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寻找意识的边缘:当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神经学家与艺术相遇

Aug 30,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伦敦。惠康基金会收藏(Wellcome Collection)今年推出的展览“自我感知:寻找意识的边缘”(States of Mind: Tracing the edges of consiousness)是继去年10月由艺术家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带来的展览“安·维罗尼卡·詹森斯:黄蓝粉”(Ann Veronica Janssens: yellowbluepink)之后,惠康基金会邀请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神经学家一起对感知的本质以及对意识经验的理解更深入的探讨。展览将展出至10月16日。

1▲ 展览“安·维罗尼卡·詹森斯:黄蓝粉”(Ann Veronica Janssens: yellowbluepink)

展览以“科学|灵魂”(SCIENCE | SOUL)、”沉睡|醒”(SLEEP | AWAKE)、“语言|记忆”(LANGUAGE | MEMORY)和“存在|不存在”(BEING | NOT BEING)4部分,试图通过互动装置、影像、雕塑等作品探索了诸如梦游症、联觉(Synesthesia)、记忆与意识障碍等现象。包括戈什卡·马库加(Goshka Macuga)、路易斯·K·威尔森(Louise K Wilson)、肖娜·伊林沃思(Shona Illingworth)在内的艺术家参与其中。

2▲ 利用动物磁性催眠术的实践者(A practitioner of Mesmerism using Animal Magnetism)

策展人艾米莉·萨金特(Emily Sargent)表示:“意识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虽然人人皆知意识无时不在,但却很难真正界定它。这的确给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整个展览通过一系列作品,对各种不同的意识经验进行探讨、逐层递进,揭示了源自隐藏于人类内心的奥妙与脆弱,并通过哲学、艺术与民俗学等不同的视角,引领人们去探究种种“意识经验”,诸如睡眠时产生的梦魇,语言和记忆如何作为一种自我定义和自我认知的方式,为何神经科学不断颠覆心理学研究对意识给出的定义。

3▲ “自我感知:寻找意识的边缘”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一部分“科学|灵魂”以神经科学演变史中的关键时刻切入。具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首先提出的“身心二元论”概念,他最早把精神现象和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随后,将二元论概念图像化的艺术作品是意大利版画家路易吉·夏芳尼缇(Luigi Schiavonetti)的《灵魂在身体上空盘旋,不情愿地与生命分开》(The Soul Hovering over the Body, Reluctantly Parting with Life),该画作是在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指导下完成的。

4▲ 路易吉·夏芳尼缇,《灵魂在身体上空盘旋,不情愿地与生命分开》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尝试如何定义大脑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解释神经元所扮演的角色。从神经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留下的文档中,我们能看出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都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难题”。在克里克的手稿旁陈列的正是神经科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手绘的神经元图解。

5▲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著作《惊人的假设》(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及手稿
6▲ 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手绘《Formation of Alzeimer Plaque》

此外,“科学|灵魂”中还研究了联觉——由一种感觉牵连或引发另一感觉的现象。比如,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读字母时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在《色彩字母》(Alphabet in Colour)中纳博科夫阐述了自己的这种体验。

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色彩字母》(Alphabet in Colour)

梦游症、催眠术及睡眠瘫痪症(俗称鬼压床),是第二部分"沉睡|醒"所探索的主题。该部分陈列了多种珍贵的档案,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睡眠精神病”患者首次以被告身份现身在法庭上的相关存档。然而,在18世纪的画作中,我们发现只要是关于梦魇的绘画,都遵循富塞利在《噩梦》(The Nightmare)中采用的构图:女人四肢无力地摊在床上,身上站着一个象征梦魇的小怪物,仿佛正征服着睡眠者的意识。延续着对于梦境的探索,该部分还展映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节选,这部20年代黑白恐怖电影讲述了男主角在沉睡时被他人操控行为的故事。

8▲ 戈什卡·马库加(Goshka Macuga)的《梦游者》(Somnambulist),2006年
9▲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的《噩梦》(The Nightmare),1781年

在第三部分中,不同艺术家一并探索了童幼时期形成的语言习惯与形成自我意识中无可否认的相关性。在"语言|记忆"中,艺术家路易斯·K·威尔逊(Louise K Wilson)邀请观者参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成果。而A.R.霍普伍德(A. R. Hopwood)带来的《捏造记忆档案》(False Memory Archive)是一个集合了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一组艺术品,用艺术手法表明人类大脑会在某种情况下自生出一些并不存在的记忆。玛丽·凯丽(Mary Kelly)带来的《产后文件》(Post-Partum Document)是一组手绘,跟踪了在她儿子产生语言能力后的母子关系的变化。

10▲  A.R.霍普伍德(A. R. Hopwood)的《捏造记忆档案》(False Memory Archive)
11▲ 玛丽·凯丽(Mary Kelly)《产后文件》(Post-Partum Document)

在最后一部分中,"存在|不存在"进一步地探索心理创伤导致的意识紊乱现象,并带来了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对植物人或微意识病人的大脑活动的扫描结果。该部分以道德角度讨论如何处理此类病人的看护,复原,遗愿等难题。此外,在这个部分中也研究了麻醉现象,以阿雅·本·伦(Aya Ben Ron)写于2005年的《治疗当中》(Still Under Treatment)揭露麻醉病人坠入无意识的瞬间。

12▲ 《一个无意识的裸男》(An unconscious naked man)

在上述的展品以外,“自我感知”在展期中计划以时间段替换3个装置。开展之初带来的是艺术家伊莫金·史绨德沃西(Imogen Stidworthy)的《听见悄悄话》(the whisper heard),作品以影像为媒介,将一个正学习说话的年幼孩童和一个正发病失语症病人做并列对比。

13▲ 伊莫金·德沃西(Imogen Stidworthy),《听见悄悄话》(the whisper heard)

在展览中期(4月26日至7月27日),克丽·特赖布(Kerry Tribe)带来了一件16毫米双屏影像装置作品《H.M.》。这件作品反映了一个50年代接受实验性外科手术的癫痫病人(被俗称为H.M.病人)这一著名病例。而目前正在展出的是肖娜·伊林沃思(Shona Illingworth)的《风景中的机能障碍》(Leisions in the Landscape),其中探索了失忆症的冲击力以及个体和文化记忆的消除。

14▲ 肖娜·伊林沃思(Shona Illingworth),《风景中的机能障碍》(Leisions in the Landscape)

惠康基金会收藏公共计划部负责人詹姆斯·皮托(James Peto)对“自我感知”评论道:“相对寻找那些浮现在意识中的现象,’自我感知’中探索的是游离于意识边缘这一短暂瞬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变。展览将持续一整年,让我们以不同视角观察科学家、哲学家以及艺术家们眼中的意识。”(编译/李叶萌、王品丹)

自我感知:寻找意识的边缘

States of Mind: Tracing the edges of consiousness

惠康基金会收藏 | 展至10月16日

*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由惠康基金会提供

“上海种子”登陆“远景之丘”,对22世纪的一次访问

“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以“远景2116”为主题,第一期于9月4日在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特别设计的户外临时建筑-“远景之丘”开幕。“上海种子”不仅探讨艺术、人文,还从科技、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着手,展望一个世纪后人类的生存状态。公共艺术家、科学家、游戏设计师、作家、电影导演、心理学家展开合作,在上海城市范围内呈现其项目,并与市民展开对话。此外,一个名为“奇点”的公开征集项目展出被称为“数码原住民”的“90后”一代眼中的世界。“上海种子”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Yoogwoo Lee)与伦敦蛇形湖美术馆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联合策划。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