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中国摄影书集》:一次中国摄影书的盛大聚会

Apr 03,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鲁小本(Ruben Lundgren)介绍展览“中国摄影书集”(视频来源:UCCA)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与光圈(Aperture)出版社共同推出展览“中国摄影书集”(The Chinese Photobook)于4月2日在UCCA拉开帷幕。这一耗时7年,集摄影书收藏、学术研究、书籍出版、展览策划为一身的项目通过对中国自20世纪初至今摄影书的系统研究,勾勒了中国社会复杂迂回的历史进程以及摄影书这一独特影像载体的发生发展。


此前,《中国摄影书籍》英文版已由光圈出版社在美国出版,图为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即将发行的中文版封面

这一拓展性研究项目最早由知名英国摄影师、现任玛格南国际图片社(Magnum Photos)主席马丁·帕尔(Martin Parr)发起并出资支持。除了作为摄影师活跃于摄影界,帕尔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摄影书籍收藏家。据悉,他现在的摄影书收藏已达12000册,更是曾与盖瑞·巴杰(Gerry Badger)合著了三卷本的著作《摄影书的历史》(The Photobook: AHistory)。2007年,帕尔与荷兰艺术组合“鲁小本&泰斯”(WassinkLundgren)相识,并随后开始对中国摄影书进行系统收藏。《艺术新闻》此次采访了此项目的主要执行者之一泰斯·格罗特·瓦辛克(Thijs groot Wassink),探究他眼中中国摄影书的别样魅力。


泰斯·格罗特·瓦辛克(左)与鲁小本(右)在展览现场

Q:你们二人最早为什会来到中国?

A:我和鲁小本是本科时期的同学,至今已经合作了10年了。2006年我们第一次一起来中国。当时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报导,于是就想来到中国,用我们自己的双眼来观察中国到底是怎样的。来中国以后就做了《空瓶子》(Empty Bottle)这个系列。这之后鲁小本决定留下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硕士,我则去了伦敦,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读硕士。


鲁小本&泰斯(WassinkLundgren),《空瓶子》(Empty Bottle)系列之一,2007年。二人将空瓶子置于北京和上海的街头,并拍下了拾荒者捡起瓶子的瞬间

Q:和帕尔的合作是怎样开始的?如何分工?

A:帕尔一直以来都在收藏摄影书,他有一些中国的摄影书,但并不多。后来帕尔来到中国,那时因为鲁小本在中国又会英文,所以这7年时间里主要是鲁小本负责到处搜罗这些摄影书,总共收藏了600本左右,而我主要负责编辑和策划的相关工作。还有很多学者,比如顾铮、林希文(Raymond Lum)、董晓安(Stephanie H. Tung)、盖瑞·巴杰(Gerry Badger)等为这一项目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Q中国的摄影书如此之多,你们收藏书的遴选标准是什么?

A: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这本书中,摄影必须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然后就是历史价值等因素。比如我们有收藏郎静山的画意摄影,也有以政治宣传为主旨的摄影书《中国》等等,主题非常丰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Q:你们本身也是摄影师,自己也出摄影书?

A:对。我们是以“鲁小本&泰斯”这个组合做摄影书,现在已经出版了10-12本左右。做摄影书对我来说主要是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式来呈现我们的摄影作品。我们经常进行不同的摄影项目,有时候需要以巨大的喷绘作品来呈现,有时候可能只需要很小的一本书而已。所以我们对摄影书的具体形式一直很感兴趣,而不是只展式一组照片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在书中为作品提供更丰富的背景资料或具有设计感的风格。比如在这次展览的入口处,我们在橱窗中展示了《热气球下的中国》(China: From Earth and Balloon)精装摄影书的封套。当你端详这个(画有巨龙的)封套,揭开封面,看到丝布内衬的时候,再去看一张张带有水墨画装饰和摄影作品时,这些不同的元素都在发挥作用,带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


《热气球下的中国》(China: From Earth and Balloon)封套,1902年

《热气球下的中国》(China: From Earth and Balloon)内页,1902年

赫伯特·C·怀特(Herbert C. White),《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1927年

Q:可以看出你们考虑了很多空间上的呈现方式,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布展思路?

A:因为很多摄影书都非常珍贵,所以我们没法让大家可以随意翻阅这些摄影书,但是光静态地展示摄影书又很无聊,所以我们决定用5种不同的展示方式构成这个展览:橱窗中的摄影书、展板、装在镜框中的单幅摄影册页、视频和可供参观者翻阅的摄影书。


展厅中的阅览区

Q:这次展览的线索也是遵循《中国摄影书集》这本书的架构?

A:是的。我们将整个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展览开始部分为晚清时期的摄影书,主要是根据外国摄影师的作品而制成。比如《热气球下的中国》是由法国军队的随军工程师在1902年集体拍摄的。还有艾伦·托尔贝克(Ellen Thorbecke)的《了解北京》(Peking Studies)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她的丈夫是当时荷兰驻中国的大使,她本身是新闻记者。这本书将她拍摄的照片和插画家的素描结合到了一起。

艾伦·托尔贝克(Ellen Thorbecke),《了解北京》(Peking Studies)内页,1934年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伪满洲国与中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很多摄影书是日本人做的,但也有中国出版的。在展览中,我们将日本出的书(《满洲·上海大事变画史》,1932年)和中国出版的书(《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1932年)并置在一起。你可以看到日版试图将当时的中国描绘成蛮夷之地,而他们的到来是对当地人民的拯救,里面还有儿童被日本军人抱着的典型宣传照。而中国所出版的摄影书虽然在封面的设计上和日本摄影书非常接近,但是讲述的完全是对日本侵略的控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版还是中英双语的,也就是说这本书也试图向国际社会控诉日本的罪行。

上:日本摄影书《满洲·上海大事变画史》封面及内页
下:中国摄影书《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封面及内页

展览中的第三、第四部分是有关新中国的影像。比如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这组照片,你可以看到当时因为建国初期资金不足而制作的相对简陋的小册子,但十年后,就有了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年而编纂的大型画册《中国》。联想到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和传播目的,这种对比就很有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典礼大阅兵》,1949年

廖承志(主编),《中国》,1959年。

曾经印有毛泽东和林彪合照的页面因为林彪的政治叛变而导致林彪的头像被人以各种方式遮盖、涂抹甚至剪掉

第五部分是1979年以后“中国摄影的文化复兴”。这个时候非官方出版开始掀起高潮,摄影主题和形态愈加丰富,也出现了很多相当个人化的表达。比如任航的摄影集《NUDE》就是在他朋友的印刷室印刷的,主要是在线销售或卖给朋友,也就是所谓的独立制作的摄影书。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有关新中国建立后外国人拍摄的中国,比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两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1955年)和刘香成的《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实事求是》(1983年)等都在这个区域。


第五部分“中国摄影的文化复兴”展柜中莫毅的《舞蹈的街道》(右上)和任航的《NUDE》(右下)等摄影书

第六部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1949年至2012年”展柜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A:这个夏天我们会在德国参加一个群展,展览的主题的是有关中国的风景。我们接下来还会和中国摄影师刘铮合作。

据悉,“中国摄影书集”展览在光圈出版社的支持下,同时还将在纽约、德国进行巡展。撰文/刘一

中国摄影书集

展至5月31日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org.cn

双年展现场 | 莎拉·卢卡斯:“黄色”的挑衅?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英国的莎拉·卢卡斯在英国国家馆展出其标志性的用日常材料、青铜和石膏制成的张扬粗俗的作品,她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的展览既体现英式文化的精髓又呈现出卡萨诺瓦式的意大利风情。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