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郑达、林欣武汉双人展探讨后机器时代的“新型物种”

Apr 19,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武汉。2016年4月16日,“后机器:想象HOLOS——郑达、林欣艺术项目”在武汉K11艺术村开幕。两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艺术家启用“智能化”或“半智能化”的创作手段,以几部大型跨媒介装置及影像为展出主体,对机器心智的“奇点”进行想象,探讨机器、意识、霍洛斯(HOLOS)之间的关系。此次展览是媒体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达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归国后举办的首次展览。对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林欣而言,则是继2015“超弦 / 林欣”武汉美术馆大型个展后的延续与再度探索。

dav

▲ 林欣 《错误的秩序》 电子影像装置 ,2016

来自国外科技哲学领域的“HOLOS”(霍洛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词,泛指所有人或机器的集体智能、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展览策划人洪雅笠谈到,霍洛斯作为一种对未来的宣判,人类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在微小的智能被注入到寻常物件之时,原本了无生气的物体,就变成了和人类息息相连的神经元,这也扩展了“生命体”的概念。

sdr

▲ 郑达 《机器的自在之语》 LED互动装置,2016

一直自谦为“低科技”创作者的郑达,设计制造的新作《机器的自在之语》和《集体的生理反应》为两组大型多媒体机械装置,工作量巨大,并体现了非常强的系统性。《机器的自在之语》是一个3.6米大小的的LED立方体,140米长的LED灯带包括了8400个灯珠,2200米的数据线和256个解码器。LED灯的闪动会带来矩阵整体的闪动。核心的环节是该机器矩阵与观众的交互——当人手握传感器时,人的自然心跳会被机器接受放大,并通过灯光的频闪变得可视化,音响系统也会将心跳声音扩大释放,建构出冰冷的工业美感与人工智能并存的媒体剧场。

▲ 郑达 《集体的生理反应》 声音动态装置, 2016

《集体的生理反应》是1200个PC冷却风扇组成的运动矩阵,模块化的装置重达660公斤,电量峰值为26400瓦。郑达打造了一个试图摆脱实用功能与人工设置程序的“物种系统”。风扇在艺术家的排列下形成空间中的阵列,按照郑达输入的一个基本算法,通过遗传算法产生各种形式的演算。整个风扇分为6组,各自有200个风扇的模块。每个模块中会有被算法随机挑选出的4至9个一组的风扇,和其他模块随机挑选出的风扇不断发生对话。置身期间的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些机器的主体表演,也能感受到它们互相对话时的轰鸣、反复无常的气流变化、以及强劲的能量。

这些在实验室中诞生的“新型物种”,共同体现出艺术家试图让机器拥有自主意识,产出一种自成体系的机器美学;而当参与者介入,机器与人的互动则意味着从属关系的重新宣读。郑达说:“后机器时代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或者半智能化的机器,这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如何用艺术和科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新物种的出现,可能是艺术家比较敏感的地方。”这和既有艺术史中观念艺术对现成品的挪用改造也截然不同,当下的科技背景与艺术语境都决定了艺术家要面对更新的问题。

linxin《youfengdekongjian》NO▲ 林欣《有风的空间》 三屏数字动画, 2016

林欣此次展出的作品,基本延续了2015年武汉美术馆举办的“超弦 / 林欣”大型个展的创作思路,以多媒介并行的创作方式,拓展了作品的视觉场域。本次展览推出新作《有风的空间》,以三屏影像装置的方式展出,与另外两件电子影像装置《错误的秩序》一起阐释其艺术观念。这几件作品集中展示了林欣对错误的数字美学的兴趣,并把观众带领到一个可视的虚拟网络空间之中。

林欣热衷于探索和构建看似合情合理却又不真正存在的空间景观,在对这个虚拟空间的想象与构造过程中去体验人类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会直接面对虚拟的类人机器或是电子虚拟的碎片,侧重于从创造虚拟的三维场景,并把他们凸现到现实当中来”。《错误的秩序》似乎是来自未知之域的一块陨石,艺术家在其中嵌入了电子屏幕,她对一个“错误”状态进行形象化的呈现,也暗示着人类惯常经验之外的存在。

林欣的作品探讨了机器和虚拟空间作为人类情感的投射对象,或是欲望释放的容器载体的议题。她擅长以颇具未来风格的数字美学描绘异常状态下的个体心理感受,从某一侧面印证了麦克卢汉有关“媒介作为人类延伸”的理论。三屏影像装置《有风的空间》在静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演变成动态连贯的动画影像,并被放大到颇为壮观的尺度。三组侧卧的机器人形象在每1分45秒的时长内先后完成一次碎片化与崩塌的过程,其带来的感官体验不只是空间维度的延伸,也在弥合与消逝之间展示了一幅欲望扩张与崩塌的图景。将机器视作人类身体的延伸,在数字世界虚拟的“风”中消散,也传递了林欣作为女性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充满诗性的想象力。

后机器时代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或者半智能化的机器,这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如何用艺术和科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新物种的出现,可能是艺术家比较敏感的地方。

——郑达

郑达、林欣的共同点在于对智能化创作媒介的高度敏感,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独特方式,共同探讨了机器、意识、人类之间的关系,对机器心智展开了积极的想象。郑达试图让机器拥有自主意识,他所尝试创造的新“机器”意味着一种既不同于人类也不同于实用机器的“新物种”。这种在人类和机器间假设桥梁或建立通道的工作代表了一种“对话美学”,延续了他一贯的平等观念,且早在2014年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进行的“郑达:入侵计划”展览中即有所体现。而在林欣的世界里,其表达方式更加具有人格化的倾向与高度的象征意味,在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形机器人,是她自身也是人类精神的投射对象,并常常体现出类似“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般的美学倾向与心理特征。

以郑达和林欣为例的中国新一代媒体艺术家,其创作方法论与工具性地使用新媒介的前一代艺术家不同,他们已经进入到对于媒介本体存在的追问之中。数字技术发展到对硬件的控制和相互链接,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什么是真实”带给这个时代无尽的科技想象。人类已经习惯透过机器来看这个世界,可是正如郑达所言:“同时我也很想知道机器是怎样观察现实世界。‘奇点’的来临可能会崩塌人类对机器的控制,其实我对此充满期待。合成物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想象力驱动了新物种的出现。关于机器的创作,无需去改造它,让它自主运行和对话,呈现出机器的生命体征和与人的交互是我的理想创作状态。”

 

后机器:想象HOLOS——郑达、林欣艺术项目
武汉K11艺术村 | 4月16日-7月10日

撰文 | 郑闻

本文图片由武汉K11艺术村提供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羲之”如何进入日本?在大阪看“书圣”遇上空海

4月,日本民众对“书圣”王羲之的热情再一次被激起。4月11日,展览“王羲之到空海——中日名笔·汉字与平假名的竞演”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开幕,展出不同的王羲之书法写本和欧阳询、苏轼、王铎等大家之作约90件,日本书道家空海、小野道风等人的作品约120件,以及战国至明末清初的篆刻、玉玺等约20件。大阪市立美术馆学艺课长代理弓野隆之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介绍了日本——尤其是关西地区——对王羲之的尊崇,并介绍了日本的寺院收藏。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