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京沪画廊开启暑期档,看盛夏双城展览指南

Jul 02,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上海
● 正在展出 ●

“内容觉醒”——苗颖个展
没顶画廊 | 展至7月17日
莫干山路50号7号楼4楼
本次展览由纽约新美术馆下设根茎(Rhizome)艺术总监麦克·康纳(Michael Connor)策划,将展出苗颖创作于2016年的一系列最新作品。展览以“内容觉醒”为名,是艺术家苗颖对当前时兴的“后网络艺术”现象的反思,以及对正在发展中的视觉文化的更深层探索。面对“后网络艺术”时代铺天盖地的低质量图像与日渐饱和的社交网络环境,苗颖在展览中提出了“超级素人主义”的概念,并将其解读为正在进化中的美学准则,成为“无审美”的审美新观念。
IMG_3995▲ 苗颖《内容觉醒,意识的5根柱子:取回你思想,身体和未来的主权》,拉网展架、 布面打印、PVC板UV打印,350 x 350 x 325 cm,2016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IMG_3994▲ 苗颖《#mybootleg》,拉网展架、布面打印,300 x 40 x 230 cm,2016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好汉是不能被打败的——李振华个展
我们画廊 | 展至9月1日
军工路1436号五维创意园区
“好汉是不能被打败的”是李振华最新的个人摄影展。此次展出的图片是李振华从策展人的视角出发,结合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上个人深入的思考与独特的叙事方式,以摄影这种快速的方法记录其敏锐的思维和逝去的时间。图象中的人、物和景都传递着信息,而这些信息存在于逝去的时间之中,曾经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以及真诚的情感都在其中。李振华表示“我想为每个图像写一个故事,充满感情、没有具体时间地点的故事,是关于个人的故事。”
Screen Shot 2016-06-30 at 01.23.08 IMG_3997▲ 表演艺术家韦博仁(Barron),现场沉浸《老人与海》,图片来源:李振华工作室
膜:再造“真的非真实”的一种方法
1933当代艺术空间 | 展至8月7日
溧阳路611号1933老场坊1-311单元
此次邵文欢和扎娜·美露珮(Zane Mellupe)双个人项目展览由策展人王凯梅策划。其中,“膜:再造“真的非真实”的一种方法”共展出艺术家邵文欢最新创作的13组摄影等综合艺术手段作品,包括《奥菲莉娅的河》、《穿行在星尘中的光》、《水形》等都是首次展出。邵文欢的创作方法让他两栖于摄影和绘画各自的宽广领地,取舍其中最可以呈现他对世界认识的方法进行创作。另外,此次展览还呈现了艺术家专门在空间现场制作的装置作品《九天》,用太湖石、英石粉在乌黑的铝塑版上创造了一个虚幻的自然景观,将暗房中偶然和不可控的种种因素,带入到现场创作。
aafff9bf-05fd-414c-b8fc-f34baeff7ccb▲ 邵文欢《奥菲利亚的河》,明胶银感光在绢缎等综合艺术手段,120 x 120 cm,2015年,图片来源:1933当代艺术空间
4c45bc32-6038-437e-9a32-ff5e3d01a8f4▲ 邵文欢《漏光之二》,照相油色绘画(银盐感光乳剂在绢缎上),118 x 63 cm,2015年,图片来源:1933当代艺术空间
熵:递交N种可能性的一份申请
1933当代艺术空间 | 展至8月7日
溧阳路611号1933老场坊1-311单元
作为双个人项目展览的另一部分,扎娜·美露珮(Zane Mellupe)“熵:递交N种可能性的一份申请”同样由王凯梅策划。在“熵:递交N种可能性的一份申请”的创作中,扎娜·美露珮延续着一贯令她着迷的对摄影物质性的研究,但她的关注点包括影像与语言之间的权力游戏,以主观经验创造术语对摄影的重新界定,以及把面对多重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内心焦灼,融入对影像的再造和破坏中,探索后网络时代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艺术家近年创作的16件作品。
