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乔空间“进入”12位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

Sep 09, 2016   TANC

上海。9月8日,“工作室”群展在上海西岸的乔空间正式开幕。展览邀请了12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视角和镜头记录下了各自的工作室及工作状态。艺术家与艺术实践过程在“工作室”中被祛魅,艺术变得可感亦可触。

1

丁乙

Ding Yi

“绘画让我享有独处,工作室正是思想和体验的个人场所。” 

——丁乙   

2
▲ 丁乙,《丁乙工作室》,展览现场

丁乙的工作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直接“连接”了乔空间的“工作室”展览,让观者透过物理空间与观念的通路,窥见艺术家每一天的时光与创作。丁乙表示:“绘画让我享有独处,工作室正是思想和体验的个人场所。”

3

贾蔼力

Jia Aili

“艺术工作好似那旷野中孤独行走的萨满,于三界中无所谓沉沦或觉醒……”    

——贾蔼力

4
▲ 贾蔼力,《未命名》,2016年

贾蔼力此次带来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他工作室的细节,其中散落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创作手稿,向参观者呈现出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形成与开展自己的工作的。他的视觉思维及观念的发散与聚合方式亦可由此窥见。贾蔼力将艺术工作类比为旷野中孤独行走的萨满,彰显其皈依艺术的虔诚。“萨满”一词是“shaman”的音译,指部族宗教或精神领袖一类的人物。他们通过草药使自己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是举行宗教仪式时的重要角色。

5

刘建华

Liu Jianhua

“工作室是艺术的磁场、是港口、是集散地、是产生想象力的地方,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容器……”    

——刘建华

6
▲ 
刘建华,《无题》(上),《白纸》(下),展览现场

以陶瓷为创作媒介的刘建华携其标志性作品《白纸》和在工作室创作“白纸”过程的系列图片参展。除材料及工艺的特性外,刘建华把它视作内心体验的过程。面对似乎空白无迹的形态时,人们用心去书写不同的心理感受。《白纸》系列作品的创作始于2009年。刘建华早期的创作大多利用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近年来随着创作的深入,刘建华逐渐转向利用综合媒材,《白纸》系列即是其中之一。

7

刘韡

Liu Wei

“工作室于我而言曾是现实的落点,作品在其中是思考的残留物,更是自然景观。”    

——刘韡

8
▲ 刘韡作品展览现场

工作室对于刘韡而言曾是现实的落点,作品在其中是思考的残留物,更是自然景观。刘韡是展览上唯一真正把自己工作室的一部分剥离出来、带到乔空间的艺术家。相较于周围大多以摄影作品出现的“工作室”,刘韡的“工作室”显得格外具有存在感。

9

刘小东

Liu Xiaodong

“用脚手架、帆布搭个十平米的棚子,在里面画画,画完拆除。这就是我的工作室。” 

——刘小东

10
▲ 刘小东《青藏铁路》工作室,2007年

刘小东将自己当年在青藏铁路创作时搭建的工作室和调色板以摄影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调色板现已被藏家收藏。实际上,对于刘小东来说,城里的工作室基本上只是充当歇脚的仓库。他更多的创作都直接发生在户外,旷野、街角、山沟、水岸……只要有关部门允许,请当地工人搭上脚手架、蒙上帆布,刘小东只需要这么一间能挡风遮雨的棚子,这就是他的“工作室”,一间可以直面景观去画画的工作室。创作完成后,拆掉棚子,一切又恢复原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11

毛焰

Mao Yan

“我喜欢画室里的光/投射在画布上/以及那些未完之作/均匀而细腻/杰出的光/也投射到这些作品的背后——/一个隐匿无形的虚空/并且/它们似乎更为强大”    

——毛焰

12
▲ 
毛焰,《画室即景之一》,2016年

工作室不仅是毛焰创作的地方,也是他生活的中心。艺术家尤其对画室里的光情有独钟。光投射在画布上,在那些未完成之作上,均匀而细腻。当光投射到作品的背后,那里又似乎存在着隐匿无形的虚空。毛焰将画室所见如实地拍摄了下来。缺乏摄影经验的他,索性用拼图的方式,创作了画室即景系列,希望观众能从这些照片及光影瞬间感受到自己工作室的氛围。

13

徐震

Xu Zhen

“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室。”    

——徐震

14

▲ 没顶公司,《徐震<天下>作品制作常见问题汇总》,2016年

在徐震看来,艺术家工作室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了创作,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摄影作品《徐震<天下>作品制作常见问题汇总》源自没顶公司制作部门在制作《天下》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这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工作室中的工作过程与状态。

