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巴黎回溯王尔德创作生涯,唯美主义大师的无畏与超越

Nov 03,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巴黎。爱尔兰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逝世后在法国的首个纪念展于近日在巴黎小皇宫开幕。此展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王尔德展览,展出作品数量高达200余件,试图完整追溯其创作生涯和人生历程。展览根据王尔德生平经历划分为7个阶段,设计师菲利普·普曼(Philippe Pumain)在每个展厅采用不同颜色配合展示。

20161103_082805_06620161103_082805_067
▲ “绝对无畏者”展览海报与入口,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教育阶段”展现了王尔德人生轨迹的始发点。年轻时就表现出不凡学习能力与语言天赋的王尔德,在古典文学领域深受沃特·帕特(Walter Pater)和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两位前辈影响。1877年,他前往希腊与意大利求学,为他日后的“唯美主义”思想埋下种子。而后,王尔德定居伦敦,用纯白色百合花与雅蓝色瓷器装点自己的公寓,写诗并进行美学研究。普曼选用深蓝作为第一展厅的主色调,象征王尔德所处的19世纪末遍布深沉与忧郁。

20161103_082805_068
▲酒红色展览厅“作为艺术评论家的开端”,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王尔德也曾以艺术评论家的身份活跃在英国文化艺术界。他评论的画作以古代历史故事、神话故事题材为主 ,比如乔治·弗列迪克·瓦茨(George Frederic Watts)的《爱与死》(Love and Death),瓦特·克兰(Walter Crane)的《维纳斯的新生》(The Renaissance of Venus)等——这些由王尔德评论过的画作均在第二展厅“作为艺术评论家的开端”呈现。展厅的主调是深厚的酒红,每件画作下方都细心地标注了王尔德对作品的文字评论。

20161103_082805_069
▲ 乔治·弗列迪克·瓦茨,《爱与死》(1885-1887),图片来源:Tate
20161103_082805_070
▲ 瓦特·克兰,《维纳斯的新生》(1877),图片来源:Tate

受冒险精神与经济利益的驱使,1882年,王尔德踏上美国这片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大陆。他受邀开展一场巡回讲座,以讨论广泛意义的“美”为主题,从前辈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沃特·帕特(Walter Patrick)以及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思想观点中汲取灵感。他的着装非常讲究,在讲座现场,他经常身着丝质短裤下装,穿戴极具质感的天鹅绒上衣亦或是毛皮外套。这样唯美主义学者的风格,一度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

20161103_082805_071
▲ 着装精致讲究的王尔德,1882-1883年,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在纽约期间,摄影师拿破仑·萨罗尼(Napoleon Sarony)为王尔德拍摄了20余张不同姿态的肖像照。巡回演讲取得成功之后,这些肖像照在王尔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商业用途成为广告素材。“征服美国”中,肖像照中的13张和部分被用于商业创作的王尔德肖像广告画都极具美式戏谑色彩。

20161103_082805_072
▲ “征服美国”展厅中王尔德人形肖像照,1882-1883年,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巴黎·伦敦”,这两个城市在王尔德的一生中有着不可言喻的意义。美国的演讲让王尔德累积了足够的资金,1883年初,王尔德回到巴黎,结识了很多19世纪末期活跃的法国文学家、艺术家,如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同年5月,王尔德重返伦敦,不断写作出版的他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代表人物。

20161103_082805_073
▲ 王尔德妻儿康斯坦斯·劳埃德与西里尔肖像照,1889年,图片来源:Collection of Merlin Holland

与此同时,在母亲的坚持下,他与年轻的英国女子康斯坦斯·劳埃德(Constance Lloyd)结婚,并很快育有两个儿子。展厅采用了活泼的草绿色为主调,体现了彼时王尔德家庭与事业的顺利与稳步发展,也铺垫其即将迎来的创作巅峰。

“创作年代”讲述了1890-1895年间王尔德的创作巅峰。展厅中,许多王尔德的珍贵手稿被放置在温湿度严控的陈列箱中呈现。

20161103_082805_074
▲ “创作年代”中的手稿之一——道林格雷画像展品,1891年,图片来源:UCLA

紧承“创作年代”,“莎乐美,世纪末的致命女人”将王尔德著名的话剧作品《莎乐美》(Salome)用诱惑神秘的紫色单独展示。王尔德创作的结局印证了他自己说过的那句话:“我喜欢看戏。与人生相比,戏剧更加真实。”

20161103_082805_075
▲ 紫色展厅里的“莎乐美”插图和画作,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最后一个展厅以“诉讼、监狱、流放”为主题,讲述了王尔德在人生最后阶段因同志身份所遭受审判与质疑。展厅主调为暗灰色,意喻那段灰暗阴郁的岁月。王尔德以同性恋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他离开英国前往法国,重新开始编辑《瑞丁监狱之歌》(La Ballade de la geôle de Reading)。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因脑膜炎在巴黎去世,被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20161103_082805_076

