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即将迎来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百年寿辰,全球各大机构都用不同方式陆续为他展开了庆祝活动。3月11日,在贝聿铭的家乡苏州,由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名人馆率先呈现了贝聿铭文献展,首次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他的人生历程;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联合香港M+亦将于10月及12月在美国马塞诸塞州及香港分别举办两场“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探讨他建筑设计中的“文化整合”及纯几何之美。
贝聿铭长达六十载的职业生涯与二十世纪中到晚期的建筑史的多个关键时期紧密相连,也与社会、文化、地缘政治等现象互为关系。如今,贝聿铭最为著名的建筑设计作品莫过于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而事实上,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从法国到卡塔尔,途经中国和美国,这位“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建筑师以建材为纸、以光影为笔,在现代主义建筑史中折射出非凡的光辉。
而擅长设计公共建筑的贝聿铭尤其偏爱博物馆与美术馆的项目,他曾说:“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停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回顾他过往知名的博物馆设计作品,我们或许能够体会到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
贝聿铭
I.M.PEI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83)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最知名地标之一。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贝律铭首次公开的设计方案却颇具争议。在该设计赢得众人喜爱之前,批评家将其视为美国现代主义对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侵袭。为了说服保守的巴黎市民,贝聿铭甚至制作了与实际建筑等比例的模型让公众感受,并向当时的巴黎市长保证,会使它与巴黎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卢浮宫金字塔完工后,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造古老宫殿的一系列难题,也成为了贝聿铭设计历史上最享誉全球的作品。
中国苏州|苏州博物馆(2006)
尽管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早年曾生活在上海和香港,但他的祖籍却是苏州。贝聿铭曾表示,这个“独特的个人设计”结合了他对于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学的理解。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运用了现代的几何语言,却用近乎二维的方式呈现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的线条美;而对于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精神,贝氏也通过高度凝练的手法灵活表现了出来。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于91岁高龄时设计的建筑作品,也是他在中东的首个设计作品。为了不让博物馆淹没在多哈市其他建筑中,他请求卡塔尔王储将博物馆建立在独立的人工岛屿上。为了更好地呈现伊斯兰文化,贝聿铭在中东考察数月。这个占地4.5万平方米、由白色石灰石几何叠加而成的现代伊斯兰风格建筑将会成为贝氏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美国克利夫兰|摇滚音乐名人堂与博物馆(1995)
据克利夫兰杂志报道,贝聿铭最初拒绝委员会向他提出的设计纪念摇滚乐的博物馆的邀请,并表示自己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也许他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在2001年出版的贝聿铭传记中,卡特·怀斯曼写到贝律铭对该博物馆的成品并不非常满意。
日本甲贺|美秀美术馆(1997)
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美秀美术馆由小山美秀子创建,由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它建造在一座山头上,80%的建筑部分都埋藏在地下,而地上的部分自然地与保护区的景色融为一体。贝聿铭运用精致洗炼的几何造型、借景造园,将博物馆打造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上桃花源”。(撰文/谢斯曼 Aimee Dawson 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