15

严培明

Yan Pei-Ming

“唯一让我感到最幸福的地方就是我的工作室。”    

——严培明

16
▲ 严培明,《Atelier Eiffel, Dijon》,2007年

这张工作室的照片拍摄于2007年,当时严培明正准备在位于法国圣保罗小镇的梅格基金会(Foundation Maeght)艺术馆举办个展。这个空间的前身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工厂。环境黝暗,墙是土灰色的,玻璃窗因年久失修也需要重新修补,甚至似乎从未有人打扫过这里。这倒符合了艺术家自由、不拘小格的秉性,既不用担心墙和地面会被弄脏,也不用操心其他因素,反而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本身。该工作室在2012年后被重新修葺,但严培明更想念工作室过去的气氛。

17

杨福东

Yang Fudong

“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异常尖锐。”    

——杨福东

18
▲杨福东,《Who’s》,2011年

“若即若离”指的可能是心绪的变化,对杨福东而言,“工作室”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既有的,一种是移动的,即不确定的拍摄地点(如影像创作现场)。艺术家的原初设想与现场即兴发生的改变,这二者之间的碰撞有时会显得“异常尖锐”。2011年,杨福东在工作室创作录像装置《八月的二分之一》时,使用了大量家具与石膏模型。这些作品中的“主演”在拍摄完成后便功成身退,被安静地置放到了角落里去。观众此刻看到的这件作品,就是艺术家彼时所顺手拍下的。

19

曾梵志

Zeng Fanzhi

“哪怕外面的世界再纷扰,关上工作室的门,一切就都无关紧要了。这里只有我自己和我的作品,只跟我的心灵发生关系。” 

——曾梵志

20
▲曾梵志,《7月22日》,2016年

曾梵志说自己近年喜看古画。他在看画的过程中发现古人最好的时光都在庭院中度过,喝茶、聊天、下棋、发呆。他自己的工作室就设计有这样一个庭院。庭院中的四季更迭以及自然的律动给了曾梵志很多创作灵感。《7月22日》正是艺术家在审视画框内外的风景时,因感受到两者共有的凝固与流动,而下笔绘成得。曾梵志对现阶段的工作室非常满意,空间构造、光线、甚至每个角落都符合艺术家的审美需要。与徐震一样,曾梵志也认为工作室的判断标准来自于是否能在这里创作出好的作品。工作室将外界纷扰予以隔绝,只有艺术家与艺术实践。

21

张恩利

Zhang Enli

“工作室对于我来说就是母鸡下蛋的窝。”  

——张恩利

22
▲ 张恩利,《空间绘画》,2016年

张恩利的《空间绘画》系列作品始于2007年。他认为用这个作品来表述艺术家工作室非常合适。艺术家在工作室里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涂抹,是过程,也是方式。这些无法出售的作品或许会占据艺术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但恰恰是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才能实现与自己的对话。

23

张晓刚

Zhang Xiaogang

“工作室是艺术家逃避社会忘却死亡的避难所,又是筑梦发呆与上天通话的私人教堂。是心灵自白的反省室,在那里自信自悲自大甚至自虐纠结交织,也是痛苦犹豫又不时会有惊喜的实验场。

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应该是最能体现艺术家个人气质的地方,也是艺术家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集中表现的领域。它的反面应该是千篇一律毫无个人特征的生产车间,或者某种对公共空间的拙劣模仿。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把最好的状态和更多的时间留在工作室中。” 

——张晓刚

24
▲ 张晓刚,《记忆的容器》,1982-2016年

张晓刚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把最好的状态和更多的时间留在工作室中。本次展览将呈现张晓刚30年创作生涯中所使用过的各种工作室(有的甚至同时也是卧室)。作品就在这些大小各异的空间中,一点点生长出来。通过整理这些工作室的照片,张晓刚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一次回顾。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小故事。除了艺术家留下的个人痕迹,照片也存留着时代的烙印。(撰文/李茜)

* 本文图片由乔空间提供

TANC | 中国陶瓷与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秋季海外观展指南

从纽约及巴塞尔的抽象画展,到伦敦的肖像画展,再到华盛顿与东京展出的中国陶瓷展,海外的美术馆在9月也相继拉开了秋季展览的序幕,《艺术新闻 / 中文版》本周末准备了近日开幕的展览,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为你的艺术出行提供好去处。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