20161103_082805_077
▲ 王尔德的公墓和墓碑上的唇印,图片来源:Collection of Merlin Holland

雅各布·爱波斯坦(Jacob Epstein)按照他在诗集《斯芬克斯》(Sphinx)中的意象,雕刻了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作为他安息的墓地。时至今日,很多女性读者来到王尔德的墓前,都会在嘴上涂抹口红在墓墙上留下鲜红的唇印,这位生前因为同性恋者身份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才华横溢的唯美主义作家,至今仍被许多人爱着。

在离开展厅之前,参观者将会看到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一段对王尔德的孙子梅赫兰·奥兰德(Merlin Holland)的采访录像。在录像中,奥兰德说道:“我的祖父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国,包容所有艺术家的母亲,最终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庇护所。虽然王尔德最后因同志身份被大众所知,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爱自己的家庭。现在,他的作品与他本人都已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理解。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作品是他本人高傲而谦逊的重面展现。”

《艺术新闻》

专访王尔德之孙梅赫兰·奥兰德

 

 

 

Q:为什么选择“绝对无畏者”作为本次展览的名称?

A:“绝对无畏者”可以说是对王尔德一生经历的精准概括。他从小出生在都柏林的一个富裕家庭,在牛津的高等学府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美国的巡回演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后他成家立业,发表不少作品。虽然已有一定名望,但这些看似成功的标志并不是他想要的。从1889年起的文学创作中,王尔德提出的文学观点都冲击了当时社会。他作为同性恋者被告入狱,也不为当时人们所理解。因此,我们选择“绝对无畏者”来做展览的名称,无所畏惧的叛逆者和革命者——这就是王尔德。

20161103_082805_078
▲ “奥斯卡·王尔德纪念展:绝对无畏者”展览海报,图片来源:巴黎小皇宫

Q:在这之前伦敦举办过两个较为大型的关于王尔德的展览,这次为什么会想要在巴黎小皇宫做一个王尔德的纪念展?

A:本次展览的赞助人是Ömer Koç,一位20岁起就开始收集王尔德作品的土耳其商人。08年的时候,他通过英国的一个朋友联系到我,想请我办一场关于王尔德的展览。当时在2000年伦敦已举过两场王尔德展览,我们想将其安排在别的城市。于是想到了巴黎,这座跟王尔德有很深渊源的城市还未做过关于他的展览。王尔德出狱后也被流放到巴黎,与法国有着文化渊源和群众基础。为此展览我们筹备两年,最初的清单中列举了王尔德350件作品,包括手稿、插画、肖像等等非常丰富。Koç提出,王尔德生前如此热爱艺术,可将展览设置在巴黎的某个美术馆进行。虽然对于一个作家的展览来说,这是很少见的形式。但王尔德作为作家、艺术评论家、剧作家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个体,所以我们有很多展品选择,使得展览的视觉效果也更强。

Q:你之前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中说道,生活在奥斯卡·王尔德名人的光环下,也可以说是阴影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依然决定,做一些努力让王尔德被更多人所了解。是什么契机,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A:好像并没有一个特别的事件让我下了这个决定,这可能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最初是在1962年,英国出版王尔德私人信件集。在此之前,大众对他的认识至是名誉、才华等表面的东西。但在这些信件出版之后,王尔德作为一个鲜活的、情感丰富的个体被呈现在世人面前。阅读这些信件的时候我只有15岁,对我祖父并没有太多了解。20多年再次重读,才对他有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决定让更多人了解他。我们希望人们看完展览后能够发现一个更丰满深刻的王尔德形象;那些已经对王尔德有一定了解的人,能够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王尔德。展览开幕3个多星期来,参观者已经超过24000人次,这确实让人惊喜。

20161103_082805_079
▲ 王尔德著作的中文译本,图片来源:亚马逊

Q:你刚才提到公众对王尔德的印象可能非常浅显,那你觉得,王尔德今天比生前更加为人所知,这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同志身份,还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有一些人认为,如果王尔德不是同性恋,没有因为同性恋罪被判入狱,他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知名度,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我更想说的是,其实在近十几年来,关于男性美的主题和维护男性美的作品都是这个时代非常热门的话题。因此,王尔德的观点在现在依然受用,并非常符合时代特征。他的同志身份和文学作品其实是共同作用影响的。

Q:你此前接受过其他中国媒体的采访吗?对中国读者有什么想说的呢?

A:这是我第一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不了解王尔德的作品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但我认为他的作品如果要被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首先需要好的中文译本。王尔德对语言的拿捏与把握、文字游戏和想要表达的风格,要完全准确到位地翻译成中文非常困难,所以我也希望中国读者有机会可以阅读英文或法文原著。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今后可以将王尔德更多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引入中国。(撰文/王璐卿)

奥斯卡·王尔德纪念展:绝对无畏者

巴黎小皇宫 | 展至2017年1月15日

古根海姆的中国“故事”如何“新编”:被重新认知的“边界”和“地缘”

作为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3个委约创作展览的第二个项目,“故事新编”自宣布举办之后就引来了多方关注。“故事新编”中的8件参展作品使用绘画、动画、录像、摄影、雕塑与装置等多种形式,在题材与策略上充满多样性,分别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审视和认知“边界”和“地缘”的概念。策展人侯瀚如、翁笑雨与《艺术新闻》对谈了“故事新编”背后的深意以及对全球化问题的看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