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赵刚个展“文物保护”即将在现代艺术基地(Modern Art Base)上海空间开幕。
2017年,赵刚在北京市中心历史悠久的建筑物中拍摄了31张摄影作品,在后期进行了手工上色。此建筑区域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执政府旧址。赵刚将他的相机转换为对类殖民美学的直观建筑记录的手段,同时聚焦各种因自然常见而往往被忽略的重复再利用的细节。
▲ 赵刚,文物保护 #1,2017,上色摄影,40 x 70 cm ▲ 赵刚,文物保护 #27,2017,上色摄影,40 x 70 cm
这系列创作可被视为在苏州博物馆的个展“ Paramour 花园”的延伸。当时他在苏州古老的庭园中拍摄一系列作品,那些照片的灵感来自于帝国的倾颓及其随之而来的腐败。而这次新作则是关注现代性与革命的历史与后果。在革命重建并最终保存下来的复合式建筑中,赵刚看到了作品中的平衡力量,他被吸引到这样的讽刺之中,像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纪念碑之所以被完整地保留在原地,是因为它被重新再利用为人民大学的宿舍。现在它又正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也许会被改造,也许会被继续保存,各种各样的野心都在此播下种子。
▲ 现代艺术基地(Modern Art Base)上海空间“文物保护”展览现场
作为画家,赵刚用“手工上色”的独特方式搭建他与摄影的桥梁,而他本身也“为 MAB 搭建了由摄影艺术跨越到当代艺术的桥梁”,此次展览策展人兼 MAB 艺术总监岳鸿飞(Robin Peckham)说道。“手工上色摄影”象征着艺术家的创作志趣同时朝向绘画和概念性方向拓展。手工上色摄影并非是赵刚创作的主要呈现方式,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中蕴含着解读他其他更为复杂的、大型历史作品的密钥。
此次展览“文物保护”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三重含义 : 作为整个项目基底的概念性作品、摄影作品、以及颜料图层本身。有些作品色彩丰富,有些则较少,但都不超过三种颜色。颜色的选择并没有严格的象征性含义,但赵刚对特定场域的干涉,往往突出并瓦解了主体对象的历史厚重感。策展人岳鸿飞认为,赵刚是个懂得生活的人,艺术创作是他一直坚持的道路,是他性格外在化的真实表达,“我们希望给艺术家新的尝试与机会,把展览外围的东西去除,回到最原始的呈现作品的方式。”(TANC)
▲ 艺术家赵刚
*如无特殊声明,以上图片均由 MAB 提供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8号桥创意园2号楼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