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创意如何赋能?感官如何打通?“5感新知——‘感’与‘知’的时代变迁”

May 21,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0 (1)

“5感新知——‘感’与‘知’的时代变迁”论坛现场

5月15日,NOWNESS 现在 与《艺术新闻》联合邀请导演白雪、钢琴家陈萨、舞蹈家吴孟珂和新媒体艺术团体;C(分号C),汇集不同创作领域和背景的艺术家,在上音歌剧院二楼排演厅带来了2021年香奈儿中国与《艺术新闻》联合举办的“创意赋能女性”系列论坛的第二场——“5感新知——‘感’与‘知’的时代变迁”论坛。

0

左起:NOWNESS 现在 中国区出版人兼编辑总监肖耀辉、导演白雪、钢琴家陈萨、舞蹈家吴孟珂和新媒体艺术团体;C(分号C)联合主理人念子轩

他们从人的感官知觉出发,关注艺术的综合形态,对话聚焦着艺术的交叉地带。NOWNESS 现在 中国区出版人兼编辑总监肖耀辉说,“感知是人对外界最直观、最客观的一种接触,今天我们更多想来讨论的是关于艺术的感知或作品当中的一个知觉。我们都是通过感知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艺术作品也同样是这样来受到的启发。”

0 (2)

NOWNESS 现在 中国区出版人兼编辑总监肖耀辉在论坛现场

0
0 (5)

钢琴家陈萨在论坛现场

0 (2)

陈萨2017年的专辑《Claude Debussy Preludes》封面,邀请建筑设计师Rossana Hu胡如珊创作

钢琴家陈萨带领观众感受音乐的律动,她介绍自己的作品《德彪西24首前奏曲》,“音乐片段里时常会有视觉感的东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会去怎样感受它的存在?比如一个持续的音形以答滴、滴答的固定形式作为背景,把它当成一个画作的话,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背景色。在这个背景色中突然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了不同的和声,这些和声就好像是调色板上调出的不同色彩,展现在我们的视觉或想象中。当不同的色彩板块进行到最后的时候,你发现它其实已经构筑了一幅很美的图画。”由此陈萨延伸到不同音乐作品背后强大的逻辑,即存在叙事性的可能性。在她看来,艺术中最有意思的是作品中的分寸感。

0 (3)

陈萨的随手拍作品

而在德彪西的《石楠树》《沉没的大教堂》《水仙女》等作品片段的聆听中,陈萨引导观众感受去理解这位音乐大师如何呈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后人演奏者或者聆听者来接受。“今天的主题是感知,但其实放大到整个生活里的每一个空间我觉得都是需要有感知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求不同的东西来唤醒保持自己那一部分的能力,来获得很清新的感受。”

0 (4)

陈萨的随手拍作品

陈萨说多年前,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是即兴非常棒的演奏家,他们在通常是在乐器上把作品演奏出来,回去再一一记录,比如莫扎特便是这样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在陈萨看来,音乐是可以与绘画产生对话的,莫奈曾有以教堂为主题的绘画,或许就与德彪西的《沉没的大教堂》产生着隔空呼应。“音乐除了传达感知、色彩、抽象的一种想象力以外,也能给予我们很多的力量。

0 (6)

陈萨的随手拍作品

当肖耀辉提出“作为评委、演奏家、表演者,如何去权衡或确认原创作品被表达得恰如其分还是高于原创?”时,陈萨觉得感知是微妙而个人化的,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遵从内心来感受演奏更为重要,“其实音乐比赛是一个伪命题,比赛不会消失,被打动的瞬间是偶然的,也是美好的。”

0 (1)
0 (7)

舞蹈家吴孟珂在论坛现场

今年3月在上海舞蹈中心全球首演的舞剧《熵》由尹昉编导、谢欣领衔,吴孟珂则担任了该舞剧的排练总监,论坛举办之时,该舞剧正在阿那亚巡演中。今年年初,在NOWNESS 现在 的邀请下,吴孟珂曾以身体丈量了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即将开馆的浦东美术馆,也是在这样的短片片段播放后,这位舞蹈家就“贯通5感的艺术表达”展开了自己的叙述。

