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四月影会”40年后,三影堂摄影奖带来了怎样的影像新世代

Apr 09, 2019   TANC

1976年清明节,一群年轻人拿着简陋的相机,聚焦天安门广场的花山人海,拍摄了人民群众与“四人帮”尖锐斗争的图像资料。1979年4月1日,以此为基础的“自然、社会、人——四月影会第一回展”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行。展览包括45位艺术家的170件作品,不少出于非专业摄影师之手。展览举行25天,售票参观人数达7.6万人次,被形容为“人气爆棚,汗味可闻”,有观众留言:“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春天”;“从这个绝美的影展我闻到新的气息,这是时代的气息”……

20四月影会活动,自然·社会·人第一回,1979年

展览重要发起人王志平在前言清楚地表明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将摄影从政治宣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他用特有的美术字体写道: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内容不等于形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艺术史家、策展人巫鸿表示:“中国当代摄影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和国际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大潮以及摄影本身的发展,在以往40年中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四月影会”成为“文革”后首次无官方色彩及支持的民间自发的艺术展览活动。40年后的2019年4月6日,“转译:2019(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展览继续书写着40年后,中国摄影艺术当下的面貌和变化。

21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展览现场

三影堂是个躯壳,

里面是艺术家的灵魂

222019年度,三影堂摄影奖现场

“三影堂摄影奖”旨在在不断涌现的摄影艺术新潮流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考查、梳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摄影,将中国当代的新锐摄影介绍给广大公众,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奖项。2019年度,三影堂摄影奖共收到534份投稿,经过三影堂摄影奖初选评委会详细的审阅和讨论,20位艺术家脱颖而出,入围本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入围艺术家包括(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江屿,黄奕亮,胡雅静,蒋斐然,雷安乔,李剑鸿,李林,李龙俊,刘珂&晃晃,刘书彤,卢杉,吕廷川,马塔,唐咸英,汪滢滢,吴国勇,徐思捷,尤达任,张兰坡,周裕隆。

23徐思捷,《平行与相交的时间Ω》

24

周裕隆,《寻找无双》

与以往一样,在入围艺术家中,三影堂特邀国际评委团亲临现场,与入围艺术家一一面试交流之后投票评选,于开幕式上公布摄影奖大奖得主并颁发奖金。在评奖之时,邀请国际摄影领域的专家评委,且基本没有重复,三影堂只有一票的权利。本届摄影奖国际评委会成员包括:独立策展人,影像艺术批评家海杰,日本赤赤舍艺术出版公司的代表兼主编姬野希美(Kimi Himeno),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Marcel Feil),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兼策展人彼得·福伦德(Peter Pfrunder),以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

25刘珂&晃晃获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

26刘珂&晃晃,《镜子,2017-2018》

最终,本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得主为刘珂&晃晃。1977年生于四川成都的刘珂,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美术,晃晃则是自幼学习舞蹈。15年前,两人相遇,感觉对方就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从2017年起,他们开始每天为对方拍一张照片,就像每天观察裸露在镜子里的自己,也像“两个孩子的好奇之旅”。两年,730天,1460张碎片一样的照片,永远留存在两位摄影师彼此的生命里。出现在颁奖现场的刘珂&晃晃,具有极强的“波西米亚风”,现场发表的获奖感言也颇具诗意:“也许就像一场梦,但是这场梦让我们两个今天可以一起手拉手开始一个新的旅程。……”

评委会授奖词表示:刘珂&晃晃非常个人和私密的创作,不仅是关于摄影的作品,也是关于“自我”的表达,是两个摄影师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自我探索与表达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摄影关系,并且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展示。作为本年度三影堂摄影奖的惊喜,自2019年开始,还新增设了媒体关注奖和以民国时期银行家、摄影师骆伯年命名的优秀摄影师奖。经由国际评委会及媒体评审团评选后,获得“媒体关注奖”的是生活于广东肇庆的高校美术教师张兰坡。他那组具有超现实感的作品“巨人传”系列让观者震撼。张兰坡通过拍摄“死亡”这一主题,重新探讨人性深处的两难抉择——功与过、罪与罚、人性与神性,认知与判断、掩盖与昭彰……也正是这些矛盾,吸引着他不断去展开思考与发现。

27汪滢滢(右)获“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

28

汪滢滢,《洄》

“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的获奖者为汪滢滢。《洄》是汪滢滢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探寻自我身份认同感的作品。1960年,汪滢滢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北省馆陶县王桥村17年。这期间,她父母相识并结婚生子,但在其幼年时,父母离异,让她只有极为稀少的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原生家庭的分崩离析带来的成长困惑一直困扰着我”。2016年,汪滢滢返回自己的出生地馆陶,拍摄那里的人和景,试图找回自己对故乡残缺的记忆,就像“洄游”。“拍摄《洄》的初衷之一,是想要去寻找自己,想要去面对自己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一些困惑,通过这个项目去疏解心理问题。”汪滢滢介绍,所有摄影项目都是基于自身对生命的困惑,对自我认知的渴望而做,“它们都是我自身最为关切的生活内容、生命议题,也是我自身生活经历、思考方式在艺术中的投射。”

评审委员会表示:汪滢滢非常成功地将个人的故事转化为人类共通的议题——寻找个人的身份认同,家庭关系,自己的角色与父母的关系。她非常准确地运用艺术与影像的手法,运用文字、涂鸦、影像和图像并置,展示出激动人心的力量。在颁奖典礼和采访中,荣荣不断表达对于各方支持的感激之情。

29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展览现场

荣荣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三影堂其实每年都不知道下一年怎么办,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但这个奖,持续了下来,很多感慨和感激,包括很多艺术家的支持。”荣荣感叹:“三影堂是个躯壳,里面是艺术家的灵魂,是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和思想。

