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纽约观看亚洲“微型城市”

Oct 02,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截图_20160229131210

和汽车鸣笛救火车警报终日不歇的曼哈顿相比,8月的布鲁克林显得十分平静。走在街上,偶有轮胎碾过马路的声响,或是餐厅里泄露出来的谈笑声,除此之外,就是静寂。然而转过街角,在一座由废弃教堂改建的艺术空间Residency Unlimited里,人声、手风琴声、古典音乐、电子原音、微波声、静电声响交汇在一起,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声音实验场。

这里是第一届“亚洲时基:新媒体艺术节” (inToAsia: Time-based ArtFestival)的声音艺术展场,四场连续的声音演出是亚洲声音艺术发展现状的缩影。具有古典音乐作曲背景的香港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给现场观众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无线心律感应器,他将自己的心跳通过电脑程序与德彪西《第一号华丽曲》重新解构、覆盖,成为新的合成声音。台湾噪音艺术先锋林其蔚(Lin Chiwei)指导观众排列成螺旋形。未被告知游戏规则的观众成为声音演出的一部分,群体互动形成的声音风暴渐弱渐强,把展场变成一个声波起伏的海洋。

以“微型城市”为主题,本次艺术节也是迄今为止亚洲时基新媒体艺术在美国最大规模的集体发声。本届艺术节由2012年成立的纽约inCube Arts艺术中心举办,邀请到来自亚洲各国的33位艺术家,在纽约皇后区美术馆、NARS艺术基金会,Stephan Stoyanov画廊和Residency Unlimited艺术中心等四个展场同时举行。据策展人暨纽约inCube Arts艺术中心创始人陈韦晴介绍,“微型城市”试图透过放大镜审视亚洲城市变化。新兴亚洲城市的崛起,证明高密度人口在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新兴亚洲大都市发展出快速、便捷、依赖高科技的生活形态,也把居住其中的人们推向焦虑、紧张和集体无意识的超载状态。

四个场馆在作品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微型城市”的生存经验和社会问题。皇后区美术馆集中展映了录像和动画作品,聚焦拥有复杂殖民历史的亚洲城市如何在独立后寻求“去殖民”下的自我认同,重塑本土文化。在影片《My Child, Anak》中,Michelle Dizon用自己移民美国后的儿时童语录音与现在菲律宾的儿童跨时空对话,在寻根的旅程中重拾被遗忘的殖民历史。

位于曼哈顿下东区的主展场Stephan Stoyanov画廊呈现了机械动力、录像、声音装置等各种媒材的作品。在宇治野宗辉(UJINO)的《木造之城的街区》中,艺术家在街上收集被丢弃的榨汁器、吹风机、台灯、唱片机等重新组成一个自行发声的装置。老旧家电组成的乐团每次演奏时都会自动改变程序,诞生新的曲目。艺术家介绍,这不仅是为物品赋予生命的浪漫想象,也是对全球性消费文化和资源过耗的反思。

艺术节另一个主展场,位于长岛市的NARS基金会探讨了城市化相关的社会议题。王伟健(Kenji Wong)的作品《游街》描述了城市地下铁里人们朝着同一方向列队前进的景象,体现了大都会特有的集体孤寂。王福瑞(Wang Fujui)的声音装置《感知音景》由两个特制的透明喇叭构成,邀请观众站立在中间,聆听他录制100天往返台北捷运感知的声音。这些背景音虽然噪杂,但因为难以分辨,反而有一种平静的冥想力。

近几年,亚洲时基新媒体艺术在美国博物馆、艺术节、艺术博览会上频有出现。今年春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项目99呈现了日本艺术家小泉明朗(Meiro Koizumi)的几部影像作品,其中《我的声音能够被你听到》(My Voice Would Reach You)描述手持手机的上班族在繁忙的东京街头打电话给已经去世的母亲,电话那头其实是各大公司的客服代表。与此同时,史密森美国艺术馆也呈现了被誉为录像艺术之父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的回顾展。8月,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开幕的声音艺术特展《声音:当代乐谱》(Soundings: A Contemporary Score)包括了台湾艺术家王虹凯为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创作的《咱的做工进行曲》。她邀请台湾云林虎尾糖厂的退休员工及配偶回到制糖期的工厂,让他们自己录制昔日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声音,自我记录的声音图景勾勒出台湾社会变迁。

200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今日中国》艺术节,中国影像艺术首次进入西方观众视野。随着亚洲协会新媒体和影像艺术品收藏建立和博物馆影像艺术展的推出,美国艺评家逐渐熟悉了王功新、张培力、马秋莎、黄然、李然等艺术家。在创作形式日趋多元的同时,创作题材也扩展至后殖民时期的文化重建,城市边缘文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消费文化,集体焦虑感等方面。他们通过放大镜审视内在系统的瓦解和重组,观察亚洲对全球化的感应。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亚洲新媒体时基艺术将以独特的文化属性吸引更多关注。  撰文/何雨

战争的残垣与铁骨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 IWM)正重新布置其两万余件艺术藏品,并以主题展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编年式布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