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NOV+ | 坏女巫、粉红豹和罗杰先生…在Prada荣宅,寻找亚历克斯·达·科尔特和他的57个“变体”

Nov 16, 2020   TANC

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2018年创作的《铅笔橡皮恶魔》在Prada荣宅变成了“加倍立方体”,他邀请观众沉迷在卡通人物和美国文化符号构成的炽热的梦和多元的宇宙。

640亚历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静帧,2018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早上好,罗杰斯先生为您呈现《橡胶铅笔恶魔》,一部由57幕组成的戏剧”,霓虹色背景的“筹码”上翻滚显示出这样的欢迎字样。身着标志性开衫毛衣的美国著名儿童教育节目主持人“罗杰斯先生”(Mister Rogers)出现在立方体的投影表面上。不过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眼前这位“罗杰斯先生”并非来自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中的真实历史人物,而是由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经过悉心化妆之后扮演的。

640 (1)亚历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静帧,2018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11月13日,美国观念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在中国的首次个人展览“橡胶铅笔恶魔”(Rubber Pencil Devil)在Prada荣宅拉开帷幕。展览由普拉达基金会的策展团队与艺术家联合策划。本次展出的作品《橡胶铅笔恶魔》源自艺术家2018年为第57届卡耐基国际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创作的影像。在最初版的《橡胶铅笔恶魔》中,艺术家选取了57个贯穿美国大众媒体的历史人物或是意象,运用其标志性的饱和色调和扁平化视觉效果,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出一幅幅荒诞与戏谑的场景;而在此次Prada荣宅的展览中,达·科尔特选择了57幕中的51幕,将原本的视频剪辑成为多个片段,并将影像从多个角度投射到分布于Prada荣宅建筑之中的19个大型正方体表面。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合建筑特点、视觉经验、观展体验,打造出一件具有强烈沉浸式体感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

640Prada荣宅“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Prada荣宅
《相较铅笔恶魔》变成“加倍立方体”

当观众步入Prada荣宅,就会在不同空间内看到数个高及屋顶的正方体体块。影像片段便投射于体块的正方体立面,模仿令艺术家着迷的”超级8”相机生成的图像形态。“我想到了德国电影导演洛特·雷妮格(Lotte Reiniger)的多面相机”,达·科尔特在接受普拉达基金会策展人卡洛·巴巴蒂(Carlo Barbatti)的采访时,解释了此次结合Prada荣宅建筑特点对作品的展示形式进行再次创作的原因。Prada荣宅的内部结构错落有致,穿梭于其中,所见景致可谓一步一景;而先锋电影导演雷妮于20世纪初期发明的多面相机则超越了二维平面的局限,为观众的实现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景深。

640 (2) 640 (3)上:Prada荣宅;下:上图中Prada荣宅空间里展示着亚历克斯·达·科尔特作品《橡胶铅笔恶魔》,摄影:Alessandro Wang

“空间的重构让我想起了人们往往通过折纸的办法来解释‘加倍立方体’的几何难题”,达·科尔特在采访中说。“纸张被折叠后,就可以应对无法用直边解决的数学问题。”除了卡耐基国际展之外,《橡胶铅笔恶魔》还曾经参与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并于2020年春季在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展出。在此前的展览中,达·科尔特都借鉴了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于1976年在费城设计的富兰克林场(Franklin Court)作为结构参考,在相应的展厅中使用笔直的霓虹灯管搭建出建筑的骨架,并为建筑内部安放了座椅,仿佛为观众搭建出一幅居家的客厅场景。然而在此次展览中,Prada荣宅可谓在一定程度上化身富兰克林场,以其风格独特的建筑形态,打破以往使用“直边”霓虹灯管空间构建的方式,将达·科尔特再次创作之后层次丰富的《橡胶铅笔恶魔》包裹其中。

640 (4)亚历克斯·达·科尔特,使用霓虹灯管搭建出搭建出居家的客厅场景,图片来源:Dallas News

“在Prada荣宅,《橡胶铅笔恶魔》变成了‘加倍立方体’。这是一部正如同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对运动中的人体进行逐帧解剖的电影。在《橡胶铅笔恶魔》中,我们通过沉浸的方式,研究并剖析卡通人物和西方修辞,亲身经过平面维度,进入立体的世界”,达·科尔特继续解释道。“这是一个炽热的梦,一个多元的宇宙。”

