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至12月,贝聿铭与卢爱玲夫妇的艺术收藏将于佳士得纽约、香港和巴黎举行的秋季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亚洲二十世纪艺术和中国书画各类拍卖中亮相。
贝聿铭与卢爱玲夫妇藏尚·杜布菲,《手推车》(La Brouette),1964年,图片由佳士得提供
贝聿铭与卢爱玲夫妇的藏品相当可观,其中包括与贝氏私交甚笃的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和赵无极,另外还有法兰兹·克莱因(Franz Kline)、张大千、齐白石、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 亨利·摩尔(Henry Moore)、雅克·利普兹(Jacques Lipchitz)、许士骐和野口勇等人的作品。佳士得称作品总价值预计超过2500万美元。
贝聿铭与卢爱玲夫妇藏亨利·摩尔,《侧卧像》(Reclining Figure),1983年,图片由佳士得提供
这些藏品显示出贝聿铭本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质,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一脉相承。在上海的少年时代即钟情好莱坞电影,1930年代赴美留学之后,贝聿铭更是一生都与现代艺术史纠缠在一起。1935年柯布西耶访问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有机会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相处两天,并认为这是他“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贝聿铭在哈佛设计研究院的老师是包豪斯创始人格罗培斯(Walter Gropius)。对于祖籍为苏州的贝聿铭来说,早期立体派雕塑中的光,和中国园林带给他的影响是同样大的。
贝聿铭在纽约家中留影,身旁莫里斯·刘易斯和尚·杜布菲作品 © MARYLAND COLLEGE INSTITUTE OF ART (MICA), RIGHTS ADMINISTERED BY ARS, NY AND DACS, LONDO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 ADAGP,PARIS AND DACS, LONDON; PHOTOGRAPH, TONY CENICOLA/THE NEW YORK TIMES/REDUX/EYEVINE
作为收藏家,贝聿铭曾在访谈录《贝聿铭谈贝聿铭》中回顾道:“很早之前我就对艺术以及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有了些看法,并开始对艺术感兴趣。这里我指的是西方艺术,而不是东方艺术。最早引起我兴趣的是抽象表现派艺术,我和我太太在1950 年代就购买了徳库宁和克莱因的作品,至今仍收藏着。毫无疑问,建筑是一种艺术形体,因此,当我开始感受到立体派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共同点时,我对立体派的兴趣自然也随之提高,柯布西耶的作品在这方面对我影响很深。回到艺术收藏这个话题上,应该说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我既没有实力,又没有时间。但我有一些朋友帮忙,如今为数不多的这些藏品大多来自朋友……我对西方艺术的兴趣始于1940 年代,那时我和太太常在星期六下午逛了一家又家的画廊,但我们现在不去了。不过也正是因为逛画廊,我才认识马蒂斯 (Pierre and Tana Matisse)。”
卢爱玲与贝聿铭,香港,1988年,由卢爱玲及贝聿铭家族档案提供,图片来自佳士得
贝聿铭的妻子卢爱玲(原名卢淑华,Eileen Loo)于2014年逝世。这位女主人是贝聿铭收藏的功臣。卢爱玲厨艺高超,擅长举办客厅沙龙,这对贝聿铭与西方艺术家们或与张大千等海外华人维持良好的友谊,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卢爱玲更凭着过人的慧眼,令二人得以造访杜布菲及利普兹等人的工作室,并直接买下多幅作品。在艺术品的选择上,有人评价她“拥有极强的策展人眼光”(Eileen possessed a particularly strong curatorial eye)。
1978年,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East Wing)开馆之际,建筑中的一个亮点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像刀锋一样的楔形凸出物与这个美术馆现代主义风格的西馆相并列。许多访客都忍不住去伸手试探这个19度角的边刃,以至于它很快就变得平滑,并且直到今日,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不得不定期清理游客在上面留下的污渍。
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1990,图片来源:bluffton.edu
另一件位于东馆同侧的作品也同样让人“难以释手”——亨利·摩尔的《刀锋、镜子》(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1977)。而这件重达5吨、屹立在建筑物入口左侧的铜雕作品,正是由贝聿铭委托完成的。摩尔的《刀锋、镜子》与贝聿铭为东馆建造的刀锋,二者的融合关系远不止命名上的重叠。这件庞大的雕塑改自摩尔之前的一件作品,作品一个表面有被削切过的表现效果。尽管圆弧状、具有生物形态的铜像整体暗淡,但平滑的面部做了金色的镜面处理——与建筑石质的边缘形成对比和互补。贝聿铭和亨利·摩尔也曾合作过其他项目,但此前贝聿铭从未委托亨利·摩尔制作出如此巨大的作品,摩尔也从未给其它建筑师做过如此规格的作品。
贝聿铭委托亨利·摩尔为国家美术馆的东楼设计的《刀锋、镜子》(1977年) © THE HENRY MOORE FOUNDATION; PHOTOGRAPH © MRS. GEMSTONE.
在提及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回忆时,贝聿铭儿子贝礼中说道:“许多艺术家都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与我父亲结为挚友,尚·杜布菲,摩尔,安东尼·卡洛……我父亲在项目工程中,都委托他们创作了重要作品。”(杜布菲作品《欢迎派对》因成本和政治原因没有完全实现,但半成品还是在开幕式亮相。)
作为藏家,贝聿铭为家中购置了战后当代艺术作品,作者都是他熟悉而钦佩的艺术家:尚·杜布菲、安东尼·卡洛、威廉·德库宁、法兰兹·克莱因、巴内特·纽曼和雅克·利普兹等。
贝聿铭夫妇家中展示着他们的收藏,图片由佳士得提供
在贝聿铭的办公室中,早先放了一幅他喜爱的莫里斯·刘易斯(Morris Louis)作品,后来又换成了一件被他视若珍宝的阿尔·赫尔德(Al Held)作品。这样说或许更准确:贝聿铭将他与艺术家的友谊转化为了自己的收藏。据贝礼中说,贝聿铭拥有的艺术品大多来自艺术家朋友馈赠。
赵无极,《27.3.70》,图片由佳士得提供
贝聿铭的女儿贝莲回忆与父母的旅行经历时说道:”无论到访哪个国家,总会有朋友接待我们,当中不少是艺术家、建筑师、画廊东主又或博物馆馆长。他们非常尊敬对方,关系亲厚。记得我们每次到访巴黎,都会拜访我称为‘无极叔叔’的赵无极并欣赏他最新画作。多年后,我记得有一次与安娜丽·纽曼(Annalee Newman)结伴游览威尼斯,我很喜欢她,她就像祖母一样。她和巴内特·纽曼、还有安东尼·卡洛、野口勇和彼埃·马蒂斯夫妇经常到我们家中作客。”
与艺术家的友谊也在相当程度上对贝聿铭本人的设计有所影响。生于北京、后生活于巴黎的画家赵无极,是贝聿铭的终身挚友。当法国文化部长艾米利·比亚斯尼(Emile Biasini)为卢浮宫翻新项目物色建筑师时,也是赵无极将贝聿铭介绍给了前者。
随着2019年艺术市场秋季拍卖的启动,贝聿铭与卢爱玲的收藏将进入全球藏家手中,品味塑造者贝聿铭的收藏品味与故事也将影响下一代的藏家。(撰文/Kriston Capps、姜伊威, 翻译/姜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