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八号桥,他们谈了一下午在巴西、以色列和维也纳的旅行,还有2018年的艺术目的地

Feb 05, 2018   TANC

IMG_1769

IMG_1748

“在巴西时我会和当地的策展人一起白天看机构,晚上喝酒。艺术家们他们住在巴西的老街区里,很危险,到处都是大麻的味道……但是在这里,你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与那些最富有藏家的生活和收藏,挺不一样的。”这场谈话以收藏家乔志兵的艺术“历险”开场,就已经进入到关于艺术的另类体验当中,1月21日下午,上海八号桥现代艺术基地,2018年度《全球艺术之旅》出版面市之际,《艺术新闻》邀请收藏家乔志兵、旅行作家云也退,连线身在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的艺术家于吉,进入了一场关于“艺术的旅行与旅行的艺术”的对话。为什么去旅行?旅行赋予了我们生活之外的什么眼光?而艺术旅行的入口和出口在哪里?

新年之初,我们在厘定年度的旅行路线之时,也试图重新再发现远行本身的意义

 

关于“艺术的旅行与旅行的艺术”,他们说

 

IMG_1749

 乔志兵

收藏家、乔空间和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

去年我去过马尔法,这是一个位于美国克萨斯州南部的小镇,因为“极简主义”代表性艺术家唐纳德·贾德和它创建的辛那提基金会闻名。这里曾是一个废弃军营,占地2000多平亩,有一件作品令我印象深刻,是贾德安置在两个红砖炮兵棚中的100个巨大的铝制盒子,它们这种极致的呈现方式很少见。并且你会发现,这里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为了永久在此摆放的。

路过休斯顿时,我还看了阿娜莉亚·萨班的个展,很喜欢,上网查了以后发现她的工作室在洛杉矶。后来去了洛杉矶,认识了这个艺术家,她为人和作品非常相近。我喜欢在收藏时候能够偶遇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让更多人可以分享你在路上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我还很喜欢巴西,这个国家很神奇,有很多有意思的艺术家。我在因赫提姆看到过克里斯·波顿的一件大型作品《Beam drop Inhotim》,它是将一个钢梁钓到四十多米高,再自由落体下来形成的,具有一种偶然性,但又是艺术家在把控,而且跟大自然结合得特别好。在巴西时我会和当地的策展人一起白天看机构,晚上喝酒。艺术家们他们住在巴西的老街区里,很危险,到处都是大麻的味道……但是在这里,你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与那些最富有藏家的生活和收藏,挺不一样的。

当然,欧洲、美国还是现当代艺术最前线。我每年都会去纽约和伦敦,他们是艺术中心,会有很多好的展览。此外,我个人觉得比利时很特别,现在巴黎也需要重新得到重视。以前我们觉得巴黎当代艺术好像没有很活跃,但是现在因为卡地亚、LV,包括今年的皮诺这些艺术基金会的开馆,它们的展览都很精彩。去年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举办的“现代艺术经典-楚基尼收藏”展对于我个人作为一个藏家的启发很大。楚基尼在20世纪初那么早的时候,就开始收藏印象派,马蒂斯的《舞蹈》是为他订制的。但是当他刚开始收藏这些艺术品时,被攻击品位差,但事实证明,他走在世界前列。

IMG_1750

云也退

作家

第三届单向街年度旅行写作奖获得者

去以色列,一般人知道耶路撒冷就够了,但我喜欢一些没有那么知名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的趣味。

犹太人有一点反视觉艺术的状态。他们视觉不那么讲究,不喜欢雕栏画栋、外表精美的东西。他们在乎思维、想象和声音,但他们不希望你着迷于造型或者色彩,而是通过抽象的东西来想象,他们的舞蹈、音乐、戏剧和文学都很强。

我读文学比较多,在以色列会和作家往来,进行文学的对话。我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是,他们作家政治立场不同,但却能够互相尊敬。我这本《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其中的自由一方面来自于犹太人对现实完全的认可,他们不夸大,不说笑,非常诚实,忠于自我。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独立思考,他们不会完全相信别人的话,对于任何外来的信息,都可以提问质疑。

IMG_1751

叶滢

《艺术新闻》主编

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旅行能够打开一个认知边界,不仅是对艺术的认知,还有职业、思维上的。比如对于乔志兵,不仅是对他作为一名收藏家,还作为一个艺术观看者,这些所有的旅行体验,可以让他走得更远。云也退实际上也没有讲在以色列旅行中的很多细节,但他肯定在那里受到了很多震动。因为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无非是为寻找那个需要被坚定化的自己,能够给你更多鼓励。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喜欢到世界游走的艺术家于吉,她的作品有很多个人性和现场感。现在于吉正身处维也纳的利奥波德博物馆,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克里姆特和席勒的私人收藏。我两年前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做席勒和翠西·艾敏的一个联展,我从来看到翠西的展览被那样表现过,因为她不断地制造话题,有点令人厌倦,过于社会化。但是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两个相隔一百年的艺术家,他们关于人性中那种孤独的对话。维也纳是一个给人感觉特别沉重的城市,感觉城市里,像我在当地一个艺术家朋友说的,“full of ghost”,但它曾经也非常激进。让我们让于吉把自己的旅行加入这一站。