用电视构建
复杂的当代美国肖像

就在展览开幕之前的一周,美国经历了2020年总统选举。自从特朗普于2016年当选以来,这次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总统选举尤其被众多媒体和个人视为重塑美国民主制度信息的重要时机。然而拜登与特朗普之间的计票“拉锯战”自从11月3日选举日开始,一直持续至美国东部欧时间11月7日下午,直到拜登在关键的“摇摆州”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获胜才最终锁定胜局。自从星期二以来,美国各大电视台几乎24小连续不断地报道选举的进展;而电视机前面则是焦虑等待结果的人们。

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曾经在1956年的《美国》(America)中这样写道:“美国是我从电视里的得来的印象”。如果说电视节目塑造了美国人的文化品味,那么电视也面向世界,传递着美国的政治话语,构建着美国的国际形象——在过去一周尤其如此。而对于达·科尔特来说,电视对他则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如何了解我的生活,我的政治,我的信仰?我如何了解我的爱?我或许从家人那里了解,但大部分我还是从电视里了解到的”,达·科尔特曾经在Art21为他拍摄的记录片中说。

640 (6)Prada荣宅“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橡胶铅笔恶魔》中有这样一幕:在庄重的号角声中,“自由女神”手持燃烧的火炬,眼神疲惫却目光坚定。然而突然之间,“自由女神”的眼睛中流露出惊恐的神色,身体开始颤抖,手中的火炬也摇摇欲坠,最终随着“自由女神”愈发不稳定的身体一同坠落。这幕名为《风在吹》(The Wind Blows)的片段似乎暗示着达·科尔特于2018年创作《橡胶铅笔恶魔》时美国的社会图景与政治气候;而这股吹到了“自由女神”的“风”,似乎也具有着不言而喻的暗示和指向。而在另一幕《所以此剧应到此结束,事实上它已结束》(So The Play Should End Here, Actually It’s Finished)中,“自由女神”从窗户钻出,手中抱着一台还在莹莹发光的电视机,似乎想要逃到哪里去。值得一提的是,达·科尔特在创作《橡胶铅笔恶魔》时还提取了金斯伯格《美国的衰落》(Fall of America)中曾经用于60年代末的美国文化符号和语汇,其中就包括《风在吹》这一幕名称的来源。达·科尔特将文字穿插展示于滚动的“筹码”上,构建出一场跨越历史与空间的对话。“50年后的今天,或许我们又来到了类似的时间点”,达·科尔特说。“我们需要一些具有同情心的对话。(我想)如果我将金斯伯格的文字与我的图像放在一起的话,我或许就能勾勒出美国的样子。”

进入虚实渐变地带
寻觅每个角色表皮之下的真实 

除了“罗杰斯先生”和“自由女神”之外,《橡胶铅笔恶魔》中还包含了诸多历史悠久的美国经典大众文化形象,例如“大力水手”(Popeye)、“兔巴哥”(Bugs Bunny)、“粉红豹”(The Pink Panther)等。然而除了这些来自人们记忆深处的卡通形象,达·科尔特还在其中打破既有的逻辑框架,演绎了介于虚构角色和真实人物之间的形象。

屏幕快照 2020-11-16 01.37.46亚历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静帧,2018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多重身份层次的叠加与不同维度之间的过渡是达·科尔特近年来诸多创作中展现的重要主题。他曾经看到过一张《芝麻街》片场的照片:身上还穿着“大鸟”(Big Bird)双腿道具服装的木偶大师卡罗尔·斯皮尼(Caroll Spinney)跪在地上,双手操控着另一个木偶——住在垃圾桶里的“奥斯卡”。“我想,这是多么美妙的渐变瞬间”,达·科尔特说。

640 (10)Prada荣宅“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达·科尔特在《血红布鲁斯》(Blood Red Blues)这一幕中演绎了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扮演卡罗尔·斯皮尼的达·科尔特腿上穿着“大鸟”的橘红色脚掌,身上穿着亮黄色上衣。这位“斯皮尼”坐在一把高脚凳上,正向着面前一个有失比例的巨大酒杯倾倒葡萄酒;而身旁的垃圾桶里则是现实中由斯皮尼操纵的另一个《芝麻街》木偶“奥斯卡”(Oscar the Grouch)。那么如果这位“斯皮尼”正在喝酒,那么是谁在操控活动的奥斯卡?这位正在喝酒的究竟是“斯皮尼”,还是电视机前孩子们喜欢的“大鸟”?《血红布鲁斯》讨论的正是达·科尔特对于这类“渐变瞬间”的关注,以及他在每一个角色的表面之下所看到真实、细腻、柔软的真实。“你不可能同时体验两者。操控‘奥斯卡’的木偶师不可能同时看到‘奥斯卡’,因为他在舞台下方。对我来说,区分这两种现实是非常复杂的”,达·科尔特曾经这样说。

