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录像”非“影像” :央美美术馆新展勾勒全球录像艺术历史与当下

Jul 05, 2016   承清

北京。7月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总策划王璜生介绍:“这次展览挑选了一些节点式的作品和艺术家,非常全面地勾勒了国际录像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当下状态。”
IMG_2400

▲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 展览海报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Time Test: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Research Exhibition)以录像艺术发展脉络为轴,以两个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呈现中外50余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展览由“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Moving Time: Video Art at 50, 1965–2015)”及“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Screen Test: Chinese Video Art Since 1980s)两部分组成。本次展览“史无前例地将两个部分放在一起,在从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录像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录像艺术发展的线索。”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董冰峰告诉《艺术新闻》。
IMG_2401▲ 董冰峰在“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 开幕式现场

王璜生表示,此次展览的“Video Art”强调“录像”,而不是“影像”,出发点主要集中于对这样一种新的媒介艺术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学术意义描述和研究上。“录像艺术与当时已流行的波普艺术等,成为了那个时代社会批判和文化表达的敏感风向标及有力推动者。”

从白南准到安迪·沃霍尔

– ▬ –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的早期录像《扣子偶发事件》(Button Happening,1965),该作拍摄于他购买了索尼Portapak相机的当天。白南准创作了人们公认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展览也以此开始。

IMG_2402▲ 白南准《扣子偶发事件》视频静帧,影像,黑白,有声,02分00秒,1965年

其作之后,是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于1978年创作的《AAA-AAA》,录像中,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面对面持续发声,他们逐渐提高音量,并拉近彼此距离。当一方失声或换气时,另一方持续叫喊。两位艺术家通过声嘶力竭的对峙,测试了身体的极限。

IMG_2403▲ 乌雷(Ulay)、玛丽娜·阿伯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AAA-AAA》视频静帧,影像,黑白,有声,12分57秒,1978年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第一部双投影电影《内与外》(Outer and Inner Space,1965)也在本次展览之列,这是早期录像装置艺术的范本之一,该作为拍摄“工厂女孩”——女演员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和一段记录她本人的录像之间的互动。
IMG_2404▲ 安迪·沃霍尔《内与外》视频静帧,16mm影片转换为电子文档,黑白,有声,双屏幕,33分00秒,1965年

“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呈现了一系列在过去50年来对西方影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作品,追溯不同艺术家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德罗美术馆策展人凯特琳·多尔蒂(Caitlín Doherty)告诉《艺术新闻》,这次展览是当下最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国际录像艺术最重要的展览。多尔蒂介绍,该展是布德罗美术馆前任馆长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生前设想(2015年3月去世)的最后几个展览之一,拉什在录像艺术的研究领域德高望重,著有《20世纪晚期艺术的新媒体》(New Media in Late 20th Century Art,1999年)《录像艺术》(Video Art,2003年和2007年)和《艺术中的新媒体》(New Media in Art,2005年)等数部专著。

IMG_2405▲ 琼 · 乔纳斯(Joan Jonas)《垂直滚动》(Vertical Roll)视频静帧,影像,黑白,有声,20分14秒,1972年

勾勒华人录像历史轮廓

– ▬ –

由董冰峰、王春辰策展的“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30多年,以“录像艺术”为创作主题,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在开幕式上,董冰峰特别介绍了在此次展览之前,2015年在台湾关渡美术馆主办的“启视录:台湾录像艺术创世纪”(Rewind-Video Art in Taiwan, 1983-1999)以及今年香港录映太奇主办的“没有先例:香港录像艺术30年”(No References),这两个展览的策展人都是这次展览的重要参与者,“今天的展览也是在他们之前的研究和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呈现的。”

IMG_2406▲ 程然《奇迹寻踪》视频静帧,宽屏幕高清电影,5.1 声道环绕立体声,467分38秒,2015年

董冰峰介绍,该部分展览分为“录像初生”、“媒介实验”、“电影转向”3个单元,3组议题同样也大约对应于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以来的“录像艺术”在华人区域的30年的历史及其当下的发展面貌。参展艺术家则涵盖影像艺术发展近30年来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曹斐、陈界仁、程然、冯梦波、黄汉明(Ming Wong)、贾樟柯、林科、杨福东、张培力、周啸虎等艺术家。