ship▲ 扎娜·美露珮《船》,钢板上综合媒介照片,尺寸可变,2016年,图片来源:1933当代艺术空间
IMG_3957▲ 扎娜·美露珮《共同的理解》,眼镜上综合媒介,13 x 5 x 3 cm,2016年,图片来源:1933当代艺术空间
绿光终将消失
BETWEEN艺术实验室 | 展至8月1日
杨树浦路2361号北外滩艺术区
此次“绿光终将消失”群展由策展人孙啟栋策划,将展出艺术家陈霄、林清、刘月以及王业丰4位艺术家的作品。既展现了林清对于秩序和挑逗的痴迷,也有刘月对光与暗的视觉处理,有陈霄以上海老舞厅为背景创作的短片《无忧宫》,也有王业丰令人迷幻的录像装置《漂流舞台》。正是一种“主动卸下艺术史焦虑和知识崇拜,沉浸在艺术创作之中,并得到长久的快乐与自信”的共同自觉将这4位青年艺术家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创作让人重新尝试思考何为艺术研究,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保住造型性的魅力和完整性。
IMG_3992▲ 林清《L – 1》,布面丙烯,20 x 200 cm,2016年,图片来源:BETWEEN艺术实验室
IMG_3993▲ 王业丰《漂流舞台》,三维动画录像装置,2016年,图片来源:BETWEEN艺术实验室
重置已知
MAO SPACE | 展至8月15日
安义路61号
此次展览集合了韩家泉、蒋欣宇、李舜、朱昶全、郑文昕、严岩和史怡然等15位艺术家,共30余件作品,涵盖绘画、综合艺术、装置、影像、摄影等多种艺术类型。艺术家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感知,试图“重置”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理所当然”的控制力之中,去寻找解答问题的新方式。艺术家们将作品视为基于个体、情节、理解、认知和思考的集成,在作品中展现更多面对知识的可能。
瘾者I60X80cm布面丙烯2016▲ 郑文昕《瘾者I》,布面丙烯,60 x 80 cm,2016年,图片来源:MAO SPACE
作品名称:舞会 作品尺寸:150cmx120cm,100cmX60cm 50cmX40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2016▲ 严岩《舞会》,布面油画,150 cm x 120 cm、100 cm x 60 cm、50cm x 40 cm,2016年,图片来源:MAO SPACE
哲学家185x145cm 2016▲ 史怡然《哲学家》,185 x 145 cm,2016年,图片来源:MAO SPACE
澜回:杨子荣个展
艺术门(Pearl Lam Galleries) | 展至8月21日
江西中路181号底楼(近福州路)
本次展览以华裔澳大利亚艺术家杨子荣的新系列《澜回》为核心,该系列以中国首个现代艺术协会决澜社的代表人物王济远、关良、丘堤等成员的原画为蓝本进行构图,并以传统油画技法忠实地在画布上呈现。在此系列中,杨子荣探索中国艺术家文化觉悟中遗失的历史片段,尝试重新发掘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源头。由于当时上海美术专校并不重视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许多社团在课后和校外成立以维护现代主义的发展,这也成为决澜社的创始原因之一。为了回顾决澜社的重要性,杨子荣选择他们的作品为新系列的基础,以凸显该运动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Screen-Shot-2016-05-19-at-3.22.41-pm▲ 杨子荣《纯真与感性之二十一》 ,油彩、亚麻布,220.5 x 160 cm,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门
Screen-Shot-2016-05-19-at-3.23.07-pm▲ 杨子荣《关良之一》 ,油彩、亚麻布,102 x 84 cm,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门