640 (11)Prada荣宅“Alex Da Corte:橡胶铅笔恶魔”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另一个反复出现在达·科尔特近年来创作中的形象则是《绿野仙踪》里的“西方坏女巫”(The Witch)。在《游手好闲》(Total Bummers)一幕中,“西方坏女巫”和“奥斯卡”同时出现,口中唱着美国乡村歌手比尔·麦克(Bill Mack)1958年的歌曲《蓝》(Blue)。在达·科尔特来看,作为离散于“完美”、“快乐”、“幸福”等主流叙事强行构建的积极形象之外的意象,“西方坏女巫”可谓是一个“完全被误解了”的形象。。“一栋房子砸中她的姐妹,这太悲伤了,换做我的话我也会不安的。对我来说,多罗西(Dorothy)只是一个有问题的无聊的白人女孩,但是女巫则是一个有意思的绿色人物。她背后有严肃的故事”,达·科尔特曾经在Art21的记录片中说。

640 (12)亚历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静帧,2018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而在此次接受普拉达基金会策展人卡洛·巴巴蒂(Carlo Barbatti)的采访时,达·科尔特还从女巫的“不幸”进而谈到学者萨拉·艾哈迈德(Sara Ahmed)提出的“不快乐的自由”的酷儿空间。“西方坏女巫,对我来说已经成为艾哈迈德所说的异化精神(spirit of alienation)的体现。女巫成为我更倾向于栖身其中的外衣。我并不是说不幸最适合我,我只是通过她的观点,从最熟悉事物的边缘观察舞台、幕前和潜伏在帘幕外的一切事物。”

640 (13)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肖像,摄影:Constance Mensh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亚历克斯·达·科尔特于1980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卡姆登,现居住在费城。他曾经在在父亲的出生地——委内瑞拉度过童年。这段经历也极大影响了达·科尔特在作品中对于高饱和色彩的运用。“在往返委内瑞拉那些对我至关重要的旅行中,我将颜色带在身上”,达·科尔特在接受普拉达基金会策展人马里奥·马尼蒂(Mario Mainetti)的采访时说。在此次展览中,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将Prada荣宅的窗户使用半透明的彩色纸进行遮盖。当阳光倾泻,室内空间便呈现出不同色调的各异氛围。“这是年轻人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颜色是一条漫长而蜿蜒的路”,达·科尔特说。

640 (14)亚历克斯·达·科尔特,《橡胶铅笔恶魔》,静帧,2018 © Alex Da Corte, courtesy Sadie Coles HQ, London

而当他回到美国之后,达·科尔特还在匹兹堡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这也解答了他在《橡胶铅笔恶魔》中对于诞生于匹兹堡的电视剧集《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匹兹堡品牌亨氏蕃茄酱、“亨氏57”广告词等当地文化符号的熟稔与情怀。然而面对《橡胶铅笔恶魔》中这些对于美国本土文化符号的引经据典,生长于这一特定环境之外的观众不免会感到颇为陌生。但是达·科尔特却并不担心。“无形和未知是我工作中喜闻乐见的一部分”,达·科尔特说。“我并不期盼从观众或艺术品中获得什么”;一切的获得都将是“有机生发”出来的结果。撰文/Laura Xue

Alex Da Corte
橡胶铅笔恶魔
展期:2020年11月13日-2021年1月17日
?Prada荣宅

NOV+2020上海艺术季特别策划
出版人 曹丹
主编 叶滢
责任编辑 孟宪晖、童亚琦、林佳珣
版式设计 詹静怡
客户经理 虞萱萱
出品 《艺术新闻》

 

 

Nov+ |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展陈合作再启动,追寻过去20年自然与装饰交织的当代设计史

在成立一周年之际,西岸美术馆带来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下的第二个重磅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呈现蓬皮杜中心馆藏和12位中国艺术家与设计师共百余件设计佳作,追寻一段自然与装饰交织的设计史,探索作品的奇思与想象。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