“其实排练总监是我从事舞蹈专业以来所遇到最难的角色,因为它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大家的,要为编舞家、舞者去服务。作为其中的媒介与桥梁,要转换编舞家的语言让舞者知道,犹如一个小小的翻译官,同时也可以示范,用我们的经验来告诉他们如何做合适的选择。”吴孟珂在随后谈到跨越多种艺术领域,用不同艺术形式达成关联时说,“我个人认知的舞蹈专业其实是靠音乐、文学、戏剧文本等不同专业领域来帮助的,包括个人经验与感受都是在舞蹈创作时或所在空间给予的,就像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一样,五感是必须要是打通的。空间带来形状、颜色,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工具,如何以身体转换形状?以颜色呈现温度,再用肢体表达,这些方式都是试图连结感观。有位希腊编舞家叫迪米特里斯·帕帕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她是学习美术出身的,而非舞者,所以你在她的作品中会看到整个西洋美术史,但却是用肢体来呈现的。”

0 (3)

吴孟珂担任排练总监的现代舞作品《熵》

在播放了吴孟珂在荷兰舞蹈剧场(NDT)演绎作品的合集后,她分享了自己如何以一个华人女性的身份在荷兰舞蹈剧场先后与一系列知名编舞合作的经历,“那里让我建立了要将整个感官打开的观念,每一个创作者的语言不同,想要表达的故事、肢体也不同,所以我们每天要在几个小时之内转换三种不同的舞蹈style,所以每一个人的感官都要敏感,随时去接收讯息,观察力也很重要的,通过观察他人的感知转换成我理解的一个部分。”吴孟珂说在那段时间,自己连刷牙时都在想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去呈现,由此,自由已完全没有极限,目之所及的每一件物体都变成一个节奏,可以通过身体来表达。

0 (4)

吴孟珂 x NOWNESS 《就地起舞:Dance in MAP》剧照

“舞蹈就是身体的律动与呼吸的节奏,尽管以肢体为主,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局限在肢体之内,还是要转换成我自己的理解、我的抽象的东西,很多时候舞蹈作品是多人合力的结果,需要讨论,经过彼此激发。”吴孟珂在分享中将舞蹈与音乐连接,她也强调对于审美的建立应该勇于尝试,“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可能会恐惧、害怕而不愿意触碰,但你总是可以在陌生的框架中找到有趣的部分,希望获得更多了解。也不需要担心懂不懂,感受是最重要的,即使不喜欢也是一种感受。”

0 (5)
0 (8)

;C(分号C)联合主理人念子轩在论坛现场

如吴孟珂所说,舞蹈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需要借助多领域的媒介使用来打通感官。舞蹈舞台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方式进行表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以新媒体艺术为核心的;C(分号C)就是一个涉猎互动装置、交互设计、CreativeCoding、Audiovisual、生成视觉、多媒体舞台灯光装置、影像导演的艺术团队。他们曾在宝龙美术馆举办《声音棱镜+》个展,参与上海⻘年艺术博览会、⻄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展览,也曾参与多个美术馆和艺术剧场的新媒体演出。

;C(分号C)的联合主理人之一念子轩重回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坦言如毕业答辩一般紧张:“我们团队完成的作品是通过技术来呈现,但运用的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本质还是艺术。”他强调了大众对新媒体艺术家的认知误区,也回溯了自己接触、热爱新媒体舞台的过程,“每一次舞蹈都是不同的,那取决于心态上的转变,而我们希望做到的是通过交互技术让舞蹈家可以更好地释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进行演出。”

0 (6)

深圳 · 光影艺术节《螺旋》

从代码的排列组合到影像处理、声音制作,念子轩说;C(分号C)希望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生成艺术、计算机艺术将不同的感知去融合,而这种期待与尝试会是未来持续的动力,“希望尽可能把这种艺术表达的内容与更多不同的领域去进行跨界尝试,成为埋在我们这个行业中的基因种子。其实我们就是把世间万物数据化,而呈现出来的时候又守着一种艺术家的坚持,把我们自己的感觉也代入进去。”

0 (9)

上海 · 宝龙美术馆《声音棱镜+》

在念子轩看来,数字作品并没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出发点就是计算机的各种属性,即使花屏也是新媒体艺术的元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花屏就是新媒体艺术。“人的感知永远很难去替换掉,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我们的出发点始终是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探讨的也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学习它没有办法去自我创造,而现在只有人类具有这个独特性,可以去通过自身的学习吸收,将感觉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

0 (7)
0 (10)