● 即将开幕 ●

印度支那
杜梦堂 | 7月3日至8月25日
思南公馆22栋
此次“印度支那”展览是法国旅行画家及装饰艺术家安德烈·梅尔(André MAIRE)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人作品展。展览将展出20余幅安德烈·梅尔在第二次旅居印度支那地区期间(1948年至1958年)所创作的纸上画作,引领人们走进这位兼具冒险精神及深邃思想,且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家的艺术世界。
IMG_4020▲ 安德烈·梅尔《在金边湖畔》 ,油彩、亚麻布纸上铅笔、炭笔和红粉笔,65 x 50 cm,1952年,图片来源:杜梦堂
IMG_4021▲ 安德烈·梅尔《老挝》 ,纸上铅笔、炭笔和红粉笔,65 x 50 cm,1953年,图片来源:杜梦堂
图像刹那
狮语画廊 | 7月3日至8月28日
武康路376号
此次“图像刹那”展览由策展人戴卓群策展,展出林甲悦、李姝睿、石至莹、宋佳茵、吴笛、袁可如以及朱田这7位女艺术家的作品,而这也是年度女性艺术家常设展览计划“Soft Power”的第四回项目。展览侧重表现图像不同于文字的复杂内涵,包括图像所捕捉的瞬时意味以及后续无穷的可能性。在对作品的创造、展示、观看与流通中,将时间分解,使观者去感知和追溯,并且有所期待。
Shi Zhiying, White Sphere, Oil on Canvas, 30 x 40 cm, 2015▲ 石至莹《白球体》,布面油画,30 x 40 cm,2015年,图片来源:狮语画廊
Song Jiayin, Mark, Mixed Material, 68 x 98 x 17 cm, 2016▲ 宋佳茵《标记》,综合材料,68 x 98 x 17 cm,2016年,图片来源:狮语画廊
Wu Di, 8, Acrylic on Wood Board, Digital Print on Paper, 137 x 117 cm, 2015▲ 吴笛《8》,木板丙烯数码打印图片,137 x 117 cm,2015年,图片来源:狮语画廊
王川个展
璘宝轩画廊 | 7月5日至9月5日
中山东二路外滩22号303室
本次王川个展将呈现王川1989年至2016年间的作品,包括运用油彩、丙烯和水墨创作的抽象艺术作品。此次展览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为“幸存者”,主要展出艺术家1989年至2007年间的作品,将于7月5日至2016年8月5日期间展出。第二阶段名为“有意味的形式”,将展出王川2008年至2016年间的作品,展览时间为8月6日至9月5日。此次展览将从时间跨度和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角度,较完整地呈现王川近27年的艺术创作。
IMG_4015▲ 王川《游》,纸本设色,69 x 69 cm,1999年,图片来源:璘宝轩画廊
IMG_4016▲ 王川《No.3》,纸本设色,69 x 69 cm,2007年,图片来源:璘宝轩画廊
肉身:恐怖谷
A+ Contemporary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 7月16日至9月4日
莫干山路50号7号楼106室
此次“肉身:恐怖谷”群展由策展人杨紫策划,参展的7位艺术家包括姜琤、李琦、沈阳超、孙文浩、王墒、谢燚与张如怡。此展为A+ Contemporary的青年策展人项目,呈现策展人在观察同一世代艺术家创作实践的归纳与分析。杨紫结合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肉身”(La Chair)概念,以及森政弘(Masahiro Mori)的“恐怖谷”理论,让两个概念构成动宾关系——作品作为“客体”,是艺术家“主体”的“分泌物”,参与艺术家感官知觉的形成,也经历了两者冲突与和解的辩证历程。
截图1▲ 姜琤《M-201501》,布面油画,45 x 60 cm,2015年,图片来源: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截图2▲ 王墒《珠宝》,钻石、18k金,2010年,图片来源: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北京
● 正在展出 ●

陈彧凡
今格空间 | 展至7月13日
新中街40号(工人体育馆西门)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陈彧凡的同名个展,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览收录了陈彧凡12件绘画和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从艺术家近6年的创作中精选而出,以“陈彧凡”个人的地理轨迹、身份认识和形式过渡为主轴,借用回转、游离、溯源的叙述方式,进行全新的联结与对话,试图勾勒出陈彧凡近几年艺术创作中,观念内在的融合和表达途径的多样。
IMG_4006▲ 陈彧凡《浮木》(灯箱部分),180 × 120 cm,2016年,图片来源:今格空间
IMG_4007▲ 陈彧凡《源》,水泥、霓虹灯、铁版,100 × 100 × 235 cm,2016年,图片来源:今格空间
虚线
星空间 | 展至7月22日
半截塔村路55号
本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为韩磊和孙彦初,他们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带有调节性和自由性的“虚线”机制,并且触及了更为开阔的语言边界和图像逻辑。除此之外,两位艺术家之所以被并置展出,一方面,鉴于他们同为河南籍艺术家的地缘脉络,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作品内在的某种互动关系。
init_5184

