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吉美博物馆策展人Eric Lefebvre:欧洲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一个互相取暖的圈子

Jun 03,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艾力克‧列斐伏尔(Eric Lefebvre),中文名易凯,是欧洲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者,曾策划、参与包括“汉风——汉代文物展”、“海上画派”、“1920年代中国艺术家在法国”在内的多个展览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书画部负责人易凯(Eric Lefebvre)将于今年6月就任巴黎塞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一职。为吉美博物馆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易凯参与并策划了中法建交50周年的庆典展——”汉风——中国汉代文物“,这一展览成功地在4个月内吸引了8.5万人的参观。从2005年至2012年,易凯担任赛努奇博物馆亚洲书画部负责任人近十年,期间多次与香港艺术馆、上海博物馆, 巴西圣堡罗美术馆等合作,推出中国绘画主题展。作为欧洲中国艺术收藏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对欧洲这两座最重要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了如指掌。从收藏故事、发展历程到现代的合作交流,海外中国艺术收藏在他的叙述里以时空轴的形式打开。

唐彩绘陶大马球女俑,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彩绘陶大马球女俑,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唐彩绘陶马俑,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郎世宁,《哈萨克贡马图卷》,约1769年,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收藏之初,海外中国艺术收藏的起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在亚洲的探索之旅,西方人产生了在欧洲建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并且很快得以实现。” 易凯说,“从创立之初,欧美博物馆就明确了收藏初衷,并逐渐建立了一种系统且各具特色的收藏体系。”

《爱米尔·吉美在他的博物馆》,由Ferdinand Jean Luigini于1898年绘制

亨利·赛努奇在友人泰奥多尔·杜赫的陪伴下,1871年开始环球旅行,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行程中,被东方艺术吸引,收集了4000余件艺术品并全数运送回法国。1873年,赛努奇为自己的收藏在蒙梭公园建立私人官邸,而这些精美藏品当时也吸引了包括左拉、莫泊桑在内知名人士和艺术爱好者

以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为例。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希望建立一座可以向所有公众开放的亚洲博物馆,并且不断地扩充博物馆藏品。吉美博物馆1879始建于里昂。十年后,1889年爱米尔·吉美又在巴黎建立吉美博物馆;而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奠基人——亨利·赛努奇(Henri Cernuschi)虽先于吉美开始收藏亚洲艺术但其在世时他的收藏为私人所有。1898年遵照亨利·赛努奇的遗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其私宅和所有藏品捐赠巴黎市亚洲艺术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收藏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两位创始人也抱有不同的想法。吉美的收藏遵循一种叫做“比较宗教学”的学科概念,涵盖了各个时期东方文明的藏品:从古埃及文物到日本文物(如今吉美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收归卢浮宫管理而卢浮宫的中国文物则收归于吉美)。在泰奥多尔·杜赫(Theodore Duret)撰写的1871年到1873年赛努奇的亚洲旅行日记里,我们发现,赛努奇执着于展现文物制作技法的有趣想法。而更令人惊奇的是,他除了收藏文物之外,还注重收藏与文物相关的文稿,购买了关于青铜器的手稿或图册,如宋代的《宣和博古图》,乾隆时期的《西清古鉴》等。

《西清古鉴》是清朝乾隆年间记录清宫廷所藏古青铜器的谱录,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各有此籍珍藏。亨利·赛努奇1871-1873年游历中国时,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产生浓厚兴趣,也购买了这本谱录

从对亚洲大陆的好奇,到亚洲艺术收藏的实现,创始人的不同品味和实施计划最终奠定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吉美博物馆的收藏从印度文物横跨至日本文物,20世纪上半叶,更由于吸收了卢浮宫和特罗卡德罗博物馆(Musée du Trocadero)的亚洲藏品,吉美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最终成为了国家级的博物馆。赛努奇博物馆则倾向于收藏中国艺术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文物。从1950年代之后,赛努奇博物馆开始收藏并展出亚洲当代艺术品。这里曾经举办过欧洲第一场张大千的个人展览,以及林风眠,吴冠中等当代画家的特展。如今亚洲当代艺术收藏也成为赛努奇博物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张大千,《番女掣庞图》,1945年,赛努奇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张大千,《惊才绝艳》,创作于1953年。该作品曾展出于1956年赛努奇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欧洲第一场张大千特展

林风眠,《圣殤》,1940年代创作,赛努奇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此作品曾在2014年展出于该馆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举办的“巴黎丹青”展览
徐悲鸿,《奔马》,1947年,赛努奇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此作品曾展出于2014年该馆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举办的“巴黎丹青”展览
张大千,《临李升猿猴图》,1945年,赛努奇巴黎市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此作品2013年曾借展于巴西圣保罗市立现代美术馆,2014年展于该馆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举办的“巴黎丹青”展览

欧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一个互相取暖的圈子

长久以来,海外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一些博物馆内部的亚洲艺术分馆,它们的发展依靠一批对亚洲艺术有特殊喜好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亚洲艺术收藏及展览在西方世界中可谓是小众化的艺术领域。海外中国艺术收藏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为重,而易凯认为这其间并不存在“竞争氛围”:“相反地,我们会彼此关照,而且可以这样形容,在欧美范围内我们会相互‘取暖’”。

