的原动者的颂扬中写道:

“世界之灯从不同的出口升起,为人类照明;
当它从四个圆圈交叉成三个十字的出口出来时
就走上最佳的运行轨道
与世界之蜡加以糅合。”

0 (6)

《第三天堂》,木材,金属,聚苯乙烯,织物,1000 x 450 x 50cm,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大楼,2014年

皮斯特莱托的“第三天堂”,无疑就是在自然与人工,技术与艺术,个体与集体等等辩证关系的种种糅合中寻求新路径的理想国。对于一位饱经沧桑走过人生大半程的老者,理想国的宿愿似乎是与世界达成和解的必经之路。展览中,无论是阐述这些辩证关系的文字纱帘,还是从无限到三元转化的造物公式,以及曾经出现在古巴哈瓦那的教堂广场上,哈萨克斯坦的共和国广场,乃至芬兰北极的雪原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手中的第三天堂的符号,正在以真实的社会需求和实践,通过全球艺术家们或爱好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朝着营造一个全新世界的理想进发。

本次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的展览,也构成皮斯特莱托的宏大愿景在中国上海的延续。今天的中国经济奇迹,一定程度上可以同半个多世纪前的意大利国情相比,促发贫穷艺术诞生的历史背景在今天中国土地上的循环再生,更显示出艺术的超前性。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中,也有贫困艺术的思想精髓的渗透:以拆迁旧物为素材创作的宋冬,通过织物的拼接、重塑唤起日常诗兴的尹秀珍,以及大量使用自然元素和宗教物件的装置艺术家陈箴的作品等,都围绕着人、自然与消费品的关系,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

2020年4月,时年87岁的皮斯特莱托染上了新冠。在医院卧床3周半的隔离中,艺术家感到了现实的无底空洞。“人类已走到尽头,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技术与人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经历了这场危及全球的疫情大流行,皮斯特莱托的“第三天堂”的愿景显得更加迫切。新冠疫情或许正是大自然向在技术操控下无节制地改造地球的人类发出的警告,在皮斯特莱托的“第三天堂”里,科技和技术的无限进步需与大自然的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达到和谐共生,这也是皮斯特莱托和他的同辈艺术家们,当年在意大利所开拓的贫困艺术的初衷:艺术是对工业社会与消费主义批判,让艺术作品成为反映社会问题的载体,在艺术的普通面相中召唤人性,这是皮斯特莱托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书写的生命公式。撰文/王凯梅

0 (7)
#关于作者#
王凯梅

王凯梅,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译者。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和写作工作,研究兴趣围绕电影历史和影像艺术家,及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她是新近出炉的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四名获奖者之一,即将出版从瑞典文翻译中文的译作《伯格曼文集》

0 (4)
生命的公式: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
La formula della vita: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2021年6月9日至9月30日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谁描绘了起源与进化的神秘与暗面,库尔贝、康定斯基…从自然中发明的新艺术

在逐渐走出疫情阴霾的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终于得以在5月下旬重新开放,由于参观人数的限制,博物馆内安静而有序。与以往不同的,一尊大象标本与其他雕塑一起在中央长廊迎接参观者的到来,预告着当前展览的特殊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