导演白雪在论坛现场

声音、视觉、音乐,种种媒介在嘉宾的口中立体而生动,而面向的电影堪称融多种元素于一炉的视听艺术,凭借电影《过春天》荣获诸多奖项的导演、编剧白雪认为在电影当中,人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共情”,这也是电影作品最需要去达到的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大多数电影中的情感往往都是非常具体的,例如亲情、爱情、友情等。但也有这样的一种电影,它并不是在表现情感,而是在描述一种情绪,这样的电影相对来说就会没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正如我们今天提到的严肃音乐、现代舞蹈以及新媒体艺术一样,这些艺术形式也都是在表达某一种情绪,而对于情绪的理解,每个观众都不尽相同。

在白雪看来,在电影中视觉的东西所占比例更高,而她写电影剧本时,脑海中已呈现出立体的画面,“那一场戏它的空气、光线、声音,包括演员脸上的汗等等,如此综合的结果用文字写成剧本时总是达不到的,需要一句句地描述出来。电影的丰富性在于,某个场景下,你可以听到车外划过的车的声音、远处的警笛的声音,近处你可以看到有风扇吹着演员的头发在动,演员脸上的汗与他们的呼吸声,他们的动作、光线,是多种手段去表现出来的一个气氛。”白雪说她最看重的也是这个气氛。

0 (8)

《过春天》剧照,2018

“电影要营造的是真实感,是通过很多东西的营造制造出来的一种真实感受,它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如何平衡虚实是很重要的。”白雪说自己在创作中同样需要调动自己对人物关系和情感的认知,但并不意味着照搬,她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个电影作品与更多观众去打通相互间的交流屏障。取景框内外的世界在白雪眼中是如此不同,而电影正是凝固和记录的艺术,导演正是做判断的人:“导演最后PK的是你对这个世界、对人的认知和看法,这个部分其实与任何力量、任何技法无关,最终还是落到表达上,就是你怎么看世界的独特的想法。”

0 (9)
0 (11)

左起:《艺术新闻》出版人曹丹、NOWNESS 现在 中国区出版人兼编辑总监肖耀辉、导演白雪、钢琴家陈萨、舞蹈家吴孟珂和新媒体艺术团体;C(分号C)联合主理人念子轩

一场围绕着“创意赋能女性”的讲座在《艺术新闻》出版人曹丹的提问下接近尾声,“面对不同领域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公平待遇,一个在创意行业、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女性,希望给予大家怎样的寄语,又如何赋予自己力量?

陈萨觉得自己从事音乐这一艺术门类是幸运的,“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充满着男性和女性、神性和人性的那种不同特质的作品,但在这条路上,某些时候你是雌雄同体的,需要去具备哪一些特质来集合在某一首作品中去体现,甚至对人性无止境地渴求与探索等都是人生的大课题。还是用作品说话会比较站得住脚,呈现属于你自己输出的一个美感会让自己比较有说服力。”

0 (12)

“5感新知——‘感’与‘知’的时代变迁”论坛现场

吴孟珂则表示舞蹈本身回归到人的肢体,有时在呈现肢体的过程会抛掉性别,“在这个时代我们会去讨论有关女权是有因可循的,但我所处的环境本身就是充满文化融合的地方,舞团中有23个不同国籍的人,大家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成长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习惯于包容。回归到自己,我觉得抛开性别的时候还是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专长去建立,从这个开始发展,那最后性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的能力、条件、状态。”

在白雪“创作面前人人平等,女性创作者和男性创作者面临创作的焦虑和喜悦是一样的”这样言简意赅的回应下,念子轩作为在场嘉宾中唯一的男性,给出了自己的视角:“我们团队中有女性,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的;C(分号C),很多构图、色彩是她们所擅长的,一些重要的判断也是在听取她们的意见下完成的,而我们的代码、程序、编程都是由一位女性完成的。”

如肖耀辉所引用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当文字进入空间,影像带来律动,音乐触发身体,艺术在感官交错中获得新的灵感。在边界模糊、信息过载的当下,先天的“感”与后天的“知”在嘉宾的分享下,仍将继续建立新的联系。

0 (13)

香奈儿女性艺术文化基金创立于2018年,致力于认可与支持女性在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舞蹈、音乐和文学在内的创意行业中的发声,并重点关注女性被忽视低估的领域。

行动、跨越、发现、承诺、代言、开放、辐射……“作为动词”的博物馆

在《艺术新闻》5月16日举行的线上论坛“跨越边界:将被重新定义的博物馆”中,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蔡影茜以及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徐坚为“博物馆”做出鲜活的界定,慷慨分享“跨越边界”的经历与反思,也留下了未解的问题。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