德国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艺术专家的研究手记,我们会发现欧美与亚洲艺术收藏专家及机构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交流。现如今,这里也不存在“竞争”的环境,而更像是分工的不同,研究和工作类别的细化。这种博物馆的规模和长久沿袭下来的研究传统,使海外博物馆的亚洲艺术收藏大致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法国、德国、瑞士和北欧的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将这一门类独立出来,专门从事亚洲艺术收藏,而这样的博物有例如法国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德国的亚洲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AsiatischeKunst);相较而言,英国和美国有另一种规划,如将亚洲部门作为大博物馆中的分支来展示,由此亚洲文物收藏也借着大博物馆的名声而更为人所知,如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中国收藏。

中国艺术的世界巡礼:海内外的收藏交流

中国艺术在海外,并不是单纯的意味着遗留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或展示。中国文物和艺术品越来越高效、高质地在世界范围内循环流通,以此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或许这才是其在海外的意义所在。

如今,收藏中国艺术的海外博物馆都积极地与中国合作,以各种方式和形式进行中国艺术收藏交流,特别是在重大考古发现面前——比方1996年山东青州发现的龙兴寺佛像——大家的关注是一致的:这一佛像在西方巡回展出,包括2001年柏林老博物馆,2004年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2008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09年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等,以及从发现至今不间断地在亚洲范围内的巡展。

东魏贴金彩绘左协侍菩萨,青州博物馆藏,青州龙山寺佛教造像自其考古发现后在全球各大博物馆巡展
东魏贴金彩绘右胁侍菩萨像,青州博物馆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像,青州博物馆藏

中国艺术的世界巡礼在海内外收藏的循环下实现。就如今年3月结束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为此与中国27个文物单位合作,以完成这一中法建交50年至今规模最大、最全面,涉及中法相关艺术组织机构最多的中国艺术展览。“过去,我们常常与一到五个中国博物馆合作办展,这几个博物馆通常都集中在某个省,因为这方便于协调合作”,易凯说,“而这次的汉代文物展调动了跨越中国9个省的各大博物馆,他们都希望中国文化被全世界所认识。”

艾力克‧列斐伏尔参与筹划的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展“汉风——汉代文物展”,由吉美国立亚洲博物馆与27中国文物单位合作,该展览成功地吸引了8万多人参观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汉代”展展品:彩绘木博戏俑,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汉代”展展品:绕襟衣舞俑,江苏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难以满意的结果:海外中国艺术收藏的修复和保管问题

中国艺术类别繁多,就书画而言,有纸质、绢质、手卷,立轴、册页等多种材质和形式。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绘制方法、创作材料导致过去文物在海外博物馆保存和管理成为一大难题。

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的修复和保存方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这幅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卷轴作品之一,在大英博物馆曾被分装成书画两卷,各自装裱。这种现象究其渊源,初衷是为了方便参观与收藏。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或许此前从未见过这一类作品。一旦它被定义为绘画,为了保护它,收藏者们以类似保存西方油画的方法将它转移放置进框架之中,并在其上配上镜框,而“卷轴”的特性便消失了。这种方法其实经常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物修复界使用。” 易凯说,“当然,这是一种破坏文物原有讯息的方法,改变了画作原有的观看方式……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当我们想精心保护一件文物的时候,却因为失当的方式反而损害了我们的本意。”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现有12段,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此作品曾因其失当的分段式保存方式而引发中国书画在海外的保存和修复问题的讨论

2009年,易凯也曾主持一场重要的研讨会,探讨欧洲范围内的中国绘画修复工作,邀请了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中方专家和欧洲的修复专家。中国绘画的修复——这一独特的专业领域吸引了200多名欧洲学者慕名而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修复技术从来都未达到大家所希望企及的高度。然而为了避免这种“恶意修复”的行为,文物修复的互助和交流计划也成为海外中国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撰文/沈亚男、Zhenni.H

关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879年,其创立者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最初将馆址选在里昂,1885年该博物馆转为国家所有,迁至巴黎

位于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亚洲地区之外最大的亚洲艺术收藏地之一。其创立者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在他19世纪末的埃及、希腊、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环球旅行中收集了大量艺术品,为此在1879年创立博物馆。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908年在敦煌考古探险中收获的一大批敦煌文物更是该馆的独家收藏。自19世纪以来,吉美博物馆收藏了2万多件中国艺术品,如考古领域的新石器时期玉器、商周青铜器,汉唐陶瓷,以及从唐代至清朝的千余幅书画作品。

专访 | 刘小东个展“因地制宜”威尼斯开幕:“把绘画当成一种行动”

由杰罗姆·桑斯策划,刘小东个展“因地制宜”在威尼斯开幕。《艺术新闻》第一时间对话刘小东,回溯他过去10年在各地生活创作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现实和艺术的理解。绘画、摄影、写作、纪录片,这些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其实只是刘小东体会现实的自然结果。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