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速度与力量带动的艺术叙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重构亚洲能量场

Nov 12, 2016   René J
1 牟森+MSG《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2016年

上海。11月12日,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对外开放,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策展人为来自印度的 Raqs 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双年展由主题展和城市项目组成,主题展分为“终端站”、“复策展平台”和“理论剧院”三大板块,主题展由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展。从本届上海双年展的4大主要板块(终端站、复策展平台、理论剧院、51人)构成的策展论述来看,可以看作是一个由点及面,由博物馆空间蔓延至整个城市空间的双年展。主策展人 Raqs 媒体小组谈到此次双年展时表示,艺术能够帮助我们挑战现状,提供现实的多种可能性

流动的能量场

– ▬ –

一层展场中心位置的是孙原&彭禹的装置作品《那么远》,由两辆重达3吨的叉车将三对陶缸在空中支起,陶缸内部和之间的空气用真空泵抽空后,一个张力场就此形成。复策展平台的策展人之一刘畑认为,这件作品摆在展览如此显眼的位置,象征了一个力量场,这个隐喻性的画面正是本届双年展中试图建构的,不仅在作品内部,也是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制造的引力场。

2孙原&彭禹,《那么远》,2016年,图片来源:TANC

紧接着的是“终端站”艺术家依凡娜·弗兰克(Ivana Franke)的沉浸式作品《迷失站台》(Disorientation Station),在三个光影设置迥异的空间中,观众将经历类似失明和失重的迷失状态,当无法判定自己身在何处时,“知觉”和“想象”的大门也由此开启。作品打破了传统美术馆以“视觉”为主导的观展模式。

位于展厅二层的另一件“终端站”作品为牟森+MSG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分别是《无限视角》、《时间尽头》、《黑暗深处》,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出品,这件作品是本次双年展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从去年三月开始规划,前后共有将近50多人参与其中,完成了40多件作品,上下两层的总面积接近2000平米。

3 牟森+MSG,《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2016年,图片来源:TANC

该项目的总叙事牟森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表示,跨媒介巨构是一种新的媒介创作品味,“巨构”(Metastructure)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师稹文彦,因为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所以一定是大体量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的创作起始于连接三个历史点:《红旗渠》、塞谬尔·贝克特和威廉·莎士比亚。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中的3个重要意象:树、路和月亮构成了作品整体结构的外观主题。牟森解释道,这三个意象对应的分别是三句笛卡尔式的哲学诗:“成为自己”对应的是树;“世界是泥泞的”对应的是路;“存在与隔绝”对应的是月亮。

谈及这件巨制作品与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何不在问”的联系时,牟森表示,这件作品通过激发观众的体验和感受来发问:存在是什么?链条是什么?链条与链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一个观众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每一种感受都是重要和美好的,作品并没有特定的预设。重要的是观众脱离于文本的生理体验。负责该项目整体声音设计的姚大钧表示,作品从建筑、灯光到声音都有各自的命名,总的叙事观念走向可以看作一部科幻小说。但每个人在做自己的那部分时也考虑到了整体。这件“巨构”中的声音作品,姚大钧将收集到的60年代的政治声音:中国十年动乱、越战、莫斯科广播喇叭、朝鲜爱国歌曲等等进行混杂,似乎“重构”了60年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世界是个大舞台:

“理论剧院”、“51人”与行为表演

– ▬ –

如策展前言中所述,“终端站”是问题的连接与放大之点,是知觉、身体、寓意的浓缩之点。从“终端站”汇聚的能量如何释放?值得关注的是,“表演”和“剧场”在本次上海双年展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双年展正式开幕当天上演的“理论剧院”探寻思想的感官性,提出“被表演的思想”。上演的剧目包括 Jimena Canales 的《爱因斯坦与伯格森间的对话I》,由 Raqs 媒体小组表演;以及由陆兴华、杨沛毅、赵穆表演的理论小歌剧《出色的借口》。

411月12日上演的《爱因斯坦与伯格森 第1场:争辩》英文版,图片来源:TANC
511月12日上演的《爱因斯坦与伯格森 第1场:争辩》中文版,图片来源:TANC