▲ 孙彦初《风尘记》,明胶卤化银,45 x 45 cm,2012年,图片来源:星空间
init_5200

▲ 韩磊《椰树》,光栅影像,156 x 110 cm,2015年,图片来源:星空间
刘辛夷|十万八千里
空白空间 | 展至7月30日
机场辅路草场地255号
此次“十万八千里”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刘辛夷最新的装置和雕塑作品。此次展览中,刘辛夷考察了理论上具有交互特质的新闻通讯,特别是国内舆论中有关“域外”的信息景观。当事物的样貌试图背离其实质时,用于表述的语汇最先遭遇了困境,而这种结构离散导致的意义偏移即为“相去十万八千里”。通过对“流通”和“边界”这对辩证性的探索,艺术家在现实经历与知识经验的交织辗转中建立起了认知回路。
2016-06-12_575d0625c4f23▲ 刘辛夷《国民信心》(灯箱部分),木框、亚麻布、丙烯,300 × 211 × 5.2 cm,2016年,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2016-06-12_575d066910572▲ 刘辛夷《皇家阳台》,聚苯乙烯泡沫、绒布、绳排、吊穗、花扣,200 × 1100 × 70 cm,2016年,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甲天下-叶甫纳个展
空间站 | 展至7月31日
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一街
从2014年开始,叶甫纳以“展示癖”的名义开始进行“指甲计划”的召集。在两年中,征集了150多位艺术家的投递方案,并参与创作。以暂时的、流动性的指甲作为艺术方案的载体,以随身携带的自然生长的方式改造日常生活,对传统美术馆的展览机制进行批判和实验。“指甲计划”在两年之中,被不同城市的艺术机构邀请,完成了 24次现场活动。这次在空间站展出的“甲天下——叶甫纳个展”集合了装置、绘画和文献,是对规模庞大的“指甲计划”的总结展。
37.pic_hd_meitu_3 38.pic_hd_meitu_4 39.pic_hd_meitu_5 40.pic_hd_meitu_6▲ 叶甫纳“指甲计划”,图片来源:空间站
斜面
亚洲艺术中心 | 展至7月31日
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此次名为“斜面”的展览由策展人唐尧策划,将展出鸿韦、彭显锋、汤杰、张升化、周长勇这5位中国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在唐尧眼中,斜面是一个蕴借着能量、运动方向和空间的预言。展览“斜面”由五个不同角度构成,分别是:技术流后工艺美学、非实体快闪材料美学、混沌系新机械美学、大匠门手工美学和unstoppable数码美学。每一个斜面上都摆放了一位青年雕塑艺术家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即兴、身体戏剧、非控、活系统、场域介入、液态流动、群分布、网络关联、仿真和仿生等多个方向。
汤杰 红尘 58x58x162cm 沙子、玻璃、电子元件 2015▲ 汤杰《 红尘》,沙子、玻璃、电子元件, 58 x 58 x 162 cm,2015年,图片来源:亚洲艺术中心
我该如何向你解释
香格纳北京| 展至7月31日
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本次“我该如何向你解释”群展由“文字/语言”作为贯穿整个展览的主要线索,呈现9位/组艺术家的绘画、装置、摄影及录像作品。“文字/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承载和纪录方式,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比如本次群展中,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金属语言》系列,作品内容采集自流行的政治漫画,涂鸦般的文字外围又被一条长链紧紧圈起,形成一个个线条挺拔轮廓规整的对话框,充分展现思想的质感。又如陈晓云的大体量装置作品《翠玉录》系列,作品取材于古埃及石碑“翠玉录”上所刻13箴言,陈晓云运用比喻或者幻想的场景谨慎地表达其思考,在重建其世界观的同时,也记录下平静世界中难以撼动的真理。