为中国摄影的土壤,

多发出一种声音

30

陈江屿,《为了看见天空的画 故宫》

31刘书彤,《办公室钟表的9:00—5:00的一天》

“中国每年涌现出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就是对中国摄影艺术最好的见证。”荣荣介绍,在设立奖项之初,也不知道未来的前路何在,三年后,方向逐渐变得清晰。“每次截稿都会收到很多作品,每一年都有很多艺术家新的作品,出现新的面孔。中国影像非常具有活力,创作也越来越多样化,也推动了三影堂摄影奖向前走。”

评委之一的彼得·福伦德参与策划的摄影展遍及国内外,并为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与中国连州摄影年展等国际摄影节做出贡献。2016至2017,他与施瀚涛,在上海及深圳OCAT,联合策划了倍受赞誉的展览“听我说——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在他看来,本届三影堂摄影奖参展作品非常多元,表现丰富,也让人看到令人惊喜的作品,呈现了中国摄影的长足进步。

32

卢杉,《坛城虫虫洞》

34李剑鸿,《海边》

当代艺术家们以影像这一媒介为出发点,不断开疆扩土,创作出有别于前辈的摄影作品。他们不拘泥于常规获取图像的方式,呈现出了生动多元的视觉景观。评委海杰表示,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已经摆脱媒体的束缚和负担,自由穿梭在各种媒材中去提问,带有极强的问题意识。他将此次三影堂摄影奖入选者的作品,归纳为几类:家庭相册与个人史,科技伦理,家庭女性,对摄影本身的深耕,身体与生命。

姬野希美也认为,入围的作品在各自的内部获得更多的复杂性。与影像、绘画、语言等多种多样的媒介相连,充满了拓展摄影疆域的实验精神。“艺术家们探索摄影的领域、扩展其疆域的尝试,伴随在各种层面所做的深邃思考。”

35蒋斐然,《第一次妇女集合会合影》

在数字媒体时代,技术让摄影呈现出新的面貌。卢杉使用网络现成品进行影像拼贴,制作成动画和照片,重构出一个介乎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世界,关注不同文化传统与宗教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当下社会文化与科学认知的连通性;唐咸英的《平行世界》运用大面积的色块与或抽象或具象的结构,将无必然关联的画面并置并调和出微妙的画外音……

36

唐咸英,《平行世界No. 09》

在今天,数字化的普及消解了摄影技术的神秘性,摄影成为人人都可表达的方式,作为创作手段的摄影,日趋改头换面接纳新的科技和新的观念。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里,激发出创作者的多元性,以及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通过影像这一媒介,探索自我以及与世界的内在、外在的联系。

20岁的摄影师雷安乔自学成师,19岁于东京跟随日本著名摄影师橫浪修实习,同期与年轻艺术家Petra Collins一同参与《花椿》杂志拍摄。从事摄影创作不到一年,却已深受国际媒体关注。对她而言,作品就像一本日记,“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重大事件、很重要的人,都转化成抽象的照片。”

37

雷安乔,《Pear in mouth》

来自西安的摄影师马塔也将自己的照片称之为“情感纪实”。“摄影这把钥匙帮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够进入另一个世界。正是通过摄影,我从时间里保存了这些情感。”胡雅静的《心跳》灵感来源于她母亲去世的那一刻。职业为法官的黄奕亮,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表达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观看者能在他的影像中得到开放式的体验。“我希望通过我的照片探索人的可能,摄影的边界,观看与社会的关系。”摄影师李林用影像去纪录被遗弃的已成废墟的故乡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个体命运和历史境遇。回到父母曾经上山下乡的地方,拍摄了作品“黄河农场”系列。李龙俊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鸭绿江”系列。作品拍摄了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百姓、军人的日常生活和鸭绿江上朝鲜放排人的人生百态,从中感悟到了不屈服于自然与命运的精神。

38

胡雅静,《心跳》

这些参展作品,从个人私密到宏观叙述,从集体意识到个人观看,从纪实到观念,从胶片到数码……呈现出极强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中国摄影不仅在摄影观念、技术、语言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艺术制度的合法性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马塞尔·菲尔也感叹,中国当代摄影手法的多样性令人惊叹。作品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遵从传统的纪实影像,也有看似与摄影媒介没有关联的视觉语言。菲尔表示,“克服媒介的障碍,为内容和形式的协调性开拓惊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中国当代摄影和国际摄影的发展趋势没有什么不同。”

39

李林,《黄河农场》

在荣荣看来,40年来,中国摄影的变化非常大,非常活跃。在以前,摄影的功能基本是记录、纪实;今天,摄影工具已从少数人拥有到人人都可以拥有,进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摄影与科技同步,未来的空间还很大。手机、莱卡、数码,什么都无所谓,就像书写,工具、体例,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找到合适的表达工具,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2008年,三影堂摄影奖以“临点”出发,在2018年走过十年征程之后,开启新的起点。“转译”这一主题正是期待三影堂摄影奖进入第十一年,继续以独立的姿态,迈入新的一步,新的开始。荣荣表示,“三影堂摄影奖设立的初衷和定位就是一个独立性的摄影奖,一直秉持独立的态度。我们只是为中国摄影的土壤,多发出一种声音。”(采访、撰文/David H)

转译:2019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4月6日至5月19日

在博尔盖塞美术馆建造“临时的房子”,张恩利在罗马寻找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对话

罗马。4月9日,艺术家张恩利受博尔盖塞美术馆(Galleria Borghese)特别委托的新作《鸟笼,临时的房子》(Bird Cage, A Temporary Shelter)在美术馆开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