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林延个展首现台北:徜徉于纸山与墨海之间

Apr 22,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1

▲ 艺术家林延首次于台湾举办个展,摄于台北诚品画廊,2016年

台北。林延出生于北京的艺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了亲人的艺术精神,先是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后又前往法国及美国进修。求学过程的专业绘画训练,并没有因此限制了她的创作思维。2005年开始,林延开始将书画用的宣纸转为媒材,十余年间不仅创造了具有建筑性格的绘画雕塑,更拓展了当代艺术的美学语汇。

作为一位艺术家,林延表示自己不太懂理论,也不太受理论指引,即便许多评论者都在她作品中看见丰厚的东方哲理,对林延来说,影响她更多的却是日常生活。“创作并不是服务或被服务的关系。我不会刻意想用什么艺术形式来说明或表现某些想法,而是纯粹希望透过作品创造自由的空间,让观众能从中自然产生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那才是我最想呈现的状态。”

2
▲ 《天 #2》,墨、宣纸,330 × 1600 × 520 cm,2016年

林延创作中所展现的自由、开放、包容与耐心,正如同她使用宣纸创造的装置作品,每到新环境,就会因为吸收新的养分,而长出不同的东西。比如作品《天 #2》最初于北京展出时悬置在展场中央,而此次在诚品画廊呈现,则座落于有大片玻璃帷幕的空间一侧。面对早晚不同角度的光影,便会映射出不同的纸色风景。

装置作品对我来说,就好像会成长的、活的生命一样。在这一站它停下来是这个样子;到了下一站,它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态。随着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时作品原来的因素会逐渐变少,但同时新的东西又会添加进来。无论怎样保留或添加,我都顺其自然,随它去了。

林延的创作态度看似自由随性,然而每件作品,却都是经过艺术家在脑中曲折复杂的推演考量,再用双手淘洗不必要的杂质,进而提炼萃取出来的极致结晶。即使是《天 #2》这样的大型装置,林延也不假手他人,她不喜欢作品出现任何制式或重复的感觉,所以每个细节都要亲自关照、做足到位,使得观者无论从远处观看,还是就近检视,都有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观众可以在《空曲》中感受到悠远绵长的音符韵律,在《悦思》中体会到砖块稳固结实的份量,这些饱满的张力,正是由每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所支撑起来。“其实就是喜欢做,所以也不觉得腻。如果连作品都不是经由自己的双手完成,岂不是失去作为艺术家最大的乐趣?

除了近期的大型宣纸装置作品,林延“黑色时期”(1994至2004年间)所创作的《致北京》系列,也是探究艺术家核心关怀的代表作品。一片片炭色屋瓦组合成的画面,实际上更像一整片已然逝去的风景。近看其墨汁墨色,有的微微泛着金属光泽,有的则如黑洞般暗沉,林延承袭了传统“墨分五色”的精神,也在其中浸透了复杂幽微的情感。

“留学海外多年后重回北京,我意识到当时住房条件确实很糟,现代化是必然的结果,但我总希望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传统有机会被发扬、被保留,而不是轻易地被弃置。”《致北京 #1-儿歌》高挂在展场上方,横轴形式像被翻转的国画,常见的书画题字,也以竖写的英文儿歌代替,歌词唱着“仰看星辰,希望愿望能够实现”。这其中的隐喻,传达的无非是林延对保留珍贵传统的盼望,以及艺术家对家乡最深刻的情感记忆。

事实上,除了《致北京》系列,作品《胡同 #5》在纤细柔和的纸面上,也翻印出古代砖块的刻章印记,《纪念碑 #8》则在各种阶调的白色中,同时呈现宣纸的柔软与城墙的坚毅。这些中国老房建筑的元素与痕迹,反覆出现在林延的创作里。

老房就像古画。当我在观赏古画时,总是会感觉当时艺术家的精神自由度和开放度,远比现今艺术家要强得太多了。很多当代艺术家,无论作品大小、技法都是铺天盖地,但怎么看,都有种饱受桎梏的感觉;反观古人,用窄小的空间和简单的构图,就能表现天地的广大与辽阔。老房细节所展现的大器与潇洒,就类似于古画,也是我作品想要呈现的意境。

旅居美国多年的她观察到,相较于东方,西方观众面对艺术欣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他们不大需要更多资料或背景来印证他们的品味,也因此,相比于思考如何经营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能够持续自由地做创作,才是林延最在乎的事情。“创作时我几乎不太去想其他的事,我相信只要真心热爱自己的创作,人们自然能接收到那份情感。就好像观看体育赛事,当选手把所有的精神都投入在里面,观众肯定会受到感染。

徜徉于纸山与墨海,林延的作品色墨浓淡收放,总是恰如其分。提及是否会有使用其他颜色或媒材的欲望,她回答:“以后不敢保证,但至少现在没有这样的想法。倒是我妈妈,老是想要我画点颜色。”

林延早期的油画作品缤纷多彩、用色成熟,直至今天,她对颜色仍保有高度的喜爱与敏锐度。但或许“色彩”在她目前的艺术世界里,早已足够丰富:黑色所构筑的庞大深邃的语汇体系,加上各种不同质地的手工纸张,其交织出来的可能性,对林延来说,早已探索不尽。“而且现在又有灯光加进来,就更复杂了呢。”艺术家说道。

从平面绘画转向纸制雕塑,林延认为使用宣纸与双手创作,实际上和使用画笔在帆布上作画类似:绘画藉由不同笔刷来呈现笔触,林延则是透过不同力道的褶与皱,来烘托画面的层次;画作需要适合的颜料打底,林延在安排底层纸张时,也会考虑其厚薄与透光程度。

经过多年经验累积,她深知哪里需要撕裂以显随意,哪里又需黏贴以现工整,掌握画面的色彩、节奏、平衡与重量,道理就跟绘画一样。思忖这之间的差别,或许就是舍弃画笔之后,林延的创作工具变得更单纯、更日常:整熨纸张的熨斗,整构画面的刷具,黏贴缝合纸张的糨糊和针线,以及执行创作工序的双手。

 林延个展

台北诚品画廊 | 4月9日-5月8日

 

撰文 | 李欣洁

编辑 | 徐丹羽

本文图片由诚品画廊提供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董其昌与蓝瑛在天津相遇:在江南之外,重读晚明绘画

一场“晚明绘画作品展”正在天津展出。说起明代绘画,人们定会想起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武林画派等江南地区的绘画流派。这些画派也是江南地区艺术机构的研究核心,苏州博物馆在过去几年就曾举办过“吴门四家”展览。而对明代的关注并不止于江南地区。以明清绘画为一大馆藏优势的天津博物馆,也举办了多场明清书画展览,今年年初开幕的“晚明绘画作品展”则试图打破江南各派的地域限制,呈现晚明时期书画发展的多元面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