连线于吉

                              IMG_1752

于吉

艺术家

对于我而言,维也纳不只是旅行的目的地。两三年前开始,我每年都会去维也纳待一段时间,而在2017年,我在维也纳也做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我在这里的工作、生活。

IMG_1753▲ 与于吉进行现场连线

我觉得维也纳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整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建设都保有它最光辉时代的样子。和其他欧洲大城市比较,它很小,可能看似保守,但是回看历史,它也有激进先锋的一面,与欧洲的文化脉络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2018年我主要的工作重心在上海,不过夏天会在维也纳待两三个月,因为在欧洲也会有一些展览的项目。

IMG_1754

李棋

《艺术新闻》副主编

我们编辑的这本《全球艺术之旅》为大家提供了2018年全球各地的展览,在每个月份里也会挑选出重点展览做特别介绍。在筹备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把全球所有的艺术机构和他们所做的展览放在一起时,会看到今年一年的趋势——这个趋势不仅仅是发生在艺术世界里的,也不仅仅是展览和艺术的趋势,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变化,甚至说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萌动和趋向。

此外,我们注意到,流行文化和时尚在今年的艺术世界中的能见度是很高的。即便是严肃的国际艺术研究和展陈机构,也会通过与设计和流行文化的结合,让观众得以更轻松地进入艺术世界,超越艺术生态,从而对接到更大的文化领域之中。

《艺术新闻》在2018年也将从这里出发,不断地为大家带来艺术世界的趋势和深度观察,探究发生在艺术世界的事件背后的文化、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所反映出的社会动向和思潮。

 

关于艺术目的的N个维度

你也可以在留言中补充

IMG_1756卡地亚中国区公关传播总监 张小宇(左)

与ART 021艺博会联合创始人 包一峰(右)

张小宇:旅行一般都是工作之余的休闲,我属于会提前规划的旅游者。有《全球艺术之旅》这样的书可以让我去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提前查阅有什么美术馆和展览可看。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回去美国,喜欢搜罗在各地的local art。

包一峰:大多数的旅游都和工作相关,所以我一定是为了某个展览或艺博会才去。我去了10次印度,基本把所有跟佛教相关的城市和国家都去了,去欧洲那边反而越来越少。去年第一次去印尼的Art Stage Jakarta,见了一些当地藏家。其实中国很少有藏家把他/她的家对外开放,但可能也因为条件不同,在印尼、在日本很多人愿意这么做。

IMG_1757

玻璃博物馆馆长 张琳

我的旅行目的地都和玻璃有关,像布拉格、西雅图、像威尼斯,威尼斯的Murano我几乎每年都去。400年前,Murano是玻璃制造的世界中心。

IMG_1758

醍醐联合创始人 盛立宇

去年我去了伊朗,因为这个国家既现代又古老,并且我对穆斯林很感兴趣。在德黑兰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里当代艺术这么有活力,并且有很多当地女性艺术家存在,她们与西方交流很多。新年时候我会去西班牙,准备去毕尔巴鄂古根海姆,此外,我还会去西藏,想做一些公共艺术项目。

IMG_1759

上下品牌传讯总监 陈殊殊

我不喜欢特地做攻略要去哪里看艺术,更喜欢在旅途中邂逅。作为一个妈妈,我很喜欢日本。如果要带着孩子去东南亚,稍显辛苦,去欧美,旅途太长,日本就很方便。并且日本博物馆中的设施对于带孩子的妈妈都非常友好。

IMG_1760

时尚专栏作家,时堂CEO 林剑

相比日本的干净整洁,我更喜欢印度这样充满着混乱的地方,这代表着一种自由,可以期待很多事情的发生。去年我去了瓦伦西亚,很喜欢它文化强盛和多元的一面。

IMG_1761

出版商,专栏作家 范庭略

现在很多人喜欢怀着拔草的心态,去追逐新的展览和作品。但我觉得很多老的东西值得反复欣赏,重新发现。我喜欢西班牙,这里很有趣的是,西班牙很多地方的人能够靠着毕加索、达利这些艺术家全养活,中国大概只有高密能靠莫言这样吧。

现场更多精彩

IMG_1762

IMG_1763

IMG_1764

IMG_1765

IMG_1766

提问2018丨郝量:关注中国艺术的古今关联,重识晚明清初的艺术

“ 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入了解,可有不同的切入视角,重新认知中国晚明清初的艺术。”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