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宋金墓葬砖像画的工序到乾隆多变的居家空间,正在进行“重构”的美术史

Jun 27, 2016   张军

“重构中的美术史”提法源于巫鸿在2006-2007的两年间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写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这一系列文章后来被编辑为《美术史十议》一书。“十议”文章所谈论到的美术史具体对象,以及其选例的视角,叙述方式,思想方法至今仍对美术史研究富有启示。

IMG_3901▲ 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史学家巫鸿

IMG_3902

《美术馆十议》,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巫鸿在书中提到,“美术史在中国非常年轻,说“重构”有点儿夸张。因为“重构”就是原来已经有一个很强的美术史,然后来“重构”。中国美术史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其实非常年轻。我们原来有很古老的传统,但那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既在把古老的传统构造出来,也在重构它,是一个双重状态,像现在中国很多事情一样”。

为回应“美术史学科反思与建构”这一巫鸿学术历程中的重要节点,OCAT研讨班邀请了几位学术背景,研究对象、方法不尽相同的美术史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之后与巫鸿教授和活动参与者进行讨论。几位发言者的学术历程,研究方向反映了当前“美术史”学科建制的一些特点。而他们各自的研究在“重构”美术史主题下的交流碰撞,则体现了美术史重构这一“正在进行”的时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松教授在《居家空间、历史空间与心理空间——关于一组乾隆画像的认识》的主题发言中,他对一组持续制作的乾隆个人肖像画——《是一是二图》,以及画中精心挑选的青铜、玉、陶瓷等文物的集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 。

IMG_3904《是一是二图》轴, 养心殿本    或说 丁观鹏,或说郎世宁。 绢本,设色,故宫藏    乾隆题诗:“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养心殿偶题并书”

IMG_3905《是一是二图》长春书屋甲本(姚文翰)修复后

IMG_3906 IMG_3907 2011年《是一是二图》(姚文翰本)在巴黎卢浮宫展出,同时配上图中出现的器物,证实了该图与乾隆收藏物的确切对应性。

李松认为《是一是二图》体现了乾隆皇帝自身的身份想象,认同的游移和迷茫。同时,他对清政权合法性建构的努力也相当明晰。主题发言还辨析、设想了这组乾隆肖像画在清宫不同功能空间的放置位置,以及它们被“观看”、“赏鉴”的不同方式。这组乾隆画像呈现的居家空间到历史空间的转化,被放入整体历史的情景中以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从宦迹图史重新思考清宫纪实画》的作者马雅贞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明清地方艺文和宫廷图绘。这次的主题报告选自她即将出版的专著《皇清文化霸权的建构:战勋图像与清朝的帝国武功》。

IMG_3909《平番得胜图》(局部),明神宗万历年间,绢本设色,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平番得胜图》是一卷描绘万历年间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历史画卷,画卷中的明代西北少数民族风俗屋宇是研究明代军事与民俗的珍贵实物。

IMG_3910 IMG_3911《康熙南巡图》(局部),共12卷,清(绘于1691-1697年间),由王翚担当主绘。康熙皇帝玄烨为了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年)之间,先后进行了6次南巡。图示所作《康熙南巡图》记录了康熙帝的第二次南巡(1689年),着重描绘了沿途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从宦迹图史重新思考清宫纪实画》主要探讨清宫纪实画的来源。以往的研究主要从西洋画师进入清廷,满清皇族注重家族历史等方面探讨这一议题,马雅贞的研究深入发掘了清宫纪实画与明代“宦迹图”——这一不为画史重视的绘画种类的内在联系。同时,她将清宫纪实画对明代汉族精英的“宦迹图”的运用特点放在清“文化霸权”的建构这一主题中来审视。文章认为对清宫廷纪实画注重表现“文治”、“人和”胜于“武功”,既体现了它对明代汉族精英视觉文化的延承,又体现了强烈的“文化霸权”修建意图。

黄小峰近年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书画鉴藏史。《拯救郑思肖——一位宋遗民的绘画与私人生活》从郑元祐《遂昌襍录》中关于郑思肖“闻其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的记载入手,试图重新发掘“遗民”郑思肖的日常生活与当时流行的个人田产寄于寺庙的“丛林经济”的关系,以此来重新探讨郑思肖思想中的儒、道、佛源流,以及《墨兰图》与南宋禅画,南宋宫廷画的构图相似性。

IMG_3913▲ 郑思肖,《墨兰图》,元代(1306年),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

郑思肖的遗民形像以及关于他的传世名作《墨兰图》的解释是美术史论述的重要节点,其上凝结着某些固定的历史观念,对人的理解,以及与这些不乏关联,又看似中立的具体研究方法——历史材料的筛选、释义的重心、结论的叙述方式等等。在对郑思肖及其《墨兰图》的重新解读中,黄小峰最后没有得出对其人其画的最终结论——尽管读者能感到他选择材料的侧重点和所受到的政治文化影响。他最终将重释的重点放在质疑而非重新定义上。

邓菲近年主要从事宋元时期的美术史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课题包括宋辽金时期的墓葬艺术,区域性文化的流动与传播,东亚范围的艺术交流,图像与复古,赝品的接受与再造等。《模式与创新——论宋金时期装饰墓的营建与工艺》主要关注中原北方地区宋金砖雕壁画墓的建造过程,特别是其中模式化工艺的运用。

IMG_3915▲ 河南洛阳关林庙宋墓西北壁砖雕

IMG_3916▲ 河南洛阳关林庙宋墓东北壁砖雕拓片

邓菲的研究课题以洛阳关林宋墓为出发点,详细比较其中出土的杂剧、散乐、庖厨砖雕与偃师酒流沟宋墓、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中发现的人物砖雕在构图与细节方面的相似点。文章以此推论它们均为砖雕模制技术的产物,同时又与工匠群体的区域流动性有关。

IMG_3917

▲ 河南新安李村宋四郎墓墓门,门檐上书“宋四郎家外宅坟,新安县里郭午居住。砖作贾博士、刘博士、庄住张窑,共同砌墓,画墓人杨彪,宣和捌年二月初一大葬记。”

IMG_3918 IMG_3919

▲ 河南登封黑山沟宋墓(1097年)西北壁(上),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墓(1099年)前室西壁(下),画工将设计画本作为参照,创造出相似却又不同的图像内容。

类似的“模件化”还体现在砖像画的图像模式,以至宋金时期墓葬的整体构型、营建过程之中。同时,邓菲的研究也强调工匠群体的创新作用,提出“不同层次的模件化”这一概念,以之辨析模件化过程中工匠群体、个人的“创新”作用——或者说体现在“模件化”与“独特性”的错和中不同阶层社会意识的“协商”过程。

巫鸿教授强调了几位讲者在美术史“证据”发掘方面的贡献。在他看来,任何学科的“重构”都与它研究对象、研究证据的突破,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分不开。美术史的学科边界受冲击已久,但这门学科并没有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开放的体系中增加了活力。同时,当代公共艺术空间的活动有可能成为美术史重新“书写”的重要之笔。它有待于更多有效对话的建立,以及我们对此种“对话”、“公共性”、“书写”的深入认识。

“离开欧洲会撕毁英国”?多数持反对意见的英国艺术界对脱欧持悲观态度

英国时间6月23日,英国全民脱欧公投最终以51.9%投票率以支持脱离欧盟而告终,这个结果不仅给英国本国政治、经济带来巨大震动,其影响也波及文化、艺术领域。在脱欧公投启动之前,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主、交易商、艺术法律公司等各艺术界人士都纷纷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留在欧盟的意愿与呼吁。然而不遂所愿,如今脱欧已成定局,究竟会对整个艺术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