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谭平:七个工作日“悬置”与“覆盖”

Apr 24,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1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撰文 江玲珑
编辑 杨曜
一夜狂风骤雨后的成都显得格外平静,玉林的K空间迎来了艺术家谭平在成都的首个展览项目“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这场由策展人俞可策划、艺术家谭平主导的实验性项目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陈列,也非行为艺术的短暂表演,而是一场以“时间”为原材料的观念实验。策展人俞可将其定义为“艺术生产的动态切片”,出品人杨凯则称之为“画廊空间的冒险”。

当“时间”成为艺术的第一现场七日创作的“废墟”与“覆盖”

2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七天的创作周期、21分钟的每日覆盖、70公分的数学模数……这些数字与物件的组合,以“时间”为轴心,将艺术创作从私人工作室搬入公共场域,通过七天的时间切片、碎片化的空间干预,以及观众参与的动态规则,挑战了传统展览的固化形态。
纵观谭平的艺术生涯,其艺术实践始终围绕“媒介”与“过程”展开,作品从早期的版画到如今的观念绘画,始终贯穿着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此次展览延续了他三十余年的探索,却在方法论上更显激进——通过将创作过程暴露于公共视野,谭平将艺术从“结果导向”的桎梏中解放,使其成为一场动态的、开放的、甚至“未完成”的公共事件。正如俞可所言:“今天的艺术不在墙上,而在每个人的感知中。”

3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展览现场
4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步入第一空间,“无意义的悬置”项目中两根70×70公分的立柱成为空间的核心“障碍”。艺术家谭平以立柱为原点,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场域。用70公分及其半数35公分为模数,将墙面划分为规整的网格,悬挂14件特制画框与服装设计师许真瑞剪裁的织物。这些物件以“非常规姿态”悬浮,离地105厘米的胶带横贯其间,形成一种精确的混乱。
在艺术家现场创作的第三天,“悬置”的荒诞感达到高潮,音乐人白小墨的极简编码声浪与七位即兴舞者的肢体介入彻底打破预设结构,将创作推向不可预知的维度。谭平手持巨笔,用约7分钟的时间沿胶带边缘划过,墨迹穿透画布与织物;舞者身着沾染颜料的服装起舞,身体成为画布的延伸,与空间碰撞出新的痕迹。随后,墙上的画板被取下,完整的线条被解构为碎片,最终以倾斜的姿态悬停于空中,而支撑画板的是随时滚动又脆弱的玻璃花瓶。四面镜面与七台记录影像的设备散布角落。最终,展厅化作“爆炸瞬间的慢镜头”——碎片悬停,镜面折射虚实,观众穿行于“未完成的废墟”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谭平将这一瞬间形容为“爆炸后的悬停”,“如同震后废墟的漂浮瞬间,既是对现实的解构,也是对永恒的短暂捕捉”。“意义是被建构的枷锁。”谭平在导览中强调,“悬置”是对既定逻辑的消解,而“认真做一件无意义之事”,恰是对艺术纯粹性的回归。

5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第三空间《覆盖》创作现场,第一天
6(1)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第三空间《覆盖》创作现场,第五天

在第三空间,一张画布静卧中央。七天里,艺术家谭平每日用21分钟覆盖前日的创作:黑色被绿色吞没,绿色隐于白色,白色最终融于粉色。画面如地质断层,每一层颜料都是时间的“沉积岩”,记录着摧毁与重构的循环。
“建构是为了被覆盖,”谭平如此说道。当最后一日粉色覆盖完成,画布不再是一幅“作品”,而是七日中无数瞬间叠加的“过程化石”。这种对“完成性”的拒绝,直指其核心创作观:艺术的价值不在终点,而在每一刻的生成与消逝中。

七日周期的解码四十年艺术生涯的流变与凝练

7(1)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第三空间《覆盖》创作现场,第七天
8
谭平,《突变》,2020年

“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被策展人定义为“时间的社会性实验”。“7”是一个充满文化张力的数字——上帝创世七日、《周易》“七日来复”、现代社会的工作周循环。但谭平却更强调数字的“工具性”—通过严格的数字规则限制,激发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他表示:“七天只是物理时间,是完成作品所需的客观周期。”这种去符号化的处理,反而让“七日”成为连接个体与城市的纽带:艺术家的私人创作周期,与成都的日常节奏共振,碎片化的城市经验经由视觉逻辑被串联起来。
在“覆盖”项目中,21分钟的创作时长既是对个体专注力的考验,也暗含“三七二十一”的数学逻辑。这种理性框架下的感性迸发,不禁让人联想到巴赫音乐中的对位法——在重复中寻找变奏,在限制中解放想象力。跨界设计师王亥在现场指出:“谭平以数字模数自我限制,又以随机性突破限制,二者的张力赋予作品观念性的解读空间。”这种对数字的痴迷,或可追溯至谭平早年留学德国时受到的包豪斯传统影响——将几何、比例与功能主义融入艺术表达。

9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展览现场
10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展览现场

谭平的艺术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媒介”与“过程”为核心贯穿四十余年创作。198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其早期作品虽受学院写实影响,却显露出形式突围的野心;1987年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期间,新表现主义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促使其转向抽象探索。归国后,他以装置《时间》(1993)为起点,剥离叙事、聚焦精神性,逐步形成极简的视觉语言。

11

谭平,《时间》,1993年

2003年后,父亲的病痛与治疗经历催化了其创作语言的裂变,覆盖与解构的循环成为主题。《一杯》(2011)以日常物件追问“存在与消逝”,《+40M》(2012)以长线刻痕挑战空间尺度。近年创作更彻底摒弃预设,木炭条的随机游走让艺术成为时间与身体的直接痕迹。此次成都展览以“七日”为框架,从数学模数到玻璃花瓶的脆弱悬置,皆是对其核心理念的回应——“艺术是对确定性的对抗,而答案永远存于过程之中”。

无意义的悖论:艺术作为开放的追问

12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13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谭平以“七个工作日”的仪式感,提供了一种抵抗范式——艺术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而“无意义”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命题,也引发诸多争议。谭平强调,他并非否定意义,而是试图呈现“意义悬置”的中间状态。“今天的社会充斥着琐碎、重复与荒诞,人人忙碌却茫然。我想展示一种‘认真做无意义之事’的状态,让观众质疑艺术家的动机,进而反思自身的生存逻辑。”
展览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更延伸至观众的感知体验。在第三空间的“覆盖”项目中,谭平原计划设置另一块画布,邀请观众每人限时7分钟接力创作,最终因执行难度放弃。但这一未实现的构想本身,却暗含其对艺术民主化的思考:“艺术的神秘感源于封闭,而开放的过程则能激发更多可能性。”

14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15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 创作现场

事实上,观众的参与早已成为展览不可或缺的部分。当舞者在悬挂的画布间穿行,当镜面折射出观众自身的影像,当记录七天创作的视频循环播放——观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未完成”叙事的共谋者。正如策展人所言:“展览不仅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述,更是观众参与中的内容生产。”
这种理念在展览中体现为对结果的有意消解。无论是“无意义的悬置”中随时可能崩塌的装置,还是“覆盖”里不断被抹去的画面,最终呈现的皆是“过程的废墟”。哲学从业者王慕洁将这种状态解读为“思的连续性被打破”——如同第一展厅入口处的70×70的柱子迫使观众停顿、迟疑,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徘徊。这种“悬置”的美学,亦可追溯至萨特的存在主义:意义并非先验存在,而是在行动中被不断建构与解构。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