½ðÊôµÄÓïÑÔ¡ª¡ª×ÜͳÏÈÉú£¬ËùÓй·±ä³ÉèÁË£¡▲ 徐震 – 没顶公司出品《总统先生,所有狗变成猫了!》,镜面不锈钢、金属,110 × 150 × 6 cm,2015年,图片来源:香格纳北京
4.pic_hd▲ 陈晓云《翠玉录 No.10》,装置,300 × 166 × 10 cm,2009年,图片来源:香格纳北京
马秋莎:沃德兰
北京公社 | 展至8月6日
酒仙桥路4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此次展览名“沃德兰”取自北京昌平九十年代斥巨资建造的游乐园,即英文单词“Wonderland”的汉语音译,这座被寄予厚望的乐园却终至烂尾甚至拆除。主展厅里的同名作品《沃德兰》,是艺术家马秋莎从去年起开始探索的新作。摔碎的同规格水泥板被深浅不一的肉色尼龙袜包裹,再重新拼合、连接成块。这些今天看来早已过时的东西,却是艺术家在对童年的追溯中,对身体的私密性与集体性、贴身物品中包含的记忆和温度以及时代美学的探寻。
eb4210e4848d45f9b736c74a99ad2464▲ ”马秋莎:沃德兰”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北京公社
李爽:怎么称呼
LAB 47| 展至8月6日
东四十七条30号
“怎么称呼”是一次艺术计划展示而非单一作品展示,其中的艺术作品全部由艺术工人创作。这个被称为“艺术工人群体”(Art Labor at large)的项目从2015年9月开始,至今历时10个月,并且仍在持续中。“艺术工人群体”项目是李爽作为本土年轻艺术家对一个全球性问题的敏锐回应,她意在引发人们对“谁在制作艺术”、“艺术是如何被制作的”以及“艺术与艺术世界作为一种资本系统”等问题的警惕。她想要揭示在艺术家、画廊、美术馆、机构、收藏家、策展人、批评人、媒体等自成体系的“艺术圈”属地之外,仍然有一片飞地,艺术工人在这片飞地上自有其意义。
李爽1▲ 李爽和ZMART《无题1》,木材,多种尺寸,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李爽2▲ 李爽和ZMART《无题2》,木材,多种尺寸,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杨勇2016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展至8月18日
大山子酒仙桥路798工厂2号入口
此次“杨勇2016”将同时展出艺术家杨勇的绘画与摄影两方面作品,呈现杨勇在2008年至2016年这一时间跨度内的思考、趣味与实践。杨勇的作品不大流露主观情绪,而是冷静描绘外部世界。他从各色媒体中选择图像,而后进行截取加工。《国际通道-5》就源自时尚杂志中的场景,原本坐在椅子上颓废的贵妇被去除,只留下四周富有中产阶级情调的环境。在杨勇的绘画中无法找寻复杂连贯的思想与观念,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在图像中轻松起来,而这些题材的选择即是杨勇理解的世界。
IMG_4008▲ 杨勇《国际通道-5》,布面油画,130 × 177 cm,2013年,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IMG_4009▲ 杨勇《国际通道-2》,布面油画,210 x 170 cm,2011年,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朗舍|红门画廊二十五周年展
红门画廊 | 展至8月28日
崇文门东大街9号东便门角楼上
红门画廊二十五周年庆 – “朗舍” 将展现创始人布朗 · 华莱士 (Brian Wallace) 在华30年期间的个人现代艺术收藏,包括苏新平、王玉萍、刘清河、盛奇、孔卡嘉措、张大力和祁志龙等现代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展览现场将呈现出12间风格各异的房间,室内作品涉及雕塑、摄影、装置、灯光与动态图、油画以及版画等,凸显了艺术家们对于语言、积极向上、民族精神、生活激情、自我认知、以及忧患意识等领悟。
IMG_4001▲ 张亚杰《无题》,布面油画,1992年,图片来源:红门画廊
IMG_4002▲ 申玲《女人日记》,布面油画,100 x 100 cm,2000年,图片来源:红门画廊

