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艺术联结·设计未来 | 我们的未来由设计定义吗?

Jul 21, 2019   TANC

7月19日,由 Polestar 极星和《艺术新闻》联合举办的“设计未来”(Design for Future)沙龙于杭州木守西溪酒店进行。沙龙围绕什么是今天的“好设计”、可持续概念如何影响当代与未来设计趋势、设计中的情感实践、未来设计中的美学价值以及未来是否由设计定义五个议题,邀请 Polestar 极星设计总监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Maximilian Missoni)、挪威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及总经理罗伯特·格林伍德(Robert Greenwood)、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项目负责人陈晨、深圳设计互联首任高级策展人陈嘉莉、ArchUnits 一栋工作室创始人张朔炯,以及品物流形、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从跨学科角度出发,共同创想一份“未来设计蓝图”

200 201

“设计未来”沙龙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沙龙主持人曹丹,嘉宾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张硕炯、罗伯特·格林伍德、陈嘉莉、张雷、陈晨

什么是今天的“好设计”?

沙龙主持人、现代传播集团文化艺术平台总裁曹丹在沙龙开始提出,“设计”是一个动词,探讨如何设计未来,便是探讨如何设计未来的城市与乡村、建筑、日常物件、出行工具、道路系统、垃圾处理等等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援引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好设计10条标准”,曹丹向来自不同领域的六位专业人士提问:什么才是今天的“好设计”?

202

沙龙主持人曹丹

 

汽车设计出身的马克西米利安认为,好的汽车设计需要从其它品牌或行业中获取必要的灵感,而电气化技术与自动化驾驶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思考在创造新品牌时,不应只是做细节上的简单改变,而需要重新考虑什么才是合适的设计。”

203Polestar 极星设计总监马克西米利安·米索尼

负责设计刚刚落成的 Polestar 极星成都生产中心的挪威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致力于增强人们对周围环境、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居住的物理空间的感觉。事务所合伙人及总经理罗伯特指出,“好的设计是关乎人的,因为建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人服务。

204挪威 Snøhetta 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及总经理罗伯特·格林伍德(中)

从建筑角度出发,张朔炯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回应时代的议题,并提出好的解决策略。”西班牙塞戈维亚的标志——建于公元1世纪的高架引水渠——便是古罗马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中的半圆形拱设计并非出于美观的考量,而是因为拱形能将水从高山引入城市,“这对古罗马时期来说就是很好的设计,它回应了当时的技术与生活方式的议题。

205西班牙塞戈维亚古罗马时期高架引水渠,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同样从建筑的角度出发,陈晨指出西方建筑师对于设计的理解必定来自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工业技术发展。但特定的风格并非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要旨,“好设计对我们来说,一是要知道身在何处,二是要知道身在哪个时代。基于这两点的设计,才能让人对于建筑物产生情感。”

206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项目负责人陈晨

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以油纸伞的设计举例,说明好的设计同样应成为文化的承袭。基于农业时代的自然环境而设计,油纸伞的使用持续了上千年。每一把纸伞都由一根竹子制成,或椭圆或自由形态的竹子分成72个扇形,便成为油纸伞的72根伞骨。“我一直认为设计的未来不一定在未来,也可能在过去。”张雷表示。

 

207传统油纸伞制作过程,图片来源:品物流形

208以油纸伞为灵感的户外装置,图片来源:品物流形

对于价值的表达,亦是设计互联首任高级策展人陈嘉莉的重要考量。她谈道:“设计本身就是去解决一些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设计师是否有社会的意识,是否知道人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第一。第二是设计师是否了解如今科技的发展,如何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运用技术。第三,思考设计时不仅仅考虑材料或者制造过程是否环保,而是它有没有引发人们去思考环保的问题,或者改变人的行为。”

209深圳设计互联首任高级策展人陈嘉莉(右)

 