谈到“理论剧院”的出发点时,Raqs媒体小组认为,“理论”(Theory)这个词语的本源是希腊语中的 θεωρία(Theoria),意指“去看,甚至仅仅是去拥有一种视野和想去看的欲望”。与它在今天被给予的意义——抽象的知识——相反,它的词源其实来自于强有力的知觉体验,也就是与感官密切相关。而“歌剧”,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来自词语“作品”(work)。所以,我们可以将“理论歌剧”想象成是把各种感官按序排列后,使意识更加敏锐。我们也可以把“理论剧院”当成是意识里的实验室或操场,在那些场所中,我们都可以与用感官组成的东西游戏。

城市项目“51人”中,每周有3个关于上海的“人物”登场,以即兴、对话、辩论等不同形式,分享他们的城市故事。双年展开幕当天,缪师傅在“缪记黄鱼面一日营业”中展示了他的黄鱼面厨艺。

6 杨振中《伪装》(录像静帧),2015年,图片来源:杨振中

一层展厅的巨大空间中分散着杨振中的5屏影像《伪装》,艺术家 3D 扫描每个工人的脸,再用 3D 打印成面具戴在他们自己脸上。这样的效果是:每个人仍然是他们自己,但是表情凝固着,他们戴着面具和日常一样在流水线上劳动,但是却变得很像是日常劳动的表演。他们没有了表情和情绪,可是又好像所有的表情和情绪被隐藏在了面具的后面。慢镜头加强了一种剧场感。谈到为何要将这个5屏影像拆分成三个不同部分时,杨振中表示,这是和策展人讨论后的结果,从沉浸式的观看方式转变为多次遭遇式的观看,也是不同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是和整个展览的其他作品多少产生各种关系

7维云那·菲德的表演作品《客人》的草图,2016年
8
激烈空间,《上海电影地理》(录像静帧),2016年

此外,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展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现场和录像表演作品,如:维云那·菲德(Verina Gfader)的作品《客人》(The Guests)将《西游记》英文版中被忽略的诗歌进行重新排演、Olivier de Sagazan 的行为表演《变形》(Transfiguration)、CANTONBON 的《情书》(Love Letters)朗读、李明维的《如实曲径》、激烈空间的《上海电影地理》、胡向前的《劳动者之歌|夜》等等。

亚洲地区艺术家用故事“重构”历史

– ▬ –

本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展中的总共92个/组艺术家有超过一半来自亚洲地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通过作品挖掘、“重构”和“重新想象”亚洲叙事。陆平原的《故事系列》用分布在展场各处的谜语般的故事建构出了一个充满惊喜、恐惧和无法解释的世界;拉宾·孟达尔(Robin Mondal)的作品《国王系列》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印度历史上的政治动荡时期,当时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撤回基本权利,并开始大量监禁屠杀;录像作品《晾衣绳》中,艾莎·贾托伊(Ayesha Jatoi)在一家1971年在孟加拉交战中使用的战斗机上挂上了一件件红色的衣服,将一个体现私密关爱的动作(为某人洗衣服)与公开的野蛮行为(战争与屠杀)形成鲜明对比;新井卓(Takashi Arai)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多重纪念碑所作的初步设计;阮芳灵(Phuong Linh Nguyen)在《圣化的云》中透露出来的越南近代史。

9阮芳灵,《圣化的云》,2015年
10
艾莎·贾托伊,《晾衣绳》(录像静帧),2016年

当被问及展览的视觉逻辑时,Raqs 媒体小组表示,与其说是叙事的逻辑,更确切地说应当是速度和力量的逻辑,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叙事逻辑与视觉传达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谈起近年来的“亚洲双年展热”,Raqs 媒体小组认为,双年展不是机制化的,它更是一种动态的旅程和探索,而亚洲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叙事内容。(撰文/René J)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在问:正辩、反辩、故事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其他场馆 | 展至2017年3月12日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来源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上海现在时:更活跃的民营美术馆,更品牌化的展览

从上海外滩美术馆于今年9月举办的“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在华首展,到11月10日刚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幕的“谷文达:西游记”,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大多由市场化运作的民营美术馆举办;而以余德耀美术馆的两大波普艺术主题展览为首,龙美术馆和 chi K11 美术馆等私人美术馆推出的重要展览,又意味着展览的品牌效应在上海尚未健全的艺术生态中发挥了更大作用。《艺术新闻》11月刊带来封面报道:更活跃的民营美术馆,更品牌化的展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