● 即将开幕 ●

萧昱:水泥楼板
佩斯北京 | 7月6日至8月20日
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萧昱在此次展览中使用了竹子作为创作材料,这种有着东方传统美学意蕴的独特材料自2010年起便成为艺术家作品中的主角,并以极具力量感的形态出现在他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之中,呈现出艺术家对于当代社会与人类处境的深刻思考。作品由两种直观的材料组成,由竹子组成的矩阵稳稳托起一块硕大而沉重的浇铸水泥立方体。两种特性相互对立的材料以异于常识的关系共处,这种颇为生硬的衔接似乎正暗喻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
IMG_4019▲ 萧昱《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装置,玻璃、钢材、卫浴洁具、清水、循环泵,2003年,图片来源:佩斯北京
IMG_4018▲ 萧昱《WU》,装置,兔子、鸭子、树根、锯末,2000年,图片来源:佩斯北京
在视线交错之处(上)
C-空间 | 7月9日至8月14日
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F座
此次“在视线交错之处(上)”杨圆圆个展的故事背景为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以几位在不同年代曾工作生活于此或短暂停留的摄影师为核心的调研线索,艺术家展开了一系列结合真实资料与虚构叙事的创作,通过对多个角色个体经验的研究与描述,意图探索在摄影史的进程中,摄影师、照片、城市、记忆和迁徙等多个元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包含两个主体部分,分别是一本包含数个短篇故事的小说集,以及一系列与小说文本有着互文关系的、以摄影为主体的作品。而展览 “《在视线交错之处》(上)” 则由“一封写于1975年的信”、“ T的相册”、“三个与‘异域的中国’有关的片段”、“一篇以1863年的杀人案为起点展开的写作(一个小说家对摄影的思考)”以及“摄影师与陌生人”这5个篇章构成。
窗的轮廓就像是相机的取景框(局部)2016,多种尺寸,收藏级数字微喷s▲ 杨圆圆《窗的轮廓就像是相机的取景框》(局部),收藏级数字微喷,多种尺寸,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Screen Shot 2016-07-01 at 01.23.19▲ 杨圆圆《两个摄影师的对话:V的梦》,收藏级数字微喷,150 x 100 cm,2016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过四姑娘山
魔金石空间 | 7月9日至8月21日
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2013年开始,艺术家史国威便在他的新作《汗水之旗》的创作中,尝试应用散点透视取景的拍摄方法,在画面上营造出一个可被阅读并富有动感的图像。之后,在《稀薄的压力》等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面对“四姑娘山”的峰峦和密林,还是艺术家身边的一景一物,都延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由于不设计主体,不强调结构关系,这些被拍摄的对象在画面中更显得日常和从容。同时,艺术家史国威也在作品中对国际语境下如何变通和创新艺术技术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

SONY DSC

▲ 史国威《汗水之旗》,黑白照片手工上色,150 x 289 cm,2013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及魔金石空间
美图2▲ 史国威《稀薄的压力》,黑白照片手工上色,170 x 173 cm,2015年,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及魔金石空间

“无序之美”?中国艺术家在伦敦上演的当代中英园林美学对话

7月3日,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举办了“无序之美”(A Beautiful Disorder)群展,这是基金会首个委托华人青年艺术家全新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展览,由张温惠(Wenny Teo)、克莱儿·谢伊(Claire Shea)和廖薇(Ella Liao)担任策展人。参展的18位艺术家分别是毕蓉蓉、曹丹、曹斐、程然、崔洁、何颖宜、李景湖、陆平原、徐震(没顶公司出品)、马文(Jennifer Wen Ma)、宋拓、涂维政、王思顺、王卫、王郁洋、张如怡、郑波和赵要。中英两国在园林美学上的历史联系和变迁是此次华人艺术家在地创作的重要出发点。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