“可持续”如何影响当代与未来的设计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与工作方式,包括联合办公、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化制造与开源设计。人们的思考与互动方式不断改变,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的设计。在这种设计趋势之下,可持续的概念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电动车的诞生,不仅为“视觉为主导”的工业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且颠覆了过去“中心化的城市设计”。功能和技术导致了设计的变化和革新,甚至美学的更新。对此,马克西米利安表示:“可持续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大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未来商业进程与商业发展模式,很多产业必须进行更为深度的考量,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思。对于客户群体来说,如果能有一种共享意识指导未来的共享实践、交往方式与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可持续性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体现的最佳方式之一。这对电动车产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10“设计未来”沙龙现场

在建筑领域,张朔炯认为实现可持续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新的技术革命减少能源的消耗;另一种是将已经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东西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无论是产品、建筑还是城市。”有数据表示,中国自2000年之后消耗的混凝土已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所消耗的混凝土。“中国经历过了大规模建设时期,现在已经渐渐进入更加精细化运营和耕耘的城市阶段。”

 

211 212

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静安商楼改造项目,图片来源: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

然而,在现有的技术发展阶段,在很多情况下材料或是生产过程仍然无法达到可持续的目的,对于环保的定义亦十分复杂。对此,陈嘉莉与张雷都认为,可持续的设计更多是在于可持续的行为方式。陈嘉莉表示:“能不能鼓励人们当地取材,用当地工人去创造设计的产品,对于环保与文化的身份非常重要。”现生活在山村的张雷以当地村民的传统生活举例,指出即使与现代生活相比,传统生活方式以低消耗和高循环的特点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我觉得减法更容易。”

然而面临人类社会不停前进的事实,能源消耗与创造需求实则无可避免。“可持续环保在我们的理解中是一种策略和看问题的方式,一个计算的模式。”陈晨表示。在让·努维尔设计中国国家美术馆的过程中,在建筑内部预留了20%左右的扩展空间,预留给美术馆未来大量未知藏品。“我们更倾向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13 214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国家美术馆优化设计,图片来源: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

营造,智造,创造——设计与人

在当下,传统手工艺与智能技术向着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作为论坛举办地的杭州,既拥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同时也是中国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领先的智慧城市。如何在高速的城市生活和人自然呼吸的节奏之间找到平衡,亦成为当代设计师的重要考量之一。

 

215“设计未来”举办地杭州木守西溪酒店

围绕设计如何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的问题,三位建筑设计师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张朔炯以苏州钟书阁的室内设计为例,思考传统的物理空间如何在快速的互联网变化中承载不同的功能。“我们后来对书店的答案,是将它变成了一个精神场所,因为它的功能意义在削减。这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设计师需要有很快的学习能力跟上时代的变迁。”

216 217

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苏州钟书阁改造项目,图片来源: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

罗伯特强调了生产过程对于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影响,在获得新的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工匠精神与技艺流传下去,“尤其是要将人类的本性与建筑的本性结合起来。”

 

陈晨聚焦在全球化背景中,建筑师话语权的缺失。他坚持空间一定是服务于人及人的情感这一原则,“空间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人到达这里后才会产生熟悉感或依赖感。而不是去迎合或者创造一个更适应于当下经济模式的建筑与空间。

 

218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广州腾讯总部大厦设计方案,图片来源:让·努维尔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设计互联2018年的展览“造物新时代”中,再次提及传统的“工匠精神”,并展示了丰富的创意设计实践如何重新激发工艺的生命力。作为策展人,陈嘉莉分享了这一展览的初衷,“首先,在数字化的时代,人们接触的信息与产品普遍同质化,从而希望回到传统中挖掘新的价值;第二点是批判性的创造,在我们创造的过程当中,手和脑袋的互动往往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结果,因此手工艺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十分重要。”

 

张雷的融设计图书馆展示了中国31个省数百种手工艺的每一个制作过程的工艺和材料,并邀请数字与工业领域的设计师进行驻场设计。他表示:“中国的很多传统手工艺,也告诉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材料,如何对待木头、土、陶瓷、铜。其实所有这些方法,有可能与我们现在的数字技术会产生很有意思的结合。”

219竹叶纸生产过程,图片来源:品物流形

从“少即是多”到多元审美——未来设计中美学的价值

 

