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Nov+ |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展陈合作再启动,追寻过去20年自然与装饰交织的当代设计史

Nov 16, 2020   TANC

在成立一周年之际,西岸美术馆带来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下的第二个重磅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呈现蓬皮杜中心馆藏和12位中国艺术家与设计师共百余件设计佳作,追寻一段自然与装饰交织的设计史,探索作品的奇思与想象。

11月初,在这段向世界亮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西岸美术馆自11月12日起,推出了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下的第二个重磅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与此同时,西岸美术馆也正在度过一周岁的生日。2019年11月8日,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开启其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过去一年间带来了6个展览,500余场活动,西岸美术馆的大门被推开了超过42万次,打开了中外文化对话交流模式的全新探索。

640 640 (1)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打破疫情的阻隔,此次西岸美术馆带来的“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是国内少见的聚焦设计领域议题的大体量美术馆展览,从多维度描绘了一幅以“设计”为线索跨越百年的“装饰”艺术图景,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纵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的难得机会。其中的百余件设计作品大多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另有来自12位中国设计师、艺术家的当代设计典范之作同时呈现,东西方之作的呼应与对照,构筑出难得一见的跨文化艺术现场。

640 (2) 640 (3)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在相对开阔且分隔灵活的展呈空间内,展览围绕“自然与装饰”、“碎形图案”、“阿拉伯式蔓藤纹”、“装饰与数字科技”、“设计与奇幻”与“珍奇屋”六个部分展开叙事,以此探索“装饰”在现当代设计中的作用与演变,并呈现其如何在设计、手工艺和数字世界之间构建起一场新颖的对话。

640 (4)本杰明·格兰多戈,《卧树长凳》,2011年
木雕配钢化硼硅玻璃底座,由天然实心橡木组合完成
2017年蓬皮杜中心馆友协会设计购藏委员会支持下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图片©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步入展厅,占据视觉中心位置的装置作品《卧树长凳》几乎完整保留了原始木的属性和自然的本质,十分克制地融入工业设计。由该作开启的展览第一章“自然与装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原始主义” (neo-primitivism)出发,讨论了设计者们“对自然之物的直接使用”和以自然材料为素材、将设计作品融入自然生长过程的概念。

640 (6)林芳璐,《她的石头》,2020年
来自《She》系列,自2016年起
棉布,棉线,木材350 × 620 × 60厘米
由艺术家和艺术+上海画廊提供支持
图片© All Rights Reserved

而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切割技术逐步发展的背景下,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碎形图案”和源自于植物卷须的“阿拉伯式蔓藤纹”在众多设计作品中得以无限地扩张延伸。例如Nendo设计研究所通过重复钻石的分子结构,打造出一把强有力且兼顾柔软与弹性的座椅;林芳潞在阿拉伯式蔓藤纹的启发下,将纺织手法运用到《她的石头》的设计中,把图案缠结在致密而有机的结构里,突破了装饰性实验的局限。

640 (5)马蒂亚斯·本特森,《钛质生长桌》,2016年
3D打印:钛、电子束熔炼(EBM® )
81× 140 × 66厘米
2016年在弗洛朗斯·戴高乐联合律师事务所和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友协会设计
购藏委员会支持下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马蒂亚斯·本特森图片© Audrey Laurans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装饰与数字科技”部分则着重呈现了3D建模、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和高科技材料的充分利用如何为装饰提供了新维度,解码“自然与超自然”的对话。其中,马蒂亚斯-本特森(Mathias Bengtsson)使用分析细胞裂化和骨骼生长的建模软件,模拟了藤本植物盘绕之间的流体运动,创作出一张极具未来感的《钛质生长桌》;罗斯-拉古鲁夫则在计算机技术的加持下,使用航空(炭纤维)和工业领域(ABS大分子)高科技材料,打造出一体成型的《银杏碳桌》。

640 (7)奈瑞·奥克斯曼,《水滴》,2010年
结构柱构造实验
丙烯酸,聚氨酯和聚氨酯(复合热塑性树脂)
67.5 x 131.5 x 3.6厘米
2011年在克雷格· 卡特教授和科学博物馆(波士顿)的支持下由艺术家赠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奈瑞·奥克斯曼图片©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640 (8)迈克尔·汉斯迈尔&本杰明·迪伦伯格,《数字怪物-石窟II 》,2017年
数字影像,彩色,有声,3分46秒
《石窟II》,2015-2016年
3D打印砂岩,绘画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图片由迈克尔·汉斯迈尔和本杰明·迪伦伯格提供
图片©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而继荷兰Droog 设计工作室在20 世纪90 年代发起的实验之后,—种反传统方法和概念设计出现了,彼时,“装饰转换为‘总体戏剧’体验和展开的‘奇幻’维度”。在“设计与奇幻”部分中,呈现了这场“叛逆”转变的代表性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的“虚拟的内部”系列沉浸式影片;此外,迈克尔·汉斯迈尔(Michael Hansmeyer)和本杰明·迪伦伯格(Benjamin Graindorge)的《数字怪物-石窟11 》(2017年)也令人印象深刻。该作参照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石窟,将自然与人工通过岩石和奇怪形状相融合,催生出纹饰精妙而繁复的建筑几何感装饰。