IMG_2407▲ 曹斐《霾》视频静帧,高清影像,彩色,立体声,46分30秒,2013年
IMG_2408张培力《水——辞海标淮版》视频静帧,单屏录像(PAL 格式),有声,彩色,9分35秒,1991年

艺术家宋冬分享了他制作第一件录像艺术的有趣故事,作品是1992年宋冬结婚时,利用一台借来的家用摄像机完成的。他在一个炒菜锅中倒油烧热,再放入水,弄得满屋油烟和水蒸气,他给作品取名为《炒水》。“那时父亲给我的评价就两个字——‘胡闹’”,直到今天,这件作品在中国还未展出过。

IMG_2409▲ 宋冬《关注<—>监视》视频静帧,单屏影像,1995 年

在大陆的录像艺术家中,这一例子应当不是孤例。“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录像艺术家,录像艺术和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宋冬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不同认知基础上,如何利用‘录像’这一工具认识世界。”

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录像艺术”虽传自西方,但并非对其既有历史、美学、文化内涵的简单模仿,而是将实践带入特有的文化语境、密切关注现实,介入社会问题的讨论,掀起一场更为有机、且深具批判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影像运动”浪潮。

IMG_2410▲ 麦海珊(Mak Hoi Shan Anson)《再见》视频静帧,单屏影像,6分32秒,2006年

本次展览还囊括了香港录像艺术特别放映项目“同时性——重构香港II”,该单元再度“阅读”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影像作品。通过对1989年至2014年间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艺术、动画片和纪录片进行筛选,审视那些可能被排除或者被遗忘的香港形象。王璜生介绍,此次展览特别邀请了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机构共同参与,提供了华人地区录像艺术更开阔的背景。他表示,“相信这次展览和一系列学术活动会在中国引发大家对录像艺术新的思考和讨论。”(撰文/承清)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8月28日

● 同期在央美美术馆举办的展览 

来自街头的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8月24日
IMG_2411▲“来自街头的艺术展” 展览海报

“来自街头的艺术展”展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巴西、塞内加尔、中国的艺术家的街画作品。本次展览是一次重要的街画艺术文献展,观众可通过本次展览了解街画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

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恩的抽象绘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8月24日
IMG_2412▲ 约翰·麦克林恩,《Garden》,2003年,图片来源:Christie’s

“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恩的抽象绘画”将展出约翰·麦克林恩(John McLean)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绘画作品,探讨麦克林恩如何运用“色域绘画”来创作埃尔德菲尔德所说的“简单的真实”。展览还将放映一部记录麦克林恩作品的影片,影片中艺术家本人及来自泰特美术馆和其它艺术机构的策展人会讲述他们的艺术观点。

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8月27日
IMG_2413▲ “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展览海报

展览“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与当代艺术的相遇”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展示。这两组抽象艺术作品分别来自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Ben Fry),和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对构成生命的微观元素(基因和蛋白质)的无限放大的再现。

展览同时选择了两位处于二战后艺术转型期的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和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的作品作为参照。这份对比与呼应展现了“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全新视角,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在未来的可能性。

拉美艺术家何塞·万徒勒里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至7月21日
IMG_2414▲ 何塞·万徒勒,《Técnica enmosaico》, 1984年,图片版权归属艺术家本人

作为2016中拉交流年框架下“拉美大师系列展览”之一,“何塞·万徒勒里作品展”展出智利国宝级艺术家何塞·万徒勒(José Venturelli)的40件代表作品,包括于1954年至1988年期间在智利和瑞士创作的25幅绘画,以及1954年至1965年在中国创作的15幅素描、水彩和版画。

何塞·万徒勒里一生致力于将人性、社会和大众价值通过各种媒介表现出来,其作品受到智利传统艺术的影响,线条笔触大开大阖又细腻精致,蕴含着艺术家在拉丁美洲艺术运动中所创造的“现实表现主义”所焕发的奇异活力。

去凡尔赛宫还是贝尔图斯山脉?在户外装置中消暑度夏

今年夏季,全球范围内揭幕了多件户外装置作品。克里斯托(Christo)在意大利伦巴第海域建造的漂浮码头每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法国凡尔赛宫的作品运用光影的变幻探讨了生态议题,而美国猎人角滨水公园(Hunter’s Point South Waterfront Park)的新装置则成为了经济的晴雨表。这些艺术作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产生空间、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公共张力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