20世纪中期的德国现代主义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无数设计师,包豪斯功能至上的准则与其影响下的国际主义风格也曾在20世纪风行世界。今天,全球化进程使设计美学走向更为多元。关于美学价值在未来的设计中所占有的位置,答案也不尽相同。

 

作为极简主义设计的传承者,Polestar 极星也回到了更好的以功能为趋导的设计理念。“随着逐渐向新的技术进行迁移,我们可以回到那个极简功能主义的理念来实现‘少即是多’的目标和功能。在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将会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人与空间的合作关系。它也会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重新设计我们的空间与环境。”马克西米利安说道。

220Polestar 1 ,图片来源:Polestar极星

张朔炯从美学的两个层次进行探讨。从美学本身出发,“少即是多”与极简主义并非只存在与一个文化中,东方传统美学中的留白与日本的极简能很好的印证东方文化共通的内核;美学同样关乎事物本质,设计的差异关乎生活环境的差异,而现代技术能够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行为拉动到同一个层面,科技的发展自然会将美学引导至更为集成的趋势

221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设计的江苏圆陀角游客中心,图片来源:ArchUnites 一栋设计工作室

然而美学不是亘古不变的,也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罗伯特认为:“产品本身是否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可持续,是否有助于保护我们的星球,这才是真正美学价值的最高境界。”陈晨则强调“少即是多”作为20世纪中期去装饰化宣扬的时代局限,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鼓励本土文化的发展,不能坚定地认为某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美的判断力以及审美体系的建立在当下的中国至关重要。”

 

此外,陈嘉莉提出,对于新材料的探索与材料之美在未来的设计中亦是重要一环。张雷则着眼中国设计师对于设计语言边界的拓展,“新语言的产生,很有可能来源于古老的材料和工艺,同时被应用到现代技术与现代生活中。

222融·竹,巴黎卢浮宫克鲁斯厅,图片来源:品物流形

我们的未来由设计定义吗?

有人认为,人类的未来将由设计定义。设计在未来的社会进程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或者说,设计的定义是否也会在未来迭代?张朔炯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如果仅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单一的角度来看,设计并不是定义未来的工具;如果用一个更加广泛的含义去看设计,将其理解为连接起各个学科的设计思维,则会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在当下,科技领域的设计工作也会纳入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陈嘉莉同样认为,“未来的设计一定是跨领域协作的机制。

223Hyperform将允许建筑师共享建筑模型,图片来源:dezeen

在推论未来的同时,陈晨也强调当下的重要性。在香港,建筑的审美价值几乎已丧失,经过精确计算的楼间距、层高、窗口宽度只剩下纯粹的功能性。“这是我们面对的当下,也可能是未来人类生活的空间。但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否存在,关乎社会和经济模式,亦关乎审美判断力。”

224香港城市景观,麦克·沃尔夫(Michael Wolff)《Architecture of Densitiy》系列,图片来源:photomichaelwolf

 

沙龙特别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章俊杰老师,也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基于学科经验的看法。他指出,设计作为一个非常交叉的领域,存在于任何一个学科里。“我相信设计的未来非常光明,就像 Polestar 极星的 CEO 也是由设计师担任,在未来,它会爆发出非常大的力量。而像张雷这样对传统、未来有所思考的群体,也代表了未来消费者的走向。”

225Polestar 2,图片来源:Polestar极星

Polestar 极星中国区总裁吴震皓表示:“Polestar 极星作为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品牌,与设计界的融合是我们愿意大力尝试的。我们希望把对于设计的关注和设计跨界的交流作为一个能够持续下去的活动。”正如 Polestar 在2019年米兰设计周中带来的互动装置“加油站”(The Fuel Station)所呈现的理念,此次沙龙也成为了思想汇聚的文化交流场域,来自建筑界、汽车设计领域、产品设计、传统手工艺与设计策展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此共同为未来的设计思维提出可能的方向(编辑/何佩莲)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

由“设计未来”沙龙主办方提供

艺术能改变生态问题吗?埃利亚松携“现实生活”重返泰特现代美术馆

《一种颜色的空间》(Room for One Colour)以观众的身体为画布、环境为媒介,是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于1997年刚出道不久时的创作。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