640 (9)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在借用了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珍奇屋概念的“珍奇屋”部分中,设计作品、植物照片、以及其他手工艺品之间展开了微妙的对话。

640 (10)

策展人
玛丽-昂热·布拉耶尔(Marie-Ange Brayer)
蓬皮杜中心设计和未来工业收藏部负责人

联合策展人
奥利维尔·泽图恩(Olivier Zeitoun)
蓬皮杜中心设计与未来工业收藏部

屏幕快照 2020-11-16 02.11.46左:Marie-Ange Brayer ©Herve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右:Olivier Zeitoun ©Herve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Q: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大多诞生于过去20年间,将展览叙事所辐射的时代定于这个区间的出发点是什么? 

A:(尽管展品大多诞生于过去20年间),从某种象征意义上来说,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安德里亚·布兰茨(Andrea Branzi)从1980年代开始,致力于天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融合与交汇,他所引领的独具象征意义的“新原始主义(Neo-primitivism)”是本次展览叙事的开端。比如在他的“Animali domestici”系列作品中引入自然的物理元素,可以通过引入形式可扩展性的维度来调整工业设计。

640 (12)奈瑞·奥克斯曼,《“长印鱼”盆骨系列》,2012年
来自《想象的生物:尚未发生的神话》
多材料3D打印,Connex500,刚性黑色与刚性白色材料TM
19.5 x 21 x 25厘米
2015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奈瑞·奥克斯曼
图片©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1960年代所提倡功能主义美学(functionalist aesthetic),认为装饰物是多余的,而到了1980年代初期,以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埃托雷·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为首的孟菲斯集团(the Memphis Group),则恢复了设计中的装饰性维度,并反对工业化设计背后的功能主义。为了追求形式的自由,孟菲斯“解放“了能充分传达其作品表现力的纹饰和装饰物。

Q:您与团队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A:最初的设想是展现所谓的“装饰”并非后期添加到物件上的元素,而是物件本身所固有的。纹饰来自于观赏类植物历史和大自然,但令人惊讶的是,过去20年间(从当代至数字时代的到来)的设计师作品将植物纹饰推至前列,然而那是一种经过计算的装饰,是通过数字模拟软件二次创造出来的。展览的六个章节和主题可以说是相互渗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为一种装饰元素的物质内在之自然。数字工具的使用催生了新型装饰图案,即碎形图案和蔓藤花纹,这也成为了展览的一大亮点。

640 (14)大卫·特鲁布里奇,《索拉灯》,2010年
松木胶合板,铝铆钉2017年购藏
直径:130厘米
2017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大卫·特鲁布里奇
图片©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Q:根据您的观察与研究,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手工艺和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

A: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中,经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制造出的第一件作品出现在设计领域。而2010年后,数字工艺的概念得到发展,这使工艺与数字工具的结合成为可能。以奥利维尔・范・赫尔普特(Olivier van Herpt)用3D打印制成的粘土花瓶为例,该花瓶便是融合了手工和数字方法。数字技术并非对立于工艺的存在,它反而显著增加了工艺的装饰潜力,MAD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便证明了这一点。

640 (15)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骨椅》,2018年
木质76 × 54 × 57 厘米
©艺术家,Sawaya & Moroni SpA,米兰(意大利)和MAD建筑事务所
图片:© Sawaya & Moroni, Milano, Italy

 Q:您曾提到“从古典时代到新艺术运动,装饰与大自然一直以来都是息息相通“,您是如何理解自然与装饰艺术之间的动态关系?

A:生物形态学(Biomorphism)是指各种受自然启发的创作形式,相关应用跨越了现代艺术、应用艺术和建筑领域。在这一范畴内,我们想展示当代设计师如何超越生物形态来重塑自然的生长过程,并将自然与装饰融合在一起。罗斯・洛夫格罗夫(Ross Lovegrove)创作的《银杏碳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张由极轻的碳纤维材料制成的桌子,以银杏叶三片花瓣的形状在空间内延展开。通过使用数字模拟软件(该软件随后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罗斯・洛夫格罗夫重塑了生物的动态性,超越了自然和仿生学的想象。

640 (16)罗斯·拉古鲁夫,《银杏碳桌》,2007年
碳纤维,72(高) x 126(直径) 厘米
2014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罗斯·拉古鲁夫
图片©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Q: 此次展览中,您认为哪三件作品值得观众的特别注意? 

A:我们选择的以下三件作品是反映与装饰相关的设计史之重要转折的典型范例,讲述着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之演变:

1、安德列亚・布兰茨,《Foglia Lamp》,1988年

640 (17)安德列亚·布兰茨,《叶灯》,1988年
亚克力玻璃, 桦树
25 × 45 厘米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安德列亚·布兰茨
图片© Jean-Claude Planche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首先是安德列亚・布兰茨(Andrea Branzi)在1988年创作的《Foglia Lamp》,它借数字制造过程完成了甲基丙烯酸酯片的风格化处理,作品中有一片几毫米厚的、通体发光的叶子,落在一小块木头上,把我们带回了自然的另一个维度,极为灵巧。

2、帕特里克・乔因,《“牢固”椅C2》,2004年

640 (18)帕特里克·乔安,《“牢固”椅C2》,2004年
3D打印:聚合环氧树脂,立体光刻设备(SLA)
77 x 40 x 54厘米
2010年MGX by Materialise捐赠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Agence Patrick Jouin ID图片©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接着是法国设计师帕特里克・乔因(Patrick Jouin)在2004年创作的《“牢固”椅C2》,它是第一件由3D打印技术制成的作品,呈长茎草状,仿佛正被风吹起。我们发现,在数字制造过程中,“自然”形式的出现是非常富有诗意的。

3、约里斯・拉曼,《骨型躺椅》,2006年

640 (19)约里斯・拉曼,《骨型躺椅》,2006年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 Joris Laarman
图片来自蓬皮杜中心官网

其三是荷兰设计师约里斯・拉曼(Joris Laarman)于2006年创作的《骨型躺椅》。这是第一件使用数字工具(3D优化算法)来重塑生长过程的作品,呈现了人体骨骼的生长变化,它不再直白地展现自然,而是借数字科技对对象进行改造,将之转变为复杂的装饰形式。

 Q:此次展览也吸纳了多位中国著名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为何选择这几位艺术家参展?宏观角度上,您如何看待东西方艺术家/设计师在该领域内实践与探索的异同、各自的特征?

A:这次展览旨在让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设计作品与12位中国设计师之作发生对话。我们并未对今天中国设计领域内的问题作出详尽解答,而是想以借此议题,介绍当前装饰品被使用和突出的多种方式。

640 (20) 640 (21)谭志鹏,《生肌系列小凳》,2016年
来自《生肌》系列,2016年
黄铜
65 × 55 × 55厘米
Edition de 10 + 2 EA
Edition of 10 + 2 AP
Courtesy Tan Zhipeng and Gallery ALL

参展的当代中国艺术家、设计师或建筑师皆通过当代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比如新技术的运用等,为传统技术带去了崭新的视角。这可能是全球趋势,但他们所探索的丰富传统是中国特有的,也展现了其在设计领域内为中国与西方建立联结的能力。

640 (22)邵帆(昱寒),《王椅》,2010年
梓木,榆木103 × 104 × 50厘米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Beijing
© 邵帆
Photo © 邵帆

有些作品的确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例如邵帆的那件《王椅》是根据明椅,明朝的象征,重新创造而来的。这件作品质疑了动荡之中(历经迅速而彻底的社会变革和美学类型转型)中国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从更普遍的角度而言,也质疑了装饰品和自然的角色。而实际上,如今所有的创作者,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在使用建构了共同基质的数字工具。

 Q:您也提到,出于作品维护方面的考量,这次展览无法呈现由生物材料制作的作品,而该类作品带有极大魅力。能否举例具体聊聊该类作品所包含的独特魅力及其在设计领域的特殊意义? 

A:其实最近有一件极具装饰性的作品被纳入了我们的馆藏,它是来自荷兰Klarenbeek&Dros工作室的“菌丝体椅子”(Mycelium Chair)。其交错的形状如树枝般,由活蘑菇菌丝体经3D打印而来,给人以非常手工艺的印象,呈现出蘑菇的真实生长状态。但是这也是作品比较脆弱的原因,很可惜无法被运输。采访/撰文  Wentin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展期: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西岸美术馆

NOV+2020上海艺术季特别策划
出版人 曹丹
主编 叶滢
责任编辑 孟宪晖、童亚琦、林佳珣
版式设计 詹静怡
客户经理 虞萱萱
出品《艺术新闻》

 

龙卷风也无法阻止他的创作,弗朗西斯·埃利斯在香港的“边境与游戏”

当疫情席卷全球,弗朗西斯·埃利斯在社交媒体上所透露的行踪回归寂静,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不会在今年十月底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开幕的个展“水限__陆界:边